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學媒介中心

邱媛媛 編譯

頭痛時喫一片布洛芬,疼痛可能很快就會減輕;發燒時喫一片布洛芬,體溫很快就會下降。你有沒有想過,布洛芬如何知道你是頭痛、發燒,而不是其他病痛呢?

藥物似乎可以精確判斷我們的病痛,快速有效地減緩或治癒病痛。其實並非如此,藥物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裏。

part.1 藥物如何在體內發生作用?

膠囊、藥片或液體形式的藥物從口腔進入,經過咽喉,沿食管、胃到達小腸、大腸,經過的各部位都會對藥物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一般來說,小腸較長且上面附有小腸絨毛,吸收功能較強,因此,小腸是藥物吸收的主要場所。

用於治療腹瀉或便祕的藥物,會在小腸中尋找目標受體,其他藥物會在尋找目標之前穿過腸道進入血液。有些藥物(如血液稀釋劑)的目標受體就在血液中,其他大多數藥物是隨血液到達身體其他部位(如肝臟)。

肝門靜脈是一條特殊的“高速公路”,將小腸吸收的藥物通過血液輸送到肝臟。藥物在肝臟進一步分解成各種藥物成分,並釋放回血液中。所有器官和組織都離不開血液運輸的營養物質,藥物會到人體的任何地方,但這並不意味着它會起作用。

大多數藥物的化學物質只能附着在體內特定的蛋白質分子上,這些蛋白質分子被稱爲受體。在細胞表面和內部,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受體,每種受體類型都有不同的形狀,功能就如同鎖一樣,用配套的鑰匙才能打開。

藥物在全身流通的過程中,遇到合適的受體就會結合,執行特定的功能。止痛藥執行的功能是切斷神經的疼痛信號;反流藥物會阻止胃酸分泌;抗抑鬱藥可以調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抗生素會殺死細菌。總之,藥物產生效果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目標受體。

part.2  副作用是怎麼產生的?

布洛芬可以減輕疼痛,也可以退燒。布洛芬與受體結合後,能夠抑制前列腺素和前列環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和前列環素是能夠引發炎症和疼痛的化學物質。當布洛芬作用於炎症組織局部時,會通過對酶活性的抑制,減少前列腺素或其他遞質的合成,從而減少組織局部的神經傳導,緩解局部疼痛。

前列腺素本身會引起紅、腫、痛和發熱,當前列腺素減少後,也會起到降溫退燒的作用。只有當布洛芬與患處的相應酶結合時,藥物才能發揮作用,最終達到預期效果。如果藥物沒有與目標受體結合,就不會產生預期效果。

藥物發生作用的機制並非萬無一失,藥物也可能與目標受體以外的受體結合,特別是與受體的形狀相似時。當藥物與錯誤的目標結合後,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就是藥物的副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按照規定劑量服用藥物。

如果服用劑量低於規定劑量,藥物可能無法與目標受體結合而發揮它的作用。相反,當服用量超過處方劑量時,藥物不僅僅與目標受體結合,還會引起意料之外的反應,即增加了副作用的發生概率。每種藥物都有較爲確定的副作用列表,如引起胃部不適、嗜睡、口乾等,這些都會在說明書上標明。

對於化療藥物,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化療藥物是專爲快速生長的癌細胞設計的。他們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可能攻擊其他快速分裂的細胞(比如毛髮細胞),這就是爲什麼化療總會導致脫髮。

part.3  “智能藥物”的研發

爲了讓藥物更安全、有效,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研發“智能藥物”,這種藥物可以精確地將藥物輸送到目標位置,或通過外界刺激來激活藥物的釋放。在理想情況下,藥物在靶點附近保持不活躍狀態,直到激活它們纔會發生作用。

由於藥物脫離目標受體後會被排出體外,患者需要定期服用藥物。通過控制藥物的激活,研究人員可以將藥物持續維持在體內所需的劑量水平,從而避免頻繁服藥。

近期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到體內啓動藥物釋放的化學信號,形成一個完全自動化的藥物輸送系統,在正確的時間、在身體的任何地方,高效且特異性地輸送正確劑量。

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觀察了放置在皮膚、脊髓或大腦的微芯片,以精確地傳遞藥物。這種微芯片有一些裝入藥物(如化療或止痛藥物)的小孔,並用金箔蓋住小孔。施加一定的電壓溶解金箔蓋,藥物就被釋放了。

也許在未來,我們服用的智能藥物就不會漫無目的地在血液中徘徊了,但比較現實的問題是,科學家能否讓“智能藥物”像傳統藥物一樣便宜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