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北“催生”,戳中了哪些痛點

在專家看來,這背後更多的是爲東北地區未來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而放開生育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順應羣衆期待,用相關的經濟、公共服務政策,去切實解決家庭生育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提高羣衆的生育積極性。

文/周俊生 劉遠舉 盤和林(財經評論人)編輯 王進雨

“東北地區可以立足本地實際進行探索,組織專家進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對當地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資源環境戰略、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影響。”

2月18日,國家衛健委對於東北地區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議案的這一答覆,在民間引起熱烈反響。輿論普遍認爲,這意味着東北地區的人口生育限制將被取消,並有可能在全國產生輻射效應。對此,有網友稱“感覺被催生”,有的提出“工資低,企業少”,有的則期待未來的好政策。

在專家看來,這背後更多的是爲東北地區未來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而放開生育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順應羣衆期待,用相關的經濟、公共服務政策,去切實解決家庭生育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提高羣衆的生育積極性。

東北人口問題,主要還是一個經濟問題

近幾年來,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出現停滯,東三省在國內各省份的GDP排名中已經多年靠後,與之伴隨的則是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率下降。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經公佈的2019年人口統計數據中,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人口增長率都出現了負增長。

經濟和人口雙雙下降的現實,爲東北地區未來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就近期來說,由於新增人口的減少,東三省的老齡化程度已經十分嚴重,而由於經濟增長的遲緩,導致政府的財政收入下降,養老金髮放需要中央社保基金支持。在如此背景下,東北三省希望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以增加人口,減緩老齡化壓力,是可以理解的。國家衛健委對此給予積極引導,也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人口問題看似一個社會問題,其實主要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出現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東北地區生育適齡人員的生育意願下降,而生育意願下降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經濟收入下降導致負擔不起嬰幼兒撫育的經濟支出。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地區曾經是我國重工業企業集中的地區,但幾十年以後的今天,很多重工企業由於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改革出現衰退。在這同時,由於新經濟發展未能及時跟上,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轉型,包括勞動者就業長期步履沉重,居民收入低迷。這種情況下,即使放開生育限制,其效果很可能也是有限。

事實上,造成東北地區新增人口下降的原因複雜而多元,除了生育意願下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的流出。近年時常能夠見到報道,海南地區出現大量東北定居者,其實東北人往內地遷徙的目標並不止於海南,國內很多地區,尤其是經濟比較活躍的地區,都能看到東北人的身影。如果把這部分人統計進去,東北人口增長率下降的情況可能更嚴重。有條件離開故土遷往他地的,一般相對來說都有較好的經濟條件,這實際上進一步降低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競爭力。讓東北承受到壓力的是,這些大量遷出的東北居民,已經很少有可能爲東北經濟作出貢獻,但年老以後按照目前政策,東北卻要支付他們的養老金。

顯而易見,對於東北來說,人口生育增長率出現下降,只是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的一個表象,折射出的是東北地區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因此,要讓東北的人口出現正增長,東北地區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地調整、改革不適應目前社會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陳規陋習。東北地區曾經是國有經濟最爲發達的地區,它的另一面卻是民營經濟發展相對薄弱,在爲數不少的國企出現困難以後,更加需要民營經濟提供的新鮮血液。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有不少到東北投資的民營企業離場。

對於東北地區來說,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從這種現象中看到不足,痛下決心改善東北的投資環境。改善投資環境,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留住人,既能留住投資者,留住人才,也能留住普通勞動者。

東北的歷史上,曾經有“闖關東”的美好傳說,這種情景今天不再出現,固然有歷史變革的深刻原因,但這也說明,東北並不是像一些人所想像的是一塊“不毛之地”。東北有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厚重的國有經濟積累和優秀的產業工人隊伍,這是國內別的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東北需要的是深入改革,以吸引民營經濟投資爲抓手,使東北重新成爲一個讓人稱羨的人口流入地,讓東北的優勢不再沉睡下去。人們的收入增長,生育意願就會提高,人口就能夠出現正常增長,東北大地也就能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提升生育率刻不容緩,還要順應羣衆期待

放開生育,除了爲地方政府所盼,已經是中國人口結構健康發展的要求。

按照聯合國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就意味着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比例達到14%即進入深度老齡化;20%則進入超老齡化。 據預測,中國將在2022年左右,進入深度老齡化,屆時65歲及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的14%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撫養比會逐漸加大,影響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左右,我國老年撫養比將由目前的2.8∶1達到2050年的1.3∶1,這意味着,1.3個交養老保險的人要供養1個老人的退休金。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曾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緩解老齡化問題的黃金機遇期,是在峯值之前的2032年。如今,黃金機遇期正在逐漸接近終點,所以,用刻不容緩來形容,並不誇張。

而放開生育,也是有生育願望的家庭所盼。當下普遍存在生育低的現象。中國從2014年開始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卻並不如預期。2014年12月的數據統計顯示,全國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共有1100萬對夫婦,僅有70萬對提出申請,平均申請率僅爲6%。遠低於此前官方預期的18%這個數字。

在全面推行二孩政策後,2016年以來國內的生育率不升反降,與此同時,育齡婦女人數也在不斷下滑。2018年上半年部分地區出生人口下降超過10%,有估計認爲全年新出生人口僅爲1500萬左右,降幅遠超預期。此外,更嚴峻的是育齡婦女人數的下降。預計2030年20-35歲的育齡婦女人數將比2018年減少29%,其中25-30歲生育高峯期婦女將減少41%,出生人口將大幅下滑。

