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醫療市場投資熱情被徹底點燃的一年。不同於其他行業的如臨大考,中國醫療行業在疫情的影響下反而迸發出了騰飛態勢——全年私募融資、IPO和併購交易金額破天荒地突破450億美元,這一數字的背後也離不開所有創業家、投資人以及投行的付出和努力。

在掀起資本熱潮的同時,國內醫療行業也正面臨全球市場競爭形勢日趨白熱化的挑戰。對於各細分賽道的醫療企業而言,及時掌握底層核心技術並進行創新升級迫在眉睫。立足當下,放眼未來,醫療行業應如何在新時期詮釋創新升級?行業發展又將迎來怎樣的新趨勢、新拐點?

正值一年萬象更新之時,深耕行業的華興醫療團隊依然延續慣例,分別從醫藥及生物科技、IVD、醫療器械和智慧醫療四大領域和全年資本市場交易表現入手和你一起通過回顧2020全球醫療領域發展風向,展望醫療領域創新升級更廣闊的未來。

一、醫藥及生物科技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改造NK細胞療法(iPSC-NK)

2017年FDA接連批准Kymriah和Yescarta上市,開啓了以CAR-T爲代表的細胞治療元年。2020年國內多家細胞治療公司迎來上市潮,包括傳奇生物、永泰生物、藥明巨諾,開啓了國內細胞治療密接資本的新篇章。

緊接着,2020年底細胞治療領域又吹響了NK細胞治療的衝鋒號,標誌性事件出現在第62屆美國血液學年會(ASH2020):專注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改造NK細胞療法(iPSC-NK)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Fate Therapeutics公佈了兩款iPSC-NK細胞產品的早期臨牀數據,其卓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令業內大受鼓舞,隨之Fate Therapeutics公司股價大漲近40%。

不僅如此,Fate Therapeutics基於與Janssen在2020年4月達成的一項全球合作協議,獲得5,000萬美金的預付款和5,000萬美金的股權投資,此外還有資格獲得高達30億美金的潛在里程碑付款。該交易入選2020年全球生物醫藥交易TOP10。

爲什麼iPSC-NK細胞療法會引起業界的巨大反響,它到底具備什麼樣的技術優勢和臨牀應用潛力?我們在對CAR-T細胞治療的理解基礎上,將從以下兩個維度對iPSC-NK進行簡明扼要地闡述分析:

爲什麼需要iPSC?目前細胞治療主要基於自體治療,具有不能規模化、改造效率低、數量有限且細胞混合等侷限性,因此在生產質控、臨牀申報、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等方面都遭遇了產業化挑戰。

目前相對理想的改良方式是依託於幹細胞去獲得均一化的現貨型細胞產品。而在幹細胞範疇內,相比較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iPSC既不存在倫理問題又不存在來源侷限,同時具備強分化和改造潛力,是最理想的幹細胞可選技術手段。

爲什麼需要NK細胞?目前細胞治療主要基於殺傷性T細胞,2020年12月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殺傷性T細胞通常會留在血液中而不會進入器官和其他組織,這個發現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什麼CAR-T不能很好地對抗實體瘤,以及某些致病病毒(比如HIV和COVID-19)爲什麼可以依託血液以外的系統無限期躲避免疫細胞的攻擊。

而NK細胞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理論上不會導致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天然的現貨型候選產品;同時NK細胞可以第一時間在實體瘤微環境中發揮功能,是T細胞激活的引路人;更爲重要的是,NK細胞通過CAR改造進行靶向和微調,無論在是腫瘤免疫領域還是在病毒傳染領域,都可以更精細地定義臨牀適應症,且不容易發生CAR-T遭遇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RS)和神經毒性等副作用。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iPSC作爲產業化的接口工具,用NK細胞作爲臨牀應用的接口工具,用CAR發揮基因工程的生物理論想象力,iPSC-(CAR)-NK應運而生,單個元素看都是歷史,合在一起看卻是未來。

例如,目前CAR-T細胞治療的出廠價是40-50萬美金,而按照Fate Therapeutics的當下技術可以實現每劑成本3,000美金,現貨型產品的出廠價僅爲2-3萬美金,未來成本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Global Info Research》於2020年9月底發佈最新NK細胞治療市場資訊,預測2025年該市場的規模爲6.3億美金,2018-2025年複合增長率爲16.4%,但該資訊並未來得及參考ASH2020在內的其他數據,未來市場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姍姍而來卻蓬勃可期,未來細胞治療領域或將經歷一場深刻變革。

AI製藥傳統制藥正面臨瓶頸

在早期研發方面,研發週期逐漸增長,創新藥研發總體成功率屢創新低,單個NME的平均投入自1995年的3億美元攀升至2020年的13億美元。在臨牀開發方面,臨牀招募效率低、難度大,成本高。 基於以上行業痛點,AI的介入似乎變得順理成章:

· AI輔助有望憑藉其更高維度的生物學理解發現新靶點,並進行高通量藥物篩選與優化以提高研發效率;

