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一目

一個接着一個略帶疑問的嘆息:傳統行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這聲嘆息是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發出的,困惑、焦慮、不甘在其中交織。

與互聯網和高新技術企業相比,它們沒有天生的數字基因,在數字化激流中步調稍顯落後。比如,很多中小企業就在“轉型找死、不轉等死”的困境中倍感憂心。

這兩年,焦慮感沒有消失,但進取的野心也跟着燃燒了起來。

埃森哲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企業普遍開始嘗試數字化轉型。同年,快消行業的頭部品牌飛鶴也踏上了全面數字化征程。

時間的指針飛速旋轉,轉眼已到飛鶴全面數字化升級的第三個年頭。在各大商場或者母嬰店的飛鶴專櫃上,隨便取一罐奶粉,掃描罐底的二維碼,系統便可追溯到它是哪個工廠、哪條生產線生產出來的。

在飛鶴內部和對接監管部門的系統裏,這罐奶粉的原奶來自於哪個牧場、哪一欄奶牛,以及奶牛所食用的飼料批次、生產過程等信息,一目瞭然。而在全面數字化之前,即便是內部的溯源,也只能具體到牧場。

此外,飛鶴供應鏈中臺還涉及了25個場景的搭建和更新,而智能工廠則涉及到5大系統的更新、重建與互通。

飛鶴是怎樣率先跳出了“傳統”的思維定式,一躍踊進數字潮流圈?那些中小企業,可以跟着龍頭品牌一道升起嗎?

01

巴別塔之困

“數據即資產”成爲行業共識,然而當下的謎題是,怎麼有效挖掘這項資產?

2018年的飛鶴也正困於這道題。彼時,它業務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數據,只是怎麼用呢?

向互聯網企業購買雲產品?它早就做了,但顯然這種零散的單兵作戰行爲難成體系,效果不佳。

另外,在業務端,增量空間在變小,能不能通過數字化革新盤活存量,給業務找一條新路,是飛鶴迫切想探索的問題。

飛鶴的管理層選擇把棋局做大——要做全流程全觸點全面數字化。簡言之,他們希望重塑一個高效的數字系統,從硬件,從軟件、從管理思維……從頭到尾革新。

當然,這個決定不是拍腦袋或者跟風“全面數字化”的口號做出來的。

在執行之前,他們將在行業中耕耘多年的馮海龍招入麾下,出任信息化中心總經理,具體負責推進飛鶴的數字化升級。

馮海龍到任後,在管理層和業務團隊的支持下,清晰地梳理出兩個核心業務目標:一個是數字營銷,一個是智能供應鏈及生產。如今看來,這一步高屋建瓴的預先整體規劃極爲重要。它能避免實踐中出現爲數字化而數字化的狀況。

營銷領域本就多變,而且加強數字化確實可以讓營銷從更多的數據維度,去深度挖掘存量用戶。所以它的革新,相對容易被接受。

用時一年左右的時間,飛鶴建立了數字化的終端服務系統,“飛鶴的數字化升級能夠在終端服務板塊做到個性化服務的標準化,並且由數據驅動,這是很了不起的創新。”阿里巴巴副總裁胡臣傑這樣評價飛鶴在銷售端的數字化創新成果。

而飛鶴數字化升級更大的亮點在於智能供應鏈及生產。對這一塊,因爲涉及到生產的連貫和穩定,大多數傳統企業不太敢投入預算,但其實它可以在數字化時代大有作爲。

爲什麼這麼說?

巴別塔的經典傳說中,人類開始說不同的語言後,彼此不能溝通,各自流散。

飛鶴的困惑和人類曾經遇到的巴別塔問題一樣。以往管理都採用條塊模式,從信息化方面來說,上下游銜接得不夠緊密。例如從生產、經銷商、終端門店、大型商超……生產、供應、營銷系統未打通,煙囪林立。

不僅如此,不同業務場景之間的語言也互不相通,庫存、會員信息、訂單……每個都是獨立的。打個比方,同樣一件物品在訂單系統裏叫做A,在會員系統裏叫做B或C,這樣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致使企業無法實時調整供銷計劃,也無法精準把握市場需求。

但現代企業理想的運作方式應該是,上下游、不同業務場景、管理之間,有統一的系統把它們一條龍似地串起來,形成暢通無阻的業務閉環。飛鶴想走出巴別塔。

篤定了2個核心目標後,飛鶴髮現,自己的症狀在於缺乏自有的大數據能力。所以,它建立了智能製造、ERP系統建設、智能辦公——3個IT項目,以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2箇中臺爲支撐。至此,“3+2+2”的頂層設計完成。

