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截至去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0億“防疫健康碼”使用次數超過400億人次

數字紅利惠及各類細分羣體

● 網民人口紅利呈現“板塊漂移”特徵:一方面,“從城到鄉”遷移,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另一方面,“從東到西”遷移,中西部網民用戶增長較快

● 疫情期間,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出“防疫健康碼”,累計申領近9億人,使用次數超過400億人次,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一碼通行”,大數據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作用凸顯

● 網絡支付通過聚合供應鏈服務,輔助商戶精準推送信息,助力我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移動支付與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通過普及化應用縮小我國東西部和城鄉差距,促使數字紅利普惠大衆,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

本報記者 侯建斌

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佈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8.4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5億。疫情期間,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出“防疫健康碼”,累計申領近9億人,使用次數超過400億人次。

CNNIC主任曾宇認爲,“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欣欣向榮,互聯網應用百花齊放,互聯網有力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爲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強大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各類政府機構積極推進政務服務線上化,服務種類及人次均有顯著提升;各地區各級政府“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區通辦”漸成趨勢,“掌上辦”“指尖辦”逐步成爲政務服務標配,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益民指出,2020年,我國充分發揮全國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爲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供服務支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迫切需要,更使數字政府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建立扶貧信息服務體系

網絡扶貧取得實質進展

“全球最大數字社會初步構建,數字紅利惠及各類細分羣體。”CNNIC副主任張曉說,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佔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達70.4%,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這意味着,全球最大網民羣體逐步形成。

網民人口紅利則呈現“板塊漂移”特徵:一方面,“從城到鄉”遷移,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另一方面,“從東到西”遷移,中西部網民用戶增長較快。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城鎮網民規模爲6.8億,佔網民整體的68.7%;農村網民規模爲3.09億,佔網民整體的31.3%。我國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爲23.9%,2017年以來首次縮小到30%以內。

張曉透露,網民增長的主體從青年羣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羣體轉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報告》披露,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有近2.6億“銀髮網民”(50歲以上)以及1.6億20歲以下網民。新增網民中,20歲以下網民佔比較該羣體在網民整體中的佔比高17.1個百分點;60歲以上網民佔比較該羣體在網民整體中的佔比高11個百分點。

張曉坦言,網絡扶貧作爲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在“十三五”期間有效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羣衆通過互聯網獲取外界信息,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邊遠地區青少年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電子商務進農村實現對832個貧困縣全覆蓋。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79萬億元。

與此同時,農村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網絡扶智不斷加速,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從2016年底的79.2%上升至2020年11月的99.7%。

張曉說,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以信息化支撐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預警和救助服務不斷完善。遠程醫療實現國家級貧困縣縣級醫院全覆蓋,全國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2%。

而且,隨着網絡扶貧的深入推進,網民對網絡扶貧的認知和參與水平明顯提升。截至2020年12月,網民在互聯網上看到“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宣傳”的比例達53.9%,較2020年3月提升5.9個百分點。

張曉指出,各級政府部門加快貧困地區信息化、數字化改造進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精準脫貧中的作用。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並帶動邊遠貧困地區非網民加速轉化。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網絡覆蓋方面,貧困地區通信“最後一公里”被打通,截至2020年11月,貧困村通光纖比例達98%。

數字化轉型按下加速鍵

在線政務服務全球領先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互聯網顯示出強大力量。

疫情期間,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出“防疫健康碼”,累計申領近9億人,使用次數超過400億人次,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實現“一碼通行”,大數據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作用凸顯。

曾宇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我國較爲完備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豐富的互聯網應用爲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方面,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模式有效滿足網民工作、學習等切實需要,爲全社會“重啓”和經濟復甦提供強大助力。截至2020年12月,遠程辦公應用用戶規模達3.46億,較2020年6月增長1.47億。

另一方面,網絡新聞與社交平臺、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應用形成有效聯動,團結鼓舞全國人民共同打好抗疫人民戰爭,幫助人民羣衆及時獲取抗疫動態,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

