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早年,大家風華正茂,正是追夢的時候。

在那段時間裏,朋友們有足夠的精力去揮霍,而真正的聰明人,卻會藉助難得的時光,不斷提升專業技能、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從而把握住想要的生活。

年華匆匆而過,一個人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生活,也將迎來相應的回饋。

有句老話常說,“老年有福纔是福”。

年輕的時候,風裏來雨裏去,經過許多的磨礪,大家才能從中年開始,把握一份順遂的生活。而當迎來人生的晚年,方能把握一份屬於自己的福報。

唯有在人生的上半場,全力以赴去提升,我們纔有更多的機會,把握住餘生的幸福,尤其到了晚年的時候,纔不會在遺憾中,感嘆這一輩子虛度太多的光陰。

一、人到晚年,不得不服老。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一輩子看似很長,上了歲數之後,大家將會對莊周的這句話感觸頗深。

如果說,人生是一列單行的列車,當迎來60歲之後,大家將會迎來新的行程,也會越發珍惜有限的光陰;與此同時,一些朋友就不得不服老了。

比如說,大家想要出遠門,卻感覺體力不支了;於是許多人,只願意選擇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附近行動,不覺中就過上了老年人的生活。

跨過60歲的門檻,一些陸續從職場上退下來。

之前呼風喚雨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當時過境遷,如果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似乎就難以找到一份成就感,也無法找到幸福的感覺了。

更爲糟心的是,曾經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兒女,也陸續有了愛情和婚姻,繼而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孩子們忙碌於職場,閒暇時照顧自己的家庭,讓大家有了被冷落的感覺。

當一個人變老之後,不得不面對眼前的現實,直面那些養老的話題。

二、換種活法,是一種智慧。

我們這一生,最爲難得的是,能夠及時轉變心態。

隨着環境的變化,那些會調整自己的人,方能立足現實,把握住一份當下的幸福。而許多人,恰恰缺乏“識時務”的意識,反而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比如說,當我們老了,就該換一種活法了。

曾幾何時,大家都是生活的主角,職場上有人認可、家庭中有人依賴。可是,當朋友們站在“耳順”的門檻上,就應該轉換角色,接受配角的事實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終究是一個平凡的人,無法左右別人的思想,也不能一直站在職場的山峯上。與其爲之揪心,倒不如做一個“無事一身輕”的人。

抓不住的事業,就此放下吧;孩子們的生活,需要他們自己去把握。

迎來人生晚年後,及時調整心態,方能把握住一份歲月靜好;做一個了無牽掛的人,餘生只對自己負責,這樣的活法不失爲一種智慧。

三、當你老了,靠山是自己。

總有一些人,信誓旦旦地認爲,養兒可以防老。

可是當自己真的老了,又有多少父母,捨得讓孩子爲自己喫苦受累呢?

身邊不少老人,他們知道孩子自己也有困難,所以寧願用“不打擾”的方式,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一輩子寵愛孩子,到老了還捨不得爲他們增添壓力。

尤其,那些工作在外地的人,更無法顧及自己的父母。

這種情況下,即使一些人有爲父母養老的念頭,也會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狀,更多的時候,只能通過電話慰問家鄉的老人。

60歲過後,當你老了方纔知道,其實靠山只有一個人,那便是自己。那麼,在漸行漸老的歲月裏,大家應該做好哪些準備,才能把握一份晚年的幸福呢?

第一:有居住的地方。

“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草窩”。

無論別人家的環境有多好,都不如自己有一個舒適穩定的居所,這是許多人的共識。

當迎來人生晚年的時候,擁有一個穩定的居所,纔不會有顛沛流離的感覺,才能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做興趣愛好類的事情,讓日子充實而靜好。

第二:口袋裏有積蓄。

年輕的時候,大家應該有長遠的計劃,否則到老了,就容易與幸福背道而馳。

隨着年紀漸長,朋友們要有自己養老的意識,同時也要學會存錢。當有一天,真的迎來老年的生活,大家才能做到兜裏有錢,心裏面不慌張。

60歲到來之前,我們就要有存錢的計劃,至少到了人生晚年,不會因爲捉襟見肘,而降低生活的標準,失去一份晚年的幸福。

第三:擁有健康身體。

當孩子們陸續有了自己的生活,你會將養老的希望,寄託在他們的身上嗎?

無論從關心孩子的角度,還是避開婆媳矛盾的角度上,一些老人都不願意去摻和孩子的生活,希望孩子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老人只能依靠自己。

如果身體健康,固然是一種幸運,否則只會自顧不暇,成爲他人眼裏的“麻煩”;所以,朋友們要有鍛鍊身體的遠見,到老的時候,能繼續保持一份健康,能做到生活自理。

大家可能不願意承認,到了人生晚年,能依靠的只是自己。

但是朋友們,依舊要有養老的意識,這樣才能在人生的晚年裏,用有條不紊的方式,把握住一份順心與福報,而不是在落魄中,無奈地生活着。

作者:周樵夫,有態度的情感深耕者。寫人間溫情、看暖心故事,感謝有你一路以來的陪伴。惟願歲月靜好,放眼雲淡風輕,你我一段文字相遇,便能傾訴衷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