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青春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許多人在悲痛和錯愕的情緒中捱過了昨晚(2月3日)的4個小時。

2月3日晚間8點左右,原樂視影業CEO及執行董事張昭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脛而走。隨後,消息很快被圈內好友證實,張昭因病辭世,終年58歲。

張昭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九十年代初赴美留學,憑藉《木與詞》獲得奧斯卡學生單元獎嶄露頭角,曾導演中美合拍影片《太空劫持》、中美合拍電視劇《情感簽證》等作品。

不過,他電影製片人的身份更爲人所熟知——其先後創立光線影業、樂視影業,一生參與制片、發行《歸來》《長城》《導火線》《鬥牛》以及《小時代》系列、《熊出沒》系列在內的50部影片,票房累計達99.66億。

他不僅曾被《好萊塢報道》整版篇幅刊文介紹,稱其爲“中國電影產業升級的文藝復興式旗手”,亦被業內公認爲中國電影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真正懂電影的老闆”

張昭96年從紐約回北京先做了段時間電影導演,此後便很快轉型爲電影產業人。至於緣由,他後來多次在接受採訪時提及:

“過去我們立志要造車,學了一身本領,回來一看發現根本沒有路,那你造一跑車幹嘛呢?好萊塢最核心的是發行,中國電影怎麼能好起來?就先從發行做起,修一條電影產業的路。”

在電影行業兜兜轉轉幾年,真正聲名鵲起還要追溯到2006~2010年。

這期間,張昭治下的光線影業出品併發行了20餘部商業電影,連續4年保持100%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中國電影業矚目的“光線速度”。

不過,2011年張昭還是離開了一手創辦的光線影業。事後分析最大的原因或許是證監會要求光線影業併入光線傳媒共同上市,而這無疑擾亂了張昭的電影產業規劃。“當初我說得很清楚,這是一家獨立的公司,你並進去的話,我就沒有辦法按照產業發展來進行佈局了。”

離開王長田後,“伯樂”賈躍亭成爲將張昭事業推至頂峯的男人。

2011年,在亮馬橋的崑崙飯店,張昭與賈躍亭相見恨晚,互聯網生態和“中國版迪士尼”的想法成爲樂視影業的基因。此後不過五年時間,張昭再次跑出電影業界瞠目的“樂視加速度”,樂視影業實現11部影片過億的神話,一躍成爲行業增速最快的電影公司。

難以想象,在華誼兄弟、博納影業雙強盤踞的中國民營影業陣營,他接連爲光線影業和樂視影業撕開了一塊勢力版圖,堪稱中國電影產業化的推手。源於此,香港導演李仁港至今依舊認爲張昭是當下電影市場爲數不多“真正懂電影的老闆”。

不過,張昭事業“第二春”的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

2016年11月,賈躍亭發出一封內部信,公開承認樂視生態發展節奏過快,由於燒錢追求規模擴張而導致資金鍊斷裂。

雖然此後融創150億馳援樂視,但整個2017年,樂視生態在媒體唱衰、供應商攤牌、資金鍊崩斷的絕路下搖搖欲墜。

賈躍亭累計從樂視影業拿走了17個億救急,而張昭正是在釜底抽薪的絕境下,帶領着被媒體和輿論打得千瘡百痍的樂視影業又挺了近一年。

事後有樂創文娛高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麼多事,換做別人可能早就扛不住了,但張昭全都扛了下來。”

2019年6月,張昭最終辭任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他見證了這家公司從初創到萬衆矚目再到賣身改姓的全過程。此後,張昭在復星影視短暫過渡後於2020年初再次轉身離開。

2020年6月,58歲的張昭選擇再次踏上創業之路,創辦橘品影業。據悉,2020年11月,張昭參觀褚時健打造的橙園時深受觸動,直言“老爺子太牛了,75歲還能再創業,我現在不過才58歲,當然也可以重新開始。”

不曾想,世事難料,噩耗突至。

“變革家”

其實從中國到美國,從導演到製片人,從傳統電影到互聯網電影,他一直在推動電影產業的變革。

早在傳統民營巨頭統領電影市場時期,張昭便開始做地網模式、互聯網營銷、人羣細分的探索,並不遺餘力的推動品牌化、系列化影片。

他在後來的採訪中清楚表達過,商業電影不能單純以“好”或“不好”來衡量,互聯網電影公司就應該把適合的產品推薦給不同的人羣,併爲不同的用戶羣體創造符合他們心智的影視作品。