曾宇坦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動從個體、企業到政府全方位的社會數字化轉型。個體而言,疫情的隔離使個體更加傾向於使用互聯網連接,用戶上網意願、上網習慣加速形成。網民個體利用流媒體平臺和社交平臺獲取信息,藉助網絡購物、網上外賣解決日常生活所需,通過在線政務應用和健康碼辦事出行,不斷共享互聯網帶來的數字紅利。

對企業而言,疫情的出現爲企業數字化轉型按下“加速鍵”,在線辦公、在線交易等線上化運營方式爲企業在特殊時期保持正常運轉提供了支撐。

在政府方面,政府的數字化應急能力和在線政務服務能力,在疫情下不斷得到“淬鍊”,在線服務指數由全球第34位躍升至第9位,邁入全球領先行列。

《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8.43億,較2020年3月增長21.6%,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名用戶總量達8.09億。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迫切需要,更使數字政府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王益民說,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爲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供服務支撐。

可喜的是,各級政府“一網通辦”“異地可辦”“跨區通辦”漸成趨勢,“掌上辦”“指尖辦”逐步成爲政務服務標配,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例如,廣東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成效顯著,2019年繼“粵省事”小程序後推出“粵商通”涉企移動政務服務平臺,構建整體推進、政企合作、管運分離的“數字政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平臺“一張網”整體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據王益民介紹,有關數據顯示,我國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爲0.7948,排名從2018年的第65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45位,創下歷史新高,特別是作爲衡量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核心指標的在線服務指數上升爲0.9059,指數排名大幅提升至全球第9位。

網絡直播行業欣欣向榮

數字經濟發展全面繁榮

以電商直播爲代表的網絡直播行業在2020年實現蓬勃發展,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6.17億,較2020年3月增長5703萬,佔網民整體的62.4%。

曾宇指出,66.2%的直播電商用戶購買過直播商品,隨着疫情期間用戶線上消費習慣的加速養成,直播電商已經成爲一種廣泛受到用戶喜愛的新興購物方式。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報告》披露的多個數據都很亮眼。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54億,較2020年3月增長8636萬,佔網民整體的86.4%;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82億,較2020年3月增長7215萬,佔網民整體的79.1%;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較2020年3月增長7633萬,佔網民整體的93.7%。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爲8.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億,佔網民整體的88.3%;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上市企業在境內外的總市值達16.8萬億元人民幣,較2019年底增長51.2%,再創歷史新高。我國網信獨角獸企業總數爲207家,較2019年底增加20家。

從企業所在城市分佈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地集中了約八成互聯網上市企業和網信獨角獸企業。專家認爲,當前,我國資本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市場包容度和覆蓋面不斷增加,更多地方政府也正積極培育本地創新創業公司及獨角獸企業,有望最終形成“4+N”的發展格局。

專家指出,網絡支付通過聚合供應鏈服務,輔助商戶精準推送信息,助力我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移動支付與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通過普及化應用縮小我國東西部和城鄉差距,促使數字紅利普惠大衆,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

曾宇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互聯網應用進入大繁榮、大發展時期,極大滿足了人民羣衆生產生活需要,持續釋放數字經濟惠民紅利。

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則關注到,“新基建加快推進,爲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加廣泛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值得引以爲傲的是,我國已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連接終端超過1.8億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劉九如認爲,新基建全面啓動,成功助力互聯網產業發展和數字經濟繁榮。

劉九如透露,在大數據領域,2020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同比增長26.3%。在人工智能領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在各行業深度融合和落地應用,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

“隨着互聯網相關產業與應用的持續發展,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互聯網體系結構與基礎資源技術的創新突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科院網絡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謝高崗表示,技術創新突破推動基礎資源安全可靠性不斷提升。

謝高崗認爲,我國深入開展網絡體系結構、互聯網基礎資源解析、網絡安全防護相關技術研發工作,體系結構基礎理論、基礎資源感知分析關鍵技術、安全防護系統等形成了專有自主技術體系,有力維護了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