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利潤優先戰略調整告捷 戴姆勒2020財年初步業績:息稅前利潤66億歐

華夏時報 記者翟亞男 北京報道

日前,戴姆勒發佈了2020財年初步財報數據。官方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的良好表現幫助集團2020年營業利潤好於預期,其集團2020財年息稅前利潤達66億歐元(合80億美元),高於此前分析師預期的52.5億歐元。

在充滿挑戰的整體環境中,戴姆勒集團2020財年以四季度的強勁表現收官,自由現金流的數據尤爲亮眼。每個業務板塊均對這一成功有所貢獻。戴姆勒的工業自由現金流、集團息稅前利潤、梅賽德斯-奔馳乘用車及輕型商務車的調整後息稅前銷售利潤率和戴姆勒出行的調整後權益收益率,均顯著高於戴姆勒或市場對2020財年的預期。

銷量增長轉爲盈利增長

多項指標均超預期

在財報發出的第一時間,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對外表示:“得益於我們各項戰略舉措和爲業務運營付出的不懈努力,整個集團在財務表現方面得到顯著改善。展望2021年,我們致力於繼續推進降本增效,同時加速戰略舉措的落地。”

回顧2020年,在疫情之下,沒有一個企業能夠迴避盈利困難的問題。從注重銷量到注重盈利能力,戴姆勒正在以盈利增量作爲自身未來的衡量核心,在保持增長的基礎上,也將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轉型過程中的電動化變革與全週期盈利。在去年10月戴姆勒投資者大會上,戴姆勒將全新戰略着眼於打造更強的結構性盈利能力上,並將從重塑豪華品牌定位;聚焦盈利能力提升;推動子品牌增長;增加經常性收益;重點發展電力驅動以及汽車軟件;降低成本基數六方面進行企業的未來發展。

在康林松看來,在由銷量增長轉變爲盈利增長的過程中,戴姆勒尚未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因此,打造更強的結構性盈利能力成爲戴姆勒集團的重中之重。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戴姆勒集團多項業績高於市場預期。

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戴姆勒集團工業自由現金流爲82.59億歐元,高於市場預期29.63億歐元;息稅前利潤達到66.03億歐元,市場普遍預期爲52.45億歐元;工業淨流動資產爲由2020年第三季度末131億歐元增加至179億歐元。

在銷量層面,梅賽德斯-奔馳在全球累計銷售2164187輛新車,對應息稅前利潤爲51.72億歐元,調整後息稅前利潤爲68.02億歐元,而此前市場給出的普遍預期爲53.90億歐元,值得注意的是,調整後銷售利潤率達到了6.9%。

此外,出行版塊息稅前利潤達到14.36億美元,且出行版塊的調整後權益收益率爲戴姆勒集團業務中最高,達到10.9%,這意味着,戴姆勒出行服務的整合已經帶來了積極效應,與各個企業的合作也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可以發現,相比過去戴姆勒在2020年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態勢,在與國際諸多企業的合作過程中,戴姆勒新業務板塊發展速度加快。

得益於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及戴姆勒在架構層面的積極調整,從而影響息稅前利潤20.38億歐元與工業自由現金流8.96億歐元,分別佔比31%和11%。

得益於中國市場反彈

全面推進商乘並舉

數據顯示,奔馳2020年全球累計銷量爲216.42萬輛。其中,中國市場銷量達到了77.4萬輛,同步增長11.7%。2020年是奔馳的產品換代大年,中國作爲奔馳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迎來衆多換代產品和國產車型,如GLB、中期改款E級等。數據顯示,目前奔馳8款國產乘用車型爲其在華銷量貢獻了超過3/4份額。同時也得益於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反彈,戴姆勒業績表現超出預期。

康林松強調,戴姆勒從中國的成功防疫和經濟快速復甦獲益良多。特別是去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汽車經銷商和車輛登記部門仍保持開放,對於汽車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去年5月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復甦,奢侈品市場快速增長,戴姆勒在中國市場實現兩位數增長,且勢頭不減。

康林松表示,戴姆勒未來幾年堅定看好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潛力,並將繼續擴大在中國的合作。去年12月2日,戴姆勒卡車股份公司與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宣佈,將基於戴姆勒卡車的全球平臺戰略,實現梅賽德斯-奔馳重型牽引車的國產化。以“中國製造,專屬中國”的承諾,戴姆勒將把先進的重型卡車產品平臺及前沿技術引入中國。新車型計劃於兩年後在合資企業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位於北京懷柔的新卡車工廠開始生產。福田戴姆勒將投入逾38億人民幣(超過4.85億歐元)進行新工廠收購以及全新設施和產線的建設。“我們希望與中國市場共同成長,乘用車業務如此,商用車業務亦如此。”在梅賽德斯-奔馳重型卡車國產計劃宣佈儀式中,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成員、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唐仕凱表示。

對於2021年業績預期,戴姆勒預計將繼續保持積極的業務發展勢頭。不過,由於汽車芯片短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不排除今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可能會受到影響。實際上,不僅是中國市場,全球市場亦是如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在經濟下行或發生行業顛覆的情況下,尤其考驗企業經營的韌性。對於汽車企業而言,早已不能用銷量來衡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