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志在四方,班超是古往今来多少有志男儿的精神指南。他的身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启蒙知识相信孩子们也都知道,但是班超有个很了不得的妹妹,大家就未必知道了。这位奇女子学问非常高,不但帮大哥班固续写了《汉书》,还用她的生花妙笔,把远在西域戍守了三十一年的二哥班超救回了长安。

当时班超已经年老多病,如果不是妹妹写了一篇才情横溢的奏章,他很可能就埋骨在漫漫风沙之中了。这篇奏章情理兼美,文采斐然,兼有感动皇上使骨肉团聚之功用。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不入中学课本有点可惜了。

先说班超在西域建功立业的事。

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3年,不甘心一辈子抄抄写写维持生计的班超终于踏上了改变一生命运的征途,跟随奉车都尉窦固等人带兵攻打北匈奴。小试牛刀,他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领军才能,率兵进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和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两战皆捷,斩获甚多,深得窦固赏识。

接下来,奉命出使西域的班超开始上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终极大戏,扬威大漠,彪炳千秋,实现了他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的梦想。直至公元94年,班超使用龟兹、鄯善等仆从国的军队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三国,并将三王悉数俘获,再次实践了西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誓言。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归汉。

次年,班超因平定西域的丰功伟绩获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时63岁。

有一首在民国年间传唱的《知识青年从军歌》,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歌中所唱的这位“绝域轻骑催战云”的英雄就是班超班定远。宋代陆游在《诉衷情》一词中也写他:“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豪迈气概跃然纸上。

明朝文学大家冯梦龙对班超格外推重:“必如班定远,方是满腹皆兵,浑身是胆。赵子龙(赵云)、姜伯约(姜维)不足道也。”后人评价,赵云一身是胆,姜维胆大如拳,但冯梦龙认为他们都远在班超之下。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班超位列其中。

尽管是气壮山河的英雄,张目叱咤之间可令风云变色,但毕竟人是要老的,封侯之年,他已经63岁。岁月不曾饶过谁,西域的狂沙吹不平他脸上的皱纹,加上艰苦卓绝的战争又给他留下一身伤痛,已近古稀之年的他越来越想念家乡,想念八百里秦川的旖旎风光,想念渭水悠悠淌过的咸阳。

到永元十二年,班超已经69岁了,日不思食,夜不成寐,终于还是下了决心上疏,希望皇上能发发慈悲,放他这把老骨头回到家乡去。在他的疏中有这样一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在班超的心中,只要过了玉门关,就是汉人聚居区,那就是内地了。能进了玉门关就行,他连酒泉都不敢奢望。他还写道让儿子班勇跟随献给皇上的贡品回去,让他亲眼看一看中土的风光。

曾经铁血丹心的英雄毕竟迟暮了,写的话虽然气短,读来却令人泪下,可仍然没能感动了汉和帝,也许和帝以为西域毕竟离不开班超,有他在那里镇守自己才可以放心睡觉。

看到皇帝迟迟没有要让班超回家的意思,班超的妹妹班昭决定出手了。她也要上疏皇帝,为哥哥求情。

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

开头先替她的同胞哥哥谦虚了几句,都是有赖皇上的盛德,哥哥才立下了一点小功,而皇上又给了他重赏。哥哥在西域奋战了三十年,留下一身创伤,不是倚仗陛下您的神威,他怎么能在西北的大沙漠里侥幸活下来?

“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

接下来这一段以情动人,缠绵悱恻。哥哥与我骨肉分离,几十年了,现在恐怕亲兄妹见了都不认识了。当年跟着他闯西域的人也基本亡故,哥哥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他又老又病,须发全白,两只手也不听使唤,眼花耳聋,不拄杖都不能行走。虽然他的心里还是想着要为陛下效命疆场,奈何岁月不饶人,他已经是风烛残年,牙也不剩几颗了。

“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

陛下圣明,当然知道那些蛮夷人的秉性,冷酷无情,一向欺负老弱,一旦他们见班超病弱无人替代而起了悖乱之心,毕竟是于国家不利的。为此我的哥哥才决心上疏求归,希望皇上派出年轻骁勇的人接替他。可是他上疏三年,还没有得到陛下的恩准。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最后班小妹又用古来仁君一向怜老重孝来说服皇帝,进一步委婉地请求。因此我胆敢冒死向以孝治天下的陛下为班超哀求,请求让哥哥在剩余的年月里,能够活着回来,再看看京师的宫阙和庭院。让国家永不再有劳师远征的顾虑,西域也不再有突发的祸患。哥哥也能蒙受陛下像文王埋葬尸骨、田子方怜惜老马一样的恩惠啊。

“《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接着再次引经据典,《诗经》中说:“民众劳累了,差不多就可以小小休息一下。在国中遍施惠政,以安抚四方民众。”仁慈宽厚的陛下,哥哥曾经给我写信诀别,说恐怕此生再也不能相见了。我的哥哥他壮年尽忠报国在沙漠中舍生忘死,到老了却不能叶落归根,而是埋骨于边地的旷野,这是多少让人心痛的事啊!如果哥哥不能被召还,一旦发生什么变故,我在这里先恳请陛下能宽赦他的家人。

这篇文章抒情真挚感人,述理缜密得体,正是一篇情理兼胜之作。朝廷不顾念一位忠臣老将,虽然班小妹也不无怨愤之情,但文辞中却能隐而不露,含蓄蕴藉。正因如此,文章深深打动了和帝,他终于下诏让班超返回故乡。

难以想像班超接到皇上“赐还”的诏书之后是怎样的心情,经过玉门关和酒泉时又会有怎样的感慨。

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垂暮之年的班超万里迢迢回到洛阳,但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胸肋本就有病,奔波之后病情加剧。仅仅一个月后,班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一岁。

一篇奏牍,上感九重。必须叹一声侥幸!不是妹妹班昭,班超真回不来,所以这篇文章也被历代文人推崇,并收入《古文析义》等书中。

参考书籍:《后汉书》《东观汉记》《太平御览》《汉纪》《资治通鉴》《后汉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