現在每一個新出生的嬰兒,已經不是一種社會的負擔,不再是對他人的侵害,而是社會的紅利,對社會與國家的貢獻,對改善中國人口結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養老、社會穩定都有正面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有家庭願意多生育。他們的生育願望,既是小家庭的希望,也是國家利益所在。

全面放開生育所面臨的問題是:改變政策所需的時間、程序以及背後毋庸諱言的部門利益、行政慣性。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大批年輕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滿意工作,流向經濟更好、工資更高的地區,造成當地撫養比畸高,養老金入不敷出。但如果東北因爲人口流出就單獨放開生育政策,農村地區流出人口更多,是不是更應該放開生育政策?順着這個邏輯,就會成爲經濟越落後,撫養、教育資源越差的地區,越應該多生,這與優生優育的目標是矛盾的。

東北出生的孩子,長大後會去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工作、生活、定居。人口去經濟發達地區工作、生活、遷徙、定居,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並不意味着這些孩子,對東北沒有貢獻。以美國爲例,各州的人口與GDP相差極大,分佈極不均衡,但各州的人均GDP接近。這意味着,人口流動的均衡狀態就是各地人均GDP接近。

此前,人社部社保管理中心編制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黑龍江省累計結餘已穿底,欠賬232億元。除了黑龍江,養老金當期收不抵支的省份還有遼寧、河北、吉林、內蒙古、湖北、青海。2018年6月,國務院公佈了《國務院關於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中央對各省份養老保險基金進行適度調劑,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

人口是流動的,在全國範圍內創造財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生育問題應有全國一盤棋。當然,提升生育率,並非放開政策那麼簡單。生育意願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經濟社會的相關政策,公共服務、女性職業發展方面,抑制了生育慾望。比如,居住面積與生育行爲呈強相關性,簡單地說,房子越大,生育意願越強。這很好理解,孩子需要住的地方,祖輩幫忙看孩子,也需要居住,可以說,這是一個剛性條件,也是最大的條件。

所以,放開生育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順應羣衆期待,用相關的經濟、公共服務政策,去切實解決家庭生育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提高羣衆的生育積極性。

讓東北敢生、願意生,提高生育意願是關鍵

東北地區的生育政策對比國內其他地區已經比較寬鬆。比如,國家衛健委在回覆這個生育建議時指出,黑龍江省規定雙方均爲邊境地區居民的可生育三個孩子。但是,爲什麼東北地區仍然面臨着較爲嚴峻的人口流失問題?根據公開報道統計,從2013年開始,東北地區常住人口持續7年淨流出,規模從2013年的0.79萬擴大到2019年的33.17萬,七年內合計淨流出164萬人。

究其原因是東北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等多種因素造成該地區留不住人,羣衆不敢生,當地政府因而選擇嘗試從促進生育的角度來緩解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失,優化東北地區人口結構。

隨着生存成本等上升,影響人們生育行爲更多的是生育意願而不再是生育政策。生育政策解決的是人們能不能生的問題,而生育意願則是敢不敢、想不想生的問題。東北地區是較爲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如今資源開採程度較深,第三產業等發展不夠迅速,存在着一定的經濟下滑趨勢,人們的收入水平較低,就業機會較少,周邊的配套設施水平也比較低,這些都使得人們並不願意承擔生育的重擔,甚至是承擔不起。

如果真的想要讓放開生育限制政策起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須着重提高人們的生育意願,讓羣衆敢生,願意生。首先,經濟發展纔是硬道理。加快產業轉型,摒棄資源型發展的老路,大力扶持旅遊業等第三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人們只有看得見未來,才能夠有勇氣去承擔生育壓力,這一點黑龍江的網紅冰雕節、雪鄉旅遊等都是很好的探索。

其次,提高配套經濟設施和社會服務的水平,正如衛健委所說,東北地區居民對於嬰幼兒照護、女性職業等方面的提升優化有很大的期待,當地政府需要切實地採取措施在社會服務和公共產品領域補短板,解決生育的後顧之憂才能提高生育積極性。

筆者對比了一下東北地區和安徽、江西等地的人口遷出率發現,東北地區的遷出率遠遠低於這幾個地方,而之所以被打上人口流失經濟衰退的標籤也是在於人們的固有印象。所以,東北地區也需要在創新和教育方面下功夫,藉助哈工大等高校的力量積極在國家創新戰略中貢獻力量,扭轉社會形象,廣袤的黑土地需要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生育問題的根本還是在生產,這一點也可以從人口經濟學角度來解釋。現代經濟適度人口理論指出,所謂經濟適度人口就是在其他條件均相同時,達到人均收入最大值的人口規模。人均收入標誌着人均生活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味地擴增人口規模而社會生產並沒有進步,那麼結果只能造成人均收入的下降,從而使得現有人口規模更加偏離適度人口規模,人口流失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東北地區人口生育問題的關鍵是在提高生育意願,而提高生育意願的關鍵則是在於振興社會生產,放開生育限制並不是唯一的藥方,只有提振生產,提高人均收入,優化公共服務才能夠留住人,讓人們敢生、願意生,表裏雙管齊下才是解決東北地區人口問題的辦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