· 通過自動選擇,操作和分析,以及利用機器人云實驗室進行樣品分析,減少計劃實驗中的時間、金錢和不確定性;

· 針對難成藥靶點,利用強大算力、高效算法及高質量數據庫高效優化藥物分子。

在臨牀試驗方面,AI技術的介入可以有效改善目前臨牀試驗中諸多痛點:

· 通過打通患者電子健康記錄並從中提取病歷信息,爲患者匹配合適的臨牀試驗,降低招募資金成本與時間成本;

· 將真實世界及海量臨牀試驗數據電子化並使用AI進行挖掘,制定效率更高且風險平衡的臨牀試驗設計;

· 可被用到虛擬臨牀試驗和生物標誌物精準開發與新適應症匹配;

· 也可助力上市後生命週期管理,延長專利保護和藥物生命週期。

從2016到2020年,AI製藥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受到行業關注,全球製藥企業也越來越參與到AI的應用和投資中。Global Data對全球156家樣本企業CEO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企業家認爲未來兩年應對AI做重點的佈局。

目前,全球主流藥企在AI藥物研發領域正通過對外合作/投資併購爲主、內部自建團隊爲輔的模式積極進行佈局。僅在2020年就湧現了28筆新的合作交易,其中既包括Exscientia和Bayer長達3年,總價值近3億美金的合作,也包括阿斯利康在中國設立AI新藥研發中心在內的重點戰略部署。 回望國內,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國內藥企和AI製藥企業在逐漸崛起。本土製藥企業既有聯手國際AI企業,也多有選擇本土企業進行合作。

同時,部分AI製藥企業在2020年實現了突破,逐漸走向國際市場。晶泰科技在2020年先後和華東醫藥,思路迪,博騰藥業和PhoreMost達成合作,體現了其在AI製藥領域的領先地位。 此外,衆多科技企業也紛紛破圈佈局AI製藥領域。

他們在構建和集成超級平臺方面擁有成熟的專業知識,並逐漸將這方面的Know-how擴展到藥物研究領域:在國內,字節跳動成立ByteDance AI-lab、華爲成立醫藥智能體、騰訊成立雲深智藥、阿里巴巴的阿里雲與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合作開發AI藥物研發和大數據平臺、百度也成立了百圖生科。

而隨着數據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製藥企業開始佈局管線開發,並且進入到臨牀開發階段。截至2020年12月,在海內外融資總額排名前10的AI+新藥企業中,7家頭部企業或參與自研管線,或通過合資和向外授權等方式涉及管線開發。 雖然AI製藥如火如荼,但行業中一直有觀點對其真正價值持懷疑態度,比如認爲Exscientia的DSP-1181僅僅是Haloperidol的類似物,而且Insilico的DDR1抑制劑也並非全新母核。

另外,儘管目前藥企開展的合作衆多,但真正公佈數額的大額交易並不多,因此佈局AI領域,可以理解爲藥企在代價較小的前提下對新技術的一種嚐鮮。國內AI製藥的概念火熱,但AI製藥公司,除了晶泰科技、硅康醫藥和Insilico等頭部企業,其餘衆多仍在科研機構中孵化,離真正商業化仍有距離。

總而言之,縱然AI製藥離真正撼動傳統研發路徑仍有距離,但結合其無以比擬的強大算力,以及在其他領域取得的突破,我們依然看好AI技術成爲未來新藥開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二、診斷及基因檢測

在新冠疫情暴發和全球大流行的極大刺激下,醫療與生命科技行業是2020年市場關注當仁不讓的焦點,其中IVD賽道也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大力追捧。從一二級市場的交易情況來看,2020年IVD在資本市場瘋狂吸金,私募融資和IPO並駕齊驅,均創歷史新高。

據統計,2020年私募融資市場的IVD賽道的交易金額和交易數量,都達到了歷史頂峯。全年私募融資交易共114筆,同比增長近一倍;總交易金額超過40億美元,同比增長219%;單筆融資金額約3,500萬美元,同比增長66.7%。

按細分行業看,基因檢測的融資事件和融資額都遠遠領先,尤其腫瘤伴隨診斷、腫瘤早篩早診最受資本青睞。從融資企業看,頭部效應加劇凸顯。單筆融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交易共有7筆,佔了全年總融資金額的53%。其中華大智造摘得單筆交易金額的桂冠,融資金額超10億美元。

此外,隨着香港聯交所、科創板和創業板上市新規的推出、疫情驅動下企業業績的上漲以及資本市場對醫療板塊的關注,使得IVD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同樣火爆。2020年IVD行業共有8家企業上市,IPO募資總額超過13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282%。其中腫瘤NGS檢測公司燃石醫學、泛生子相繼登陸納斯達克,成爲中國腫瘤精準診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另外還有新冠概念股聖湘生物、東方生物、新產業以及萬泰生物的成功IPO,讓我們看到了行業蘊藏的巨大潛力與發展機遇。

行業井噴式的發展背後,有以下三大驅動力:

