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粟裕祕書鞠開的話來說,“粟裕是戰功赫赫的軍事家、戰略家。他在人民戰爭的大舞臺上演出了許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壯、氣吞山河的話劇,如:他指揮的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上海戰役以及他參與指揮的渡江戰役、淮海戰役等都是這些活劇的生動體現。把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許多高級將領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說到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步,沒有任何敵人可以阻擋粟裕發起的攻勢而逃脫被殲滅的命運,爲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傾倒。毛主席等中央領導,更是讚不絕口。”

事實也是如此。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回憶我的父親開國上將陳士榘》一書中記,父親陳士榘曾說起過毛主席極其欣賞粟裕的事:父親說:“當年我們一些高級軍官都知道主席和粟裕的一段對話。那是孟良崮戰役之後一週年,主席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戰機宜時問粟裕:‘去年,也是在這個宜人的5月,你們在山東打了一仗……’ 粟裕回答:‘在盂良崮。’主席開玩笑地明知故問:‘戰果如何?’粟裕認真地說:‘全殲74師,擊斃敵首張靈甫。’毛主席笑着說:‘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你知道是誰嗎?’慄裕說:蔣介石沒想到,他說他的精銳之師遭此慘敗,實在沒想到。’毛主席說:‘還有一個沒有想到的人呢?’慄裕說:‘陳誠?’毛澤東搖搖頭:‘不足掛齒。’粟裕又問:‘何應欽?’毛主席說:‘何足道哉。’粟裕再問:‘白崇禧?’毛主席頭搖得更厲害:‘離題千里了。’粟裕真有點打不上來了,問主席:‘那個人是誰呢?’毛主席的回答讓粟裕萬萬沒有想到:‘第二個沒想到的人,就是我呀!’可見主席當時是多麼欣賞粟裕。”

著有《在毛主席身邊》一書的原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央書記處政治祕書室主任、毛主席生前身邊工作人員師哲也回憶說:“粟裕在井岡山時期當過毛主席的警衛連長,此人很聰明、機智,很勇敢,很會帶兵,很會打仗。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主席很謙虛,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師哲說的不錯,在井岡山時期,粟裕就當過毛主席的警衛連長,當時的粟裕不過一個毛頭小夥子,語不驚人、貌不出衆,但他跟在毛主席身邊,以毛主席爲師,默默地跟着毛主席學打仗,反覆琢磨毛主席運兵遣將的戰法。

在第一次反“圍剿”中,粟裕還給毛主席獻了一條錦囊妙計,從而大獲全勝,活捉了張輝瓚。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圍剿”時,粟裕帶紅六十四師與黃公略的紅三軍一起,在板坑打敗了蔣介石的公秉藩部。

可惜,1932年寧都會議後,毛主席被“左”傾冒險錯誤領導人解除了軍權,沒能再充分地利用和激發粟裕的軍事才能。

毛主席到了延安後,最爲想念的就是當年的警衛連長粟裕,曾多次設法打聽粟裕的情況。可是,得到的報告卻是粟裕已經犧牲了。

毛主席無比惋惜與沉痛。

1937年5月在陝北召開的蘇區代表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在致開幕詞時,首先莊重地宣佈悼念在以往鬥爭中犧牲的同志們,在那份以李大釗爲首的烈士名單裏面,粟裕排在第三十四位。

七個月後,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得到粟裕還在浙南山區打游擊的確切消息,趕緊向延安毛主席報喜:“粟裕還在。”

毛主席喜出望外,從此悉心關注着粟裕的成長和發展,當他聽到由粟裕指揮的韋崗之戰、黃橋戰役、車橋戰役等捷報傳來,萬分高興,不斷通過新四軍軍部給粟裕打氣。

1945年6月,粟裕接連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毛主席撫掌大笑,對周恩來等人說:“粟裕同志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能得到毛澤東這麼評價的人,我軍只有三個:解放戰場的林彪與粟裕、朝鮮戰場的彭德懷。

全面內戰爆發後,粟裕蘇中七戰七捷,毛主席親自提筆起草文電,將這一仗作爲範例通報全軍學習。

當山東野戰軍陳毅與華中野戰軍粟裕在軍事見解上發生爭論時,毛主席多數會站在粟裕一邊,命令陳毅“仿粟裕辦法”。

1946年10月,毛主席明確指示把華東戰區方面軍的戰役指揮權交給了粟裕。

也就在這之後一年多的時間內,粟裕在戰場上得心應手,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一場比一場大,一場更比一場驚心動魄。

1947年8月24日,毛主席讚揚粟裕和他的野戰軍:“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爲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

……

凡此種種,均說明了粟裕在毛主席心中的分量。

1953年2月,毛主席在陳毅等人陪同下,乘坐火車從南京、徐州、濟南迴北京。這一線都是粟裕統率華東野戰軍打過仗的戰場,一路上毛主席感慨頗多,多次提到粟裕能打仗,會帶兵。

徐州是當年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列車經過徐州,毛主席凝望窗外,一字一句地說:粟裕立了第一功。

到了濟南,毛主席又忍不住稱讚粟裕是“人才、將才、帥才”。

陳毅一旁笑着說,粟裕是樊噲。

毛主席不同意,糾正說:“粟裕不是樊噲,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軍的戰將,是人民的好兒子麼!”

