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十二经筋

C十二经别

D奇经八脉

E十五别络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本题目考查的是对整个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生理作用的认识。

这是一个难点题目,需要对经络系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经络系统是一个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为主体的一个系统,其中还包含了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皮部,十二经筋等细肢末节的微细分支部分。具体如下: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起沟通作用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   
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十二经别沟通了表里(阴阳)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十二经别对某些腧穴的作用有一定影响。例如: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穴可以改善咽喉病。该经循行本不经咽喉,之所以能舒解咽喉病,是因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经别“属三焦,出循喉咙”。这说明阴经之穴之所以能作用于头面、五官,缓解和改善疾病,是和经别的作用分不开的。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四肢部的十二络脉络,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和补充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躯干部的三络,起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   
所不同的是,经别分布较深,无所属腧穴,也无所主病症;络脉分布较浅,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   
络脉按莫形状、大小、深浅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浮络”为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之气的散布部位。体表皮肤按手足三阴三阳划分,即形成十二皮部。这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由于十二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十二皮部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和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的作用。这样,皮一络一经一腑一脏,成为疾病传导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映到皮部。因此通过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辅疗内部的疾病。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就是十二皮部养生和辅疗理论的应用。

十二经筋   
“筋”,《说文解字》解作“肉之力也”,即指坚而有力的肌肉而言。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所濡养的筋肉,随同经脉结聚散布于四肢、头身,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全身筋肉按经络分布部位同样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同肌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黄帝内经·素问》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经筋的作用是联络筋肉,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

本题中最容易混淆的是十二经别与十五络脉这二个选项。根据题目所讲的向心性联系,显然是是指一种具有沟通内外这样的纽带关系。络脉着重于补充某条经脉循行不足,相当于某条经脉的别支,而经别是表里二条经脉之间的连接。“经别”的“别”字从字义上理解,也具体有联系的意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