1.新冠大爆發,IVD全產業鏈彎道超車

在國內和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極大需求刺激下,IVD全產業鏈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微生物檢測的相關領域,包括上游儀器和原料、中游檢測產品與解決方案、下游第三方檢測服務都成爲了資本關注的熱點。衛健委和國務院在過去一年中多次發文強調要加強基層醫院、疾控系統以及地區性生物安全檢測中心的核酸檢測能力,對基因擴增實驗室的建設提出了要求。短期內,這些政策利好基因檢測儀器及其配套設備廠商。長期來看,以基因檢測技術爲核心的新型診斷產品將觸達更廣闊的基層患者。

國產IVD企業在疫情爆發初期就積極做出響應,爭分奪秒開發出新冠檢測產品賦能全球疫情防控,擴大了國內市場的版圖,也加快了海外市場的佈局。戰疫第一線的華大“火眼”實驗室當仁不讓,全球六大洲均有覆蓋,已有58座火眼實驗室,分佈近17個國家(地區),體現了“中國速度”。聖湘、菲鵬等企業也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抗疫第一股”聖湘前三季度就實現營收36.05億元,同比增長13.8倍,淨利潤19.92億元,同比增長155倍。

新冠疫情讓病原微生物的檢測,無論在政府端、臨牀端、產業端到普通大衆層面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於核酸的病原檢測,因其覆蓋病原廣泛、報告時間短、檢出率高的特點,在臨牀診療中愈發顯示威力。自2019年底領軍企業華大因源完成超5億人民幣的融資後,業界多家同類企業也在2020年相繼完成了超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我們認爲該行業會持續受到追捧,而其中有能力提供豐富完整的產品矩陣,並且能覆蓋“高-中-低”通量病原檢測需求的公司,將在競爭中獲勝。

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在這波浪潮中嶄露頭角。除了上市企業金域、迪安業績受到新冠檢測業務拉動,二級市場表現突出外;其他在防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三方檢驗機構,比如華銀和博奧晶典等,也完成了大額融資。

我們認爲未來第三方檢驗將是提高基層醫療水平的重要力量,在“保基本,強基層”的指導方針下,此類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

2.中美脫鉤,國產替代大勢所趨

國際格局撲朔迷離,整個經濟環境包括醫療行業的內循環和國產替代大潮已經來臨。一方面,國家加大在高端儀器研發上的人才培養、科研投入以及對“產學研”成果轉化的支持;另一方面,政策也對國產儀器的研發和上市給予鼓勵。配合醫改和集採控費,具有性價比優勢的國產醫療產品可以下沉到基層場景,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在國產替代的浪潮中,被“卡脖子“的儀器與原料生產企業將是兩大主力軍。

儀器企業中,典型的代表是在高端生命科學儀器領域扛起國產大旗的華大智造,受到了行業的熱切關注,並完成了創業界紀錄的超10億美元融資。

此外,國產PCR儀器全年有20,000臺銷售,包括上海宏石、杭州博日、西安天隆等,一機難求。

原料企業中,菲鵬、諾唯贊及康爲世紀等都成功完成了大額融資。診斷原料的質量對診斷試劑、下游應用的性能表現都至關重要,而目前我們對海外巨頭企業(如羅氏診斷等)的上游產品依賴還比較強。

因此,我們期待國內企業能逐步打造完整的技術平臺,完善上游產品品類,打破國外企業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

3. 創新驅動,腫瘤賽道依然是投資熱門

2020年IVD行業的融資交易中,腫瘤賽道的基因檢測,尤其伴隨診斷、早篩早診最受資本青睞。

隨着腫瘤創新藥研發不斷取得新突破,藥物研發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腫瘤伴隨診斷企業的關注度持續提升:以臻和爲代表的數家頭部企業,都在2020年完成了大額融資;亦有燃石、泛生子成功海外IPO發行,募集到數億美元資金。賽道在資金、資產、渠道、人才等各方面都顯示了明顯的頭部效應。

行業第二梯隊的企業,也可以通過深耕垂直領域、精細化運營的策略打差異化優勢,來佔有一席之地。未來企業會向疾病全流程管理發展,產品的商業化能力、合規性以及與藥企的合作研發都將影響企業的行業地位。

國內資本市場也受美國同類公司(Grail, Exact Sciences, ArcherDx)產品進展以及融資收購熱潮的影響,給予了國內行業領軍企業更多的資金支持。如康立明及諾輝,均在2020年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的融資。該行業目前處於高速發展的前期,隨着單癌種產品獲批,未來會向多癌症,泛癌種早篩的方向發展。

“後基因組“時代已經來臨,新型診斷技術(包括新標誌物、新檢測方法學及組合)將會給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診斷的應用場景也會從患者逐漸向健康人羣前移,診療逐漸向健康管理發展。

在以蛋白質組與代謝組學、單細胞組學、納米孔測序技術爲代表的新型檢測領域中,海外技術發展趨勢對國內企業有很強的引領作用。隨着海外同類企業產品成熟上市並在資本市場表現優異,國內企業也迎來新的機遇。未來多組學,多平臺結合大數據將賦能創新診斷,數字化醫療將是大勢所趨。