“資本進進出出,都忙於推高票房炒股價,股價高了就趕緊溜。這20年發展得太快了,但產業要一步步地積累,高速發展勢必需要‘補課’。前幾年我也做了一些產業升級的實踐,把依賴單片票房的盈利模式變爲品牌化的模式,就像迪士尼和漫威,本質上是輕資產,最值錢的就是它們的品牌。”

比如2012年《熊出沒》系列剛啓動時市場並不看好,但在2013年《熊出沒之奪寶奇兵》便席捲了整個春節檔,成爲第一部勉強和好萊塢動畫片媲美的國產動畫電影。而如今做到第七部的《熊出沒》系列有了獨立的世界觀和穩定的受衆羣體,是國漫作品中極具辨識度的品牌。

此外,不論是張藝謀的《歸來》還是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張昭有他自己對市場的判斷。“在時間非常碎片化的情況下,觀衆會傾向於選擇爲自己而拍的電影。一個IP做成一個品牌,一定是爲特定的用戶羣去做的。”

張昭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小時代》前兩部口碑撲街,導演郭敬明便問他:“《小時代3》和《小時代4》怎麼拍?要不要也往成人世界的價值觀上靠一靠?”

他毫不猶豫地表示,不但不要,還要拍得更加“小時代”,“對原來的用戶進行更深度的運營,同時讓IP的用戶屬性變得更加強烈。這其實是我們對好萊塢的改造,讓它更加基於小時代的用戶,讓它的屬性更強,粘性更強。”

“很多人看不起《小時代》,說它是一個PPT電影,但《小時代》感動了多少人?它讓中國15歲到25歲的青少年電影市場第一次成型了。過去,中國的電影都在爲白領階層服務。”張昭談及郭敬明時曾對“Al財經社”說道。

所以,你還會看到迎合年輕男性的《敢死隊》,獻給時代草根小人物的《影》,放眼國外,皮克斯是白領動畫,漫威針對年輕人,迪士尼動畫針對小孩,它們早都在做影片“分衆化”。

除此之外,《高跟鞋先生》《爵跡》《機械師》等影片張昭也都進行了分衆發行、營銷的策略,它們的票房都實現了過億,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張昭“目標受衆狹窄,但是相對產出高”這一判斷的前瞻性。所以,後來樂視影業也成爲整個發行圈的“黃埔軍校”,走出了遍佈萬達、影聯、英皇、阿里等影業的數位發行端中高層。

當然,愛奇藝龔宇也是分衆思維的擁躉:“一味追求‘破圈’的時代已經過去,分衆必然成爲新的趨勢。”

虎嗅曾在此前專訪張昭時問道:“如何看待互聯網對電影行業從製片、發行到放映端帶來的顛覆?”

張昭的答案是:“互聯網行業本質來講不創造什麼,是思想行業,是爲用戶創造新需求的思想的行業,這是核心。思想行業創造價值的方式就是顛覆,思想行業的特點永遠是顛覆。新思想是對老思想的顛覆,所以體現出來是破壞。因爲它的行業價值就在這兒,通過顛覆來創造價值。”

寫在後面

可以說,張昭畢生的心血都撲在了電影產業上,雖然一路走來難免理念上的激進,但正如易凱資本CEO王冉所說:

這個世界,以成敗論英雄太容易,但推動它走向明天的恰恰是那些看似不靠譜的勇敢探索。這些探索之所以值得尊重,因爲它們不僅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也要面對不確定的現在。

猶記得,張昭對中國電影行業變革的赳赳雄心,“要論製造業,中國根本不多一個張昭,不少一個張昭;但論產業,確實還缺一個張昭。我們這羣人把電影這個事兒看得至高無上,因爲我們都曾被電影深深影響過,希望電影人能一代代做下去,讓我的孩子也能捕捉到電影的價值。”

然言猶在耳,斯人已逝。

不過轉念一想,誠如他那句豪言,“我活在春天裏,不活在過去,活在未來。”

而昨日(2月3日),恰逢立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