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杜甫的祖父,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诗人。一提到初唐,想必了解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格律诗还并未完全形成它的严谨格式。也就是说,格律诗尚未成熟、尚未广开来,大多诗人们写的诗都属于“半格律”形式。

而在此时,杜审言却已经将格律诗的格式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为格律诗的完善贡献出了一份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首《渡湘江》就被称为七言绝句的“奠基石”,全篇28字写尽春愁,不但有意境还更有韵味。

渡湘江

唐 ·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这首诗是杜审言被贬到南方偏僻地区时,途中看到春景而所作,结合作者当时的遭遇,我们能够清晰品读到他内心的那份惆怅与幽怨。

起句:迟日园林悲昔游。一开始就进行了情感上的抒发,不遮不掩,给予全诗鲜明的基调奠定。作者因为眼前的景色而联想到当年的那次春游,然而不同的是今天的心情与当时的截然不同,一个“悲”字简洁有力,点向主旨。

就手法而言,这一句采用了“互衬”:用今天的悲去体现当日的喜,用当日的喜来映衬今天的悲。那么具体的场景、人物活动等是什么样的,这里又作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留白。

承句:今春花鸟作边愁。起句抒发情感,此句在其基础上作一生发,拉相关物象进行描写:花是愁的、鸟也是愁的。这里将景语自然转换成情语,两个物象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都是由作者的心情去决定的。此时作者造贬,心情沉痛至极,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忧愁”状态的,尽管那些花呀鸟呀本身很美好,本身还是跟原来一样。

这句中作者还是以“乐”衬“悲”,描写比起句要实际,可以说就是起句的另一种“补充”。

转句:独怜京国人南窜。在稍作具体物象描写后,作者再将笔锋转到情感来写,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跳转。也就是在此处,作者对起承句中的悲与愁做出了解释:因为他要被贬到南方的偏僻地区去了。在脉络上扣得紧凑又流畅,我们在品读的时候,很轻松地就能将前后的线索贯通起来,这就是转句的“形转而意不转”的特点。

合句与转句之间的联系自然不用说,它们有着非常明显的逻辑衔接,所以在转句的引领下,合句便紧跟而来:不似湘江水北流。在“京国”的作者被贬向南而行,他眼前的湘江水却向北而流,面对这种情景,他再次悲从中来,感叹自己的命运,感叹他与这江水的不同处境。

在合句中,作者才把题目点了出来,借物抒情的手法运用娴熟到位。我们可以注意到:收篇的时候作者又用到了反衬的手法,把情感推至高潮,其中韵味也被无形延到了诗外。

综观全诗,作者反复用到反衬手法、侧重抒情、适当添景,把一位处于困境中的诗人形象、诗人情怀展现出来,独具艺术特色。

这首《渡湘江》在格律诗上踩很得工整,完全符合格律诗的规范,这对于在初唐那个格律诗尚未成熟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标杆,所以它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曾被称为七言绝句的奠基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