三、醫療器械

新冠疫情同樣也改變了國人的許多習慣和觀念,空前刺激了民族自信心,隨之而來,投資者對於高門檻新賽道的器械創業者信心倍增。加之科創板和港股18A章爲一批小而美的器械企業打開了上市通道,在過去的2020年,器械賽道的估值邏輯和審美偏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少投資同仁哀嘆“下不去手“,但另一些則感覺器械項目從未距離IPO如此之近。

本篇我們選取三個器械子賽道闡述2020年器械賽道的變化:醫療機器人、神經介入和結構化心臟病。

首先一起來看看這組歷史事件:

生產達芬奇的直觀公司Intuitive成立於1995年

世界上第一個經皮二尖瓣公司Evalve成立於1999年

世界上第一個主動脈瓣介入瓣膜公司Percutaneous Valve Technologies成立於1999年

世界上第一個機械螺旋取栓裝置公司Concentric Medical成立於1999年

……

最火熱的創新公司和技術產品都在西方世界的20多年前誕生,而2020年在中國一級市場受到熱捧的頭部器械公司,多成立於2010年後,甚至2015年之後。由此,2020年成爲了行業轉折點,後發制人的中國創新和中國製造,終於在上述三個即使是全球領域也尚在摸索的賽道,取得了資方的信任和信心,加速前進。

醫療機器人

2020年中國私募市場產生了超過30起醫療機器人相關的融資事件,僅次於一貫穩居龍頭的器械子賽道心血管及心臟領域。衆多類別的醫療機器人也能滿足各個專業投資機構不同的投資偏好,包括偏好硬組織機器人取證的近期確定性、軟組織機器人的技術高門檻、服務機器人在疫情下切實的防感染應用場景,以及康復機器人已被老齡化的鄰國日本驗證剛需等。

達芬奇機器人的部分專利過期,天智航的資本盛宴,微創醫療機器人的30億人民幣A輪融資,跨國外企藉助骨科機器人對沖耗材集採的風險,是刺激這一產業異軍突起的外部因素。而醫療機器人產業的真實大規模應用,還需等待5-10年內臨牀醫生的親手驗證。

神經介入

忽如一夜春風來,在神經介入這個小小的賽道,近年來湧入了近30家創業公司,並且在2020年,超過15家進行了私募融資。缺血、出血、通路是大部分公司殊途同歸的產品線佈局,區別在於工藝水平、臨牀進展和取證速度。

此後,“螺螄殼裏做道場”的神經介入耗材對於工藝、材質、力學等高平衡度的要求,恐怕是拿證之後如何取得臨牀醫生信任得到廣泛應用的試金石。預期2021年,市場會看到近10家取栓支架獲證,資本的注意力逐漸轉向抽吸導管、密網支架,甚至迴歸到彈簧圈。資本也逐漸默許過硬工藝也許來自於美國、日本、以色列,不再堅持必須本地自主原創。

結構性心臟病

啓明、沛嘉、心通的陸續IPO,普及了投資機構對於介入瓣膜的認知。2020年隨着主動脈瓣領域(TAVR)玩家日漸擁擠,行業高光打在了新的藍海領域——二尖瓣MV和三尖瓣TV修復與置換。

2020年1月30日,雅培的Tendyne二尖瓣置換系統CE獲批;2020年6月15日,雅培二尖瓣修復系統MitraClip中國獲批上市,全球二尖瓣領域的重磅產品逐步上市,點燃了中國資本追逐的熱情。其中,國內二尖瓣置換研發者(鈕脈、以心、健世、沛嘉),二尖瓣修復開發企業(德晉、捍宇、科凱、申淇、譜創)陸續登場,將中國與歐美市場的研發差距時間表縮短到5年以內,三尖瓣修復與置換相對處於更早期,僅健世與德晉啓動了臨牀試驗。

在海內外多產品處於臨牀的進展階段,國內品牌後發制人的優勢與生物製藥領域相似,同步海外結構性心臟病領域技術路線更趨明晰,除了常規國內趨近的主動脈瓣、二尖瓣介入術熱點外,三尖瓣介入、心臟輔助裝置等更吸引資本關注。雅培三尖瓣修復產品TriClip於2020年在歐洲上市,結合領域內的巨大患病人羣,吸引更多資本流入。

歐美企業如雅培、愛德華、Trialign等均重點開發產品管線;心臟輔助裝置方面,美敦力的Heart Ware(2018年FDA獲批),雅培的HeartMate(2020年FDA獲批)帶動了資本的湧入,近日法國研發商CorWave宣佈完成4,000萬美元C輪融資,以加速初始產品開發及開展人體臨牀試驗。國內的同心、心擎、深圳核心等創業者都已進入初始融資階段,借鑑已有的歐美進展,我們能更多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輔之臨牀成本的優勢,未來中國製造彎道超車可期。