陳毅趕緊說:“主席講得對!算我失口……”

毛主席說的話,公安部長羅瑞卿和衛士長李銀橋都聽到了。

關於毛主席對粟裕的欣賞和喜愛之情,李銀橋後來還回憶說:中央在中南海頤年堂討論解放軍高級將領軍銜問題,毛、劉、周、朱等參加了會議。在討論到粟裕軍銜問題時,毛主席不僅提議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評價。毛主席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

邸延生的報告文學《歷史的真言: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紀實》也因此寫:“毛主席是主張給粟裕授元帥的,是粟裕高風亮節,自己不要,把元帥讓了。”

不過,李銀橋的說法一出,引發了許多人的懷疑。

究其原因,李銀橋所說的事,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時間和場合,而且,雖然中央軍委是在1955年的春正式下發《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但元帥的人選在1954年9月28日成立的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時就確定了。在最初的方案中,毛澤東爲大元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三人授元帥,裏面根本就沒有粟裕的名字。毛主席主動讓掉了大元帥軍銜,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三人也讓掉了元帥軍銜。既然名單上本來就沒有粟裕的名字,那就不應該有粟裕的讓帥之說了。

不過,認真考究起來,粟裕的確是把本該屬於他的元帥軍銜讓掉了。

1948年5月,中央爲了粟裕全權負責華野,特地將華野的一把手陳毅調往中原,讓粟裕接替他的職位。

心地善良的粟裕得知陳毅並非到中央或別的地方“高就”,而是去中原軍區搞後勤,於心不忍,粟裕再三向毛澤東推辭,說:“陳毅同志無論如何不能離開華野。”

毛主席的回答是:“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工作,華野還是由你來搞。”

粟裕於是又提出懇切的請求:陳毅同志在華野的職務繼續保留。

毛主席只好同意了粟裕的意見。陳毅去中原後,原來在華野的職務繼續保留,粟裕以代司令員、代政委之職實際統率華東野戰軍。

粟裕這一代就是兩年。而就因爲這兩個“代”字,直接導致粟裕後來沒有得到元帥銜。

試想想看,如果粟裕當仁不讓地接受中央的任命,那麼他就和陳毅、林彪、彭德懷一樣,成爲第四位身兼雙職的方面軍主帥。1949年全軍整編時,他就是第三野戰軍的司令員兼政委。則1955授銜時,作爲方面軍主帥的粟裕也就順理成章、名正言順地可以獲授元帥軍銜。

所以,粟裕讓出的不單單是華東主帥的職務,也讓掉了共和國元帥的軍銜。

粟裕讓司令之舉,歷歷落落,有古名將之風,毛主席因此對其更加敬重和喜愛,每臨大戰,屢屢電示粟裕:“獨立處置,不要請示”、“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到了1949年下半年,毛主席對粟裕的倚重已明顯超過了林彪。他任命粟裕爲攻臺總指揮,並令其兼任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籌劃攻臺戰役。從指揮兵員來看,攻臺部隊包括第三野戰軍全部及其他野戰軍一部達十六個軍六十多萬人,還包括軍委配屬的空海軍。儘管粟裕出於謙遜,多次提出由軍委或是由劉伯承或林彪來指揮渡海作戰,但毛主席對他極爲信任,仍決定由他指揮這一戰役。這一決定直接改變了粟裕長期負責大戰略區的軍事、且只以副手名義出面的局面。惜乎攻臺戰役因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發而中止了。

不過,軍委又任命粟爲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並專門爲他配備了副司令員和副政委,如果粟裕能夠履任,那麼他就是後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也就是說,在1950年,無論是攻臺還是抗美援朝,粟裕都是掛帥人物的首選,林彪則爲第一“替補”。可見,毛主席說粟裕是“最會帶兵打仗的人”,可不是隨便說說,是真的把粟裕定位爲了共和國第一能征善戰之將。

不難想象:當粟裕率領六十萬大軍攻克臺灣、班師回朝之時,或是他以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的身份統帥百萬將士與聯合國軍作戰時並取得勝利後,想不當元帥都由不得他了。

遺憾的是:粟裕在戰爭中積勞成疾,臥病在牀,無法履任,白白錯過了歷史留給他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