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市政府發佈了很多福利政策,其中一項福利就是將市直屬的十大公園,免費向公衆開放。從今天開始,小編每天都會爲大家介紹一處。今天我們講的這所公園,就在故宮的西邊。在故宮的左右兩側,有兩處特別的建築,在明清時期,它們一個叫太廟,一個叫社稷壇。這種佈局在當時被合稱爲“左祖右社”,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右社”——社稷壇。

社稷壇是用來祭祀“社稷神”的地方。太社、太稷是我國古代兩位非常重要的神仙,“太社”主管土地,“太稷”主管五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爲本的國家,社稷等同於於國本,所以歷代帝王對有祭拜社稷神的傳統。在明清時期,每年的農曆2月和8月的第一天,皇帝都會把太社、太稷的神主牌位從拜殿中請出來,放在壇上,然後面南背北,對着神主牌位行祭拜禮,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儀式非常繁瑣,整套禮儀下來大約需要五六個小時。從明朝的明永大帝到清朝的宣統,歷任皇帝曾在這裏帶領皇親國戚、權臣大吏舉行過1300餘次的祭祀大典。

相對於很多坐北朝南的建築來說,社稷壇比較特殊,因爲社稷壇是一個以南爲上的院落,北門纔是它的正門。進了北門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社稷壇的宮門,名曰戟門。戟門有三個門洞,最早在每個門洞都陳列着24支鐵戟,總共72支。後來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期間,被美國大兵掠走了,說來也是可笑,當時這幫美國大兵以爲這些鐵戟都是金子做的,結果白忙乎一場。

過了戟門,就到了社稷壇的主殿——拜殿,很多第一次去社稷壇的朋友們都會覺得這個屋子看起來怪怪的,這就是因爲它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大殿,在祭祀日,如果碰到颳風下雨等惡略天氣,皇帝就會在拜殿舉行祭祀大典。

再往南,就是主建築社稷壇了。社稷壇是由漢白玉堆砌而成的三層平臺,整體是一個正方形,壇上鋪着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佈局,分別是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在壇臺五色土的正中央有一個土龕,這個土龕名“社主石”,也有人叫“江山石”,上銳下方,象徵“江山永固”。在社稷壇的西南幾間配殿,分別是神廚、神庫、宰牲亭,顧名思義,這就是爲社稷神做飯的地方。

爲什麼很多人覺得社稷壇這個名字有點陌生,彷彿從來沒去過的感覺?其實社稷壇還有一個更爲人知的名字,就是如今的中山公園。是不是一下子恍然大悟了?那麼社稷壇爲什麼改名叫中山公園了呢?這事兒還要從民國時期說起。

在1914年,中國人第一次從西方國家瞭解到了“公園”的概念,爲了起到表率作用,當時民國政府提出了把社稷壇闢爲公園的設想,並改名爲“中央公園”。後來在1925年,被稱爲“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當時的治喪委員會決定在社稷壇爲孫中山先生舉行弔唁儀式,從1925年3月24日起,孫中山的公祭儀式就在中山堂舉行,北京各界羣衆數十萬人前來祭拜。在此期間,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就停放在了拜殿,正因如此,拜殿後來也改名成了“中山堂”,並在拜殿的南面懸掛了一塊“中山堂”的匾額。後來在1928年,中央公園正式改名爲中山公園,一直沿用至今。

有很多朋友都去過中山公園,但是大多人都是閒逛,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後,可以讓您對中山公園有一個新的瞭解。如果春節假期無處可去,中山公園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是免費喲,感興趣的朋友記得提前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