四、智慧醫療

資本市場重燃戰火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對我國的衛生健康體系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再一次凸顯了衛生健康行業重要性的同時,遠程、無接觸、診療全流程的增效提能等就診需求也成爲了抗疫常態化後衛生體系的發展方向,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行業等迎來變革性機會,相關企業也紛紛發力,成爲科技“戰疫”先鋒。

二級市場上,京東健康(06618.HK)於2020年12月登陸港交所後與阿里健康(00241.HK)和平安好醫生(01833.HK)共同領跑互聯網醫療板塊,醫療大數據領域醫渡雲(02158.HK)於2020年9月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並於2021年1月成功上市。人工智能領域中寒武紀(688256.SH)在2020年7月率先登陸後,雲知聲、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天勵飛、格靈深瞳5家AI公司也將IPO推進到實質性階段,其中雲知聲和依圖科技均在智慧醫療行業有深度佈局。

此外,2020年AI醫學影像及醫療大數據領域內多家頭部企業先後獲得大額交易融資,其中不少企業是未來兩年內登陸二級市場的預備重磅級選手。

2020年1月首張AI醫療NMPA三類證批出後,監管機構的審批流程明顯加速,2020年共批給科亞醫療、樂普醫療、安德醫智、Airdoc、硅基智能、數坤科技、推想科技、聯影智能及深睿醫療共9張三類證,點燃了資本市場對該賽道的熱情。多家頭部AI醫學影像公司均在2020年獲得大筆融資,其中科亞醫療、數坤科技與睿心智能等所在的AI醫學影像心血管細分賽道更是獲得廣泛關注,獲得了超過一半以上的融資金額。

2020年10月全國範圍內心血管支架進入集採目錄,集採後心血管支架價格暴跌超過90%,加速了院內心血管診療現狀的變革,醫院及醫生也將從過去依賴耗材,開始更爲重視治療前的精準診斷,爲功能學診斷血流儲備分數(FFR)的廣泛推廣帶來機會。

血流儲備分數(Fractional Flow Reserve)

中國心血管臨牀操作中,是否需要放置冠脈支架通常通過冠脈造影術進行判斷:如果存在中重度冠脈狹窄,臨牀醫生通常會選擇進行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並植入支架,而狹窄到底對遠端血流產生了多大影響(功能評價),該狹窄是否會造成心肌缺血則並不明確,可能會高估或低估病變嚴重程度。FFR作爲一種功能學評價冠脈血流動力學的指標,通過測定冠脈狹窄處的壓力變化,已成爲指導PCI術的公認指標,並在美國被寫入冠心病診療指南。

FFR可以分爲基於壓力導絲或微導管的FFR測量(有創,更準確)和無創或微創的影像FFR測量。其中有創的基於壓力導絲的FFR測量主要爲高值耗材類產品,過去由國外廠家如雅培、飛利浦等壟斷,2020年國產廠商北芯生命科技的FFR微導管獲得首張國產FFR的NMPA三類認證,爲臨牀醫生在進行FFR測量時提供了更多選擇。影像FFR可以進一步分爲基於冠脈CTA的CTFFR、基於冠脈造影的QFR(也叫FFRAngio)和基於Ivus或OCT的UFR/OFR(也叫FFRIvus和FFROCT)。

CTFFR基於其無創性及較低的費用一直以來被科研界及臨牀界反覆研究,科亞醫療與數坤科技的CTFFR類產品,早前已被美國的同類產品(Heartflow)在多個國家廣泛推廣,臨牀價值與商業價值均被驗證成功。此外,博動醫學影像、潤邁德等也拿到了基於血管造影類型FFR-angio產品的NMPA三類認證。

2021年我們預計將在FFR領域見到多家頭部企業的更大的發展。

五、市場數據

首先,華興醫療團隊總結了2020年醫藥及生物科技、醫療器械、診斷及IVD、智慧醫療和醫療服務五大領域的交易情況,希望通過直觀的數據帶您快速瞭解過去一年行業的交易體量和活躍程度。

醫藥及生物科技

2020年,醫藥及生物科技領域的私募融資蓬勃發展,2020年度共發生交易243起,同比增長超過100%;總融資金額超過10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90%;單筆融資規模約4,400萬美元,同比增長約42%。

全年醫藥及生物科技領域併購交易共15起,同比上升約15%;總交易金額近8億美元,同比下降了約25%;單筆交易金額約7,300萬美元,同比下降約11%。

IPO方面,全年共有超過50家企業上市,數量是2018年的兩倍之多;IPO融資總金額超過14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02%;單筆IPO融資規模約3億美元,同比降低27%。

醫療器械

2020年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私募融資交易119起,同比增長70%;總融資金額超過24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0%;單筆融資規模約2,000萬美元,同比增長一倍多。

醫療器械領域併購交易全年共發生10起交易,同比增長一倍;總交易金額約3.6億美元,單筆交易金額約4,500萬美元,交易金額與單筆交易規模較2019年均有所回落。

過去一年,醫療器械領域共發生 IPO 10起,同比增長43%;融資總額超過22億美元,同比增長112%。

診斷及IVD

2020年,診斷及IVD領域共發生114起私募融資交易,同比增長近一倍;總融資金額超過40億美元,同比增長219%;單筆融資規模約3,500萬美元,同比增長約66%。

