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航空工業公衆號

1998年3月23日

它,第一次衝向天空,劃破蒼穹

它,寄託着希望與夢想,承載着奮鬥與突破

他們,在地面上歡呼,鼓掌,擁抱,留下激動的淚水。

這一天是殲10首飛的日子。

當殲10平安落地後,試飛員雷強抱着總設計師宋文驄失聲痛哭:

“這纔是我們真正的戰鬥機啊!”

後來,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將自己的生日也改到了3月23日。

“我們真正的戰鬥機”是什麼樣子?

殲10的十大技術創新

全面採用現代項目管理,創建了一整套型號研製系統工程管理方法和風險決策機制,確保各系統按要求組織實施和工程目標的全面完成,極大地推動了航空科技進步。

採用綜合論證、作戰效能分析等先進方法,創建了我國戰鬥機戰技指標體系,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符合我國國情的先進戰鬥機戰技指標和研製技術要求。

首次採用放寬靜安定度鴨式佈局、大載荷多外掛總體綜合設計、耐久性損傷容限結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國際先進技術,完成了新一代戰鬥機佈局和長壽命高可靠機體設計。

首次採用全權限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實現全包線一級飛行品質、“無顧忌”操縱等。

首次開發了高度綜合化、數字化航電系統,實現了全系統集中管理控制、信息共享、綜合顯示等,極大地改善了人機工效,提高了綜合作戰效能。

研製了國內首部全波形多功能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自適應綜合電子對抗、通信導航識別等機載任務電子系統。

飛機功能系統首次實現在線監控、高機動防護救生、大功率組合發電、四餘度不間斷供電、機載分子篩製氧、數字電子防滑剎車、數字燃油測量和高效環境控制等。

建立了以數控加工、復材構件、鈦合金製造爲代表的新一代飛機制造體系,攻克了一大批重大關鍵製造技術,實現了飛機制造技術的跨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首次自主研製了大容量實時試飛測試系統,採用綜合試飛技術,完成了一大批高、難、險試飛科目,創造了國內外電傳飛機試飛史上的高效、安全紀錄。

在飛機研製中,首次全面應用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和綜合保障先進技術,研發了完整配套的先進地面支持裝備,首創部隊領先試用,開創了我國軍機史上當年定型、當年批量配套裝備部隊的先河。

殲10的研製

創造了很多第一

殲10是我國軍機研製史上第一個由我國完全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三代先進戰鬥機;

我國第一種採用國際先進水平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的戰鬥機;

我國第一種採用鴨翼佈局的三角翼戰鬥機;

第一次開創邊試飛邊定型的先河;

第一次採用腹部進氣道、氣泡式座艙;

催生了我國第一個航空電子系統研究室;

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鐵鳥試驗檯;

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高度綜合化航電武器系統動態模擬綜合試驗檯等;

我國第一次建立起了三代機研製體系;

攻克了複合材料鴨翼、S型蒙皮、大型整體機身框架等一大批新的加工技術和工藝難題;

推動並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覆蓋飛機研製主要領域的CAD/CAM/CAE系統;

第一次建立了以數控加工、復材構件、鈦合金製造技術爲代表的第三代飛機工藝製造體系;

第一次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綜合化航電武器系統;

首次開展了空中加油風洞試驗;

完成了我國航空史上的第一架全尺寸金屬樣機。

總裝交付

1998年3月23日,只是一個開始。根據裝備需求和軍事變革不斷發展,先後完成了殲10飛機雙座戰鬥/教練機、殲10A飛機研製,較快地裝備了我國空海軍部隊;改進研製的殲10B和殲10C飛機,具備了較強的對空和對面攻擊能力;表演型也成爲中國空軍飛行表演大隊第三代表演機。

殲10系列飛機的研製成功,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改型研製到獨立自主研製的跨越,使我國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和製造能力跨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時帶動了我國國防工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和進步,極大增強了國防科技工業的整體實力,對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註定,1998年3月23日,成爲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日子。

讓我們一起銘記這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