診斷及IVD領域併購交易全年共4起,是去年的一倍;總交易金額近5億美元,同比上升64%;單筆交易金額約1.2億美元,同比下降約20%。

行業2020年總共完成8筆IPO融資,同比翻倍;融資總額超過13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282%。

智慧醫療

2020年,國內智慧醫療領域共99起私募融資交易,同比增長近20%;總融資金額近41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3%;單筆融資金額約4,100萬美元,同比略有增長,基本持平。

併購方面,智慧醫療領域全年共發生7起交易,較2019年上升了133%。值得關注的併購交易包括:字節跳動收購百科名醫網及幺零貳四科技、健海科技收購思遠科技和317護、復星醫藥收購易研雲、輕鬆籌收購銀川朵爾互聯網醫院、華諾智勝收購益康達美。

IPO方面,在2020年四季度時,在線醫療健康平臺及最大的在線零售藥房京東健康登陸港交所,募資金額達35億美元。

醫療服務

2020年,醫療服務領域共發生22起私募融資交易,同比稍有增長;總融資金額約7億美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單筆融資規模約3,300萬美元,同比增長約83%。

醫療服務領域併購交易全年共11發生起,同比增長37.5%;總交易金額爲3.4億美元,較2019年下降88%;平均交易金額約爲6,800萬美元。

全年醫療服務領域共完成2筆IPO融資,融資總額達3.3億美元。

六、私募融資

2020年,醫療與生命科技各賽道在私募融資市場均表現不俗——產業和資本聯合蓄力,完成融資的醫療領域項目從4月開始集中爆發,全年交易數量和募資總金額均實現雙雙翻倍,推動市場實現了能量級別的躍遷。

醫藥與生物科技

2020年醫藥與生物科技賽道依然是醫療投資的主戰場,全年共發生243起私募融資事件,披露交易總額高達107億美元。小分子靶向藥和大分子生物藥(包括疫苗)項目佔據了融資數量的半壁江山,基因與細胞治療和CXO(醫藥研發及生產外包)緊隨其後,這幾大板塊覆蓋了總交易數量的86%。其中最亮眼的當屬科興生物和瑞科生物,兩大疫苗企業在2020年共募資7.4億美元。

除此以外,醫藥與生物科技賽道依然百花齊放:新的治療領域和技術平臺不斷湧現;創新抗體平臺、AI製藥、基因編輯、mRNA、PROTAC等領域的創業公司也在資本助推下蓄勢待發,意圖大展雄心壯志。我們相信中國創新醫藥產業即將邁進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醫療器械

如果說2019年的7起港股和科創板IPO項目喚醒了2020年醫療器械的私募市場,那2020年器械創業公司科技屬性的提升、對海外產品的快速跟進,加上帶量採購落地所開闢的差異化市場空間,則進一步激發了投資人對器械行業的關注。

相對於創新藥而言,醫療器械領域以其行業風險相對較小和臨牀確定性高的特點,成爲了資本平衡風險配置的重要標的。儘管全年估值持續推高,但科創板醫療器械行業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細則並未在第四季度如期而至,成爲了該季度交易數量和金額略有下滑的可能原因。

此外,微創機器人擬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年底又一次引爆了市場對醫療機器人的投資熱情;更有精鋒醫療、傅立葉智能等多家公司在2020年完成融資。醫療機器人項目融資的階段性爆發,是否意味着手術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可能還需時間來驗證,但這無疑標誌着醫療器械精細化的創業水準離全球領先水平又近了一步。

診斷及IVD

2020年診斷及IVD行業的私募交易金額實現了超3倍的增長,有記錄的交易數量相比2019年近乎翻倍,高達114起。新冠疫情概念企業增資,藉助資本“東風”,既快速實現擴張和規範經營,又避免了“被洗牌”的風險;而腫瘤伴隨診斷和疾病早篩領域的企業,儘管業務在上半年受到疫情衝擊,但全國各級醫院PCR實驗室的遍地開花,也爲這些企業帶來了擴張利好。

值得關注的是,華大智造超10億美元的單筆融資領跑全球,極有可能推動高端生命科學儀器研發行業的繁榮。預計2021年,該行業將擁有強大的資本市場潛力。此外,儘管有菲鵬這樣的重磅企業,但國內自主研發的診斷原材料市場仍然存在巨大缺口,行業壁壘固然高築,卻也爲本土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創業空間。

智慧醫療

自2019年開始,智慧醫療賽道企業的單筆融資金額接近生物醫藥賽道,保持在了4,000萬美元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2個特點:平臺化模式和進入商業化階段。

2020年,AI+醫學影像產業跑通了審批階段,全年共有9款AI產品獲得了NMPA三類證的審批,科亞醫療、數坤科技、深睿醫療等多家公司完成融資,對應的AI產品也悉數獲批,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頭部聚集效應。隨着後期輪次融資完成,這批醫療人工智能公司將面臨商業化落地和市場化拓展的關鍵考驗。

此外,AI輔助醫療和AI健康管理等細分賽道的出現與互聯網醫院的放開相輔相成,隨着大數據應用、AI技術以及影像技術的發展,未來相關產業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將會加速滲透。

七、港美股IPO

二級市場

生物科技板塊持續活躍2020年,醫療健康企業赴港上市迎來了爆發期,共有21家企業成功登陸港股,共募資113.5億美元,與2019年15家上市企業共同募資44.6億美元相比,上升154%。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醫療領域,其中不乏傳統二級市場投資者,將投資標的延伸至私募市場。 此外,港股二級市場也將持續看好醫療健康行業:自2020年底,開始符合資格的18A章上市公司也可進入港股通,因此預計2021年港股醫療健康行業將會持續保持活躍。

創新驅動生物製藥企業邁向資本市場

2020年,港美股市場吸引了多家關注腫瘤和免疫治療的創新生物製藥公司。港股18A章新規上市的企業大多具備行業領先的平臺技術,手握同類最佳(Best-in-Class)或首創(First-in-Class)的產品管線。 同時,先進企業從國內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有佈局海外市場以及更前沿的技術和靶點趨勢,這一趨勢也反映在越來越多的合作開發和對外授權上。僅2020年,就有基石藥業、君實生物、華領醫藥、信達生物等港股上市公司向羅氏、輝瑞、拜耳、禮來等國際知名藥企對外授權自研產品。

醫療器械關注度提升,本土技術將成爲焦點

2020年,醫療器械企業迎來了資本市場關注度的提升。沛嘉醫療和康基醫療上市共融資7.7億美元,微創心通於2021年2月掛牌上市,心瑋醫療也於2021年1月遞交A1申請。 國產器械在品牌、技術和質量上的提升,也加速了進口替代的進程。此外,越來越多的器械公司開始不滿足於進口替代,而是進一步地提升創新水準。

醫療服務行業的細分專科將成爲機遇

繼錦欣生殖上市後,腫瘤治療專科服務公司海吉亞也在2020年成功登陸港交所。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醫療服務專科類型的企業赴港上市。

預計更多診斷相關企業將登陸港交所

目前,診斷相關企業在港股尚且稀缺。2021年初,致力於打造生育健康領域高通量測序技術平臺的貝康醫療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專注腫瘤早篩的諾輝健康也已遞交A1申請。 相信未來依託中國市場的強大潛力,加之居民對健康關注度的提升,將會有更多診斷賽道的優質企業走向二級市場。

互聯網醫療和智慧醫療崛起

2020年,線上渠道逐漸受到重視,互聯網醫療行業有崛起的趨勢,例如京東健康成爲了2020年在港股醫療健康行業募資最多、市值最大的企業。另一方面,智慧醫療賽道也引起投資熱潮,以自主研發人工智能平臺爲特色的醫渡科技,已在2021年初登陸港股市場。

2020年醫藥行業A股IPO回顧

2020年,共有395家企業成功在A股上市,募資總額達到近4,700億元。其中,醫療行業相關企業共有45家,募集資金約635億元,上市企業數量和募資金額分別佔比約11.4%和13.5%,相較2019年均有顯著提升。

在這45家醫療行業相關企業中,醫療器械企業佔15家、化學制藥和生物製品企業佔12家;在上市板塊分佈中,有30家選擇了科創板,募資總金額約490億元,數量和金額分別佔66.7%和77.2%。

制度更具包容性

科創板當前的制度設計,顯著提高了國內資本市場對於醫藥企業的包容性。對標香港聯交所18A的上市標準,科創板放開了對於未盈利醫藥企業的制度障礙。2020年1月23日,澤璟製藥成爲A股首家未盈利的醫藥上市企業;截至2020年底,已有8家未盈利的醫療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包括7家按照第五套標準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以及按照第二套標準上市的天智航。

IPO路徑多元化

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新政允許尚未通過任何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發行人赴港上市,彼時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尚無法登陸國內資本市場;2019年3月,科創板設立後,掃除了未盈利醫藥企業的上市障礙,形成兩地競爭的態勢;2020年4月,創業板開始註冊制改革,醫藥企業IPO路徑得到進一步豐富。隨着國內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的全面推進,適格醫藥企業的上市選擇也更加多元。

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的滲透

覈准制下的上市標準要求企業實現相當規模的盈利水平,換言之,多數企業進入成熟階段後纔會考慮IPO。受益於註冊制改革,優秀企業只要滿足公開發行和上市要求,即可在更早階段準備上市,從二級市場對一級市場進行滲透。隨着註冊製爲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打開了新的上市窗口,國內資本市場的IPO“信仰”正在逐漸褪色。

互聯網醫療企業A股IPO依然坎坷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醫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過多種模式的探索,醫藥電商和數字醫療行業得到高速發展,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市場和企業規模也水漲船高。

從2018年至今,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等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均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然而,相比港股的熱鬧,互聯網醫療企業的A股IPO之路依然坎坷。

八、併購

藥企轉型亟需創新加持,主動求變者將迎發展先機

中國醫藥界在過去幾年的發展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回顧:一方面,在VC/PE支持下的中國創新藥企業一路狂奔,業務發展和融資實現了雙豐收;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藥企在4+7集採、創新轉型、國際化、股價等多重壓力下,力求突出重圍。

然而,兩個生態圈相對獨立。以台州地區爲例,很多以原料藥、中間體或者仿製藥作爲起家業務的上市藥企都面臨着企業轉型的選擇。資本驅動時代下的創新技術和產品層出不窮,轉型路徑如何設計、資本化工具如何利用、新技術新產品如何與現有研發體系整合消化、生產和營銷基礎體系如何嫁接創新產品,都是這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需要考慮的問題。

另一方面,未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和IPO通道已初步呈現出供大於求的狀態,和綜合實力更強的上市公司實現股權和業務合作,將成爲很多初創公司更好的選擇;而普遍具備國際化視野的生物科技公司又可利用先進的理念,進一步升級傳統醫藥工業的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等基礎設施。對於機構股東,除了能實現退出回報之外,也可考慮將上市公司作爲產業佈局的平臺。

藥企的轉型之路註定不會容易,但被動應變不如主動求變,醫藥工業的基礎設施亟需創新的加持,華興將致力於搭建藥企和生物科技公司之間的橋樑,通過戰略設計和交易工具兩大抓手促進兩大生態圈的融合。我們相信戰略清晰、執行力強、敢於冒險的藥企將會脫穎而出,引領產業發展。

CRO需要百花齊放,走向世界舞臺

疫情使得中國CRO行業在2020年的臨牀試驗進度受到一定阻力,但也無法阻擋CRO市場在2020年達到近千億規模的進程。其中,臨牀CRO是最大的市場,但也是產業鏈中集中度較低、頭部企業較少的一個環節。

臨牀CRO企業中,泰格醫藥獨領風騷。但CRO產業鏈中不乏有實力、有敏銳嗅覺的企業,早已佈局或是正在積極醞釀臨牀CRO業務,力求追逐國內市場的增長,並走向全球市場。

產業佈局方面,強者更強——目前有幾種併購新常態正在CRO行業中逐漸形成。首先,臨牀前CRO正在往臨牀CRO協同發展,比如昭衍新藥等新銳臨牀前CRO企業,正計劃佈局臨牀CRO綜合業務。

其次,臨牀CRO企業正積極補全細分領域,成爲臨牀CRO全業務企業,例如數統起家的希麥迪和締脈拓展了臨牀管理業務、武漢宏韌收購數統CRO信立達從而完善臨牀CRO業務;還有在大數據與智能化對醫療行業賦能創新的背景下,諸如太美、醫渡雲、零氪等企業,各有佈局患者招募、數據管理、生物統計、註冊申報等業務,從而力求發展創新高效CRO業務的訴求。除了醫藥CRO,諸如康龍化成收購法薈,也在進一步拓展醫療器械CRO業務。

中國以及全球的醫藥行業已經迎來史無前例的蓬勃發展,各路英雄豪傑齊聚臨牀CRO市場,他們唯有通過強者更強的各類併購,才能快速完備自身,贏得中國CRO市場、進而走向全球CRO市場進行角逐。

目前,行業中已經有藥明康德、康龍化成、泰格醫藥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更多的中國CRO企業不是去追趕和模仿國際上現有的成功企業,而是以各自優勢爭取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讓中國CRO企業以國際化服務能力、高性價比的產品成爲全球藥企值得信賴的CRO服務供應商。

免責聲明

此報告謹供給閣下作參考用途,並非作爲或被視爲出售或購買或認購證券的邀請或向任何特定人士作出邀請。此報告內所提到的投資可能在某些地區不能進行。此報告內所提到的任何投資都可能涉及相當大的風險,若干投資可能不易變賣,而且也可能不適合所有的投資者。此報告中所提到的投資價值或從中獲得的收入可能會受匯率影響而波動。過去的表現不能代表未來的業績。此報告沒有把任何投資者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殊需求考慮進去。投資者不應僅依靠此報告,而應按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投資決定。投資者依據此報告的建議而作出任何投資行動前,應諮詢專業意見。

此報告所載的資料由華興資本集團(“華興資本”)編寫。此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皆被華興資本認爲可靠。此報告所載的見解、分析、預測、推斷和期望都是以這些可靠數據爲基礎,但只是表達觀點。華興資本、控股公司及/或附屬公司及/或相關個人不能擔保此報告之準確性或完整性。此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反映華興資本於最初發此報告日期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而毋須另行通知。任何人士因使用此報告內之材料而承受的直接或間接或相關之損失,華興資本、控股公司及/或附屬公司及/或相關個人均不會對此等損失負上任何責任。

此報告受到版權和資料全面保護。除非獲得華興資本的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目的複製,派發或出版此報告。華興資本保留一切權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