02

“文人治國”撞上“理科生”

但全產業鏈、全域建立數字化系統和單點場景的建設簡直雲泥之別。

第一次嘗試建立一套完整大數據能力,你才發現它根本不是IT系統的事,而是一個企業的基礎工作。

系統全面重建,意味着所有部門、所有業務、所有流程都需要徹底梳理一遍,這包括幾千個存貨的梳理,包括每個字段的梳理……

工作量大幅增加自不用說,最難的部分在於要重新建立思考邏輯。

馮海龍將這個過程形象地比喻爲物理學的慣性原理,“任何慣性都蘊含着巨大的動能,如果要消耗這個動能,促使它轉變爲熱能,那一定會有燒屁股的灼熱感。”

此外,還有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傳統企業講求節奏,任何改變以業務平穩爲第一要素。而IT做事的方式是理工生的認知,求快速高效。

但幸好,飛鶴從來不缺學習精神和革新膽略,也經得起不斷溝通和磨合。

2019年末,數據採集、系統支撐、流程支撐工作陸續順暢地運轉起來。飛鶴革變的微笑曲線很快迎來了上升的拐點,數據管理的價值逐漸顯現,終於用效果給大家打了一針真正的強心劑。

以新鮮度管理爲例,以前產品從工廠端分發到不同的零售終端,由於系統相對孤立,信息反饋不及時,上游的人很難對產品的整體狀態做精準的判斷,只能依靠經驗進行相對粗放的判斷。

現在,飛鶴產品做到“一物一碼”之後,不論到哪,系統都可以追蹤到它的新鮮度,並直接記錄在後臺系統。那麼,決策人對供求情況瞭然於胸,它對柔性生產有極大的幫助。

數據管理除了能提升效率和發現新機會,它也能提前預防和發現問題,這對食品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飛鶴的一所智能生產工廠裏,機器正在自動控制系統下精準投料,它的每一次操作數據也會被系統記錄,生產工藝參數也會被實時監控,一旦出現波動,系統就會發出警報,工作人員會隨時上前查看。

可監控生產情況的大數據可視化中心

以往,全自動的生產線上,只有投料環節主要由人工操作。因此,在以噸爲單位的產品生產中,投料的精準度控制到“克級”已經算是到了極限,但智能化的生產線控制系統,可以將誤差控制到0.1克的精度,而且從投料之後的整個生產流程,都能做到精確控制,不允許有一絲一毫偏誤。

03

頭部品牌的自我修養:成爲思考者

這件事如果只有飛鶴,可能不會推進得如此順利,或者如此之快。

它對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十分清楚,但在數字化系統架構上確實還缺一個得力且專業的夥伴。2018年飛鶴決定全面數字化升級伊始,阿里雲就參與進來了。

他們依然未能避免合作之初的不適感,一個是典型的傳統快消企業,一個是源生於互聯網的高新技術企業。

李小強是阿里雲新零售快消線負責人,他深度參與了這次合作。他向南風窗記者解釋道,阿里雲本身擁有豐富的數據中臺建設和應用經驗,但傳統企業的很多業務場景非常複雜,涉及到不同部門的協同流轉,與他們想象的區別很大。

互聯網所說的用戶中心直接對應消費者端,傳統企業的用戶中心其實還包括經銷商,既要ToB也要ToC。實際上,阿里雲已有建用戶中心的能力,但因兩套話語體系的碰撞,一開始諸如此類的誤解,他們遇到不少。

好在,兩者都具備優質合作者的素質,這些能很快迎刃而解。

飛鶴對自有大數據能力建設,自始至終都有明確的規劃和需求,它也非常清楚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有必要從單點轉向全局的數字規劃,而非人云亦云。雙方把這稱作頭部品牌的自我修養。

阿里雲則被飛鶴定義爲“一個會思考的夥伴”。它可以與飛鶴密切配合、重新梳理定義,給對方輸送一些高於經驗和產品之上的新鮮的戰略思考。

傳統企業剛放手探索,整個社會的數字化仍處於正在進行時態,還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未知領域,這時候思考者和探索者的合作模式就尤爲重要。

關於如何評估這場數字化升級的貢獻,他們沒給出一個具體數字指標。

數字化類似於新一輪的基建,很難用簡單的、短期的數據來衡量成果。理想狀態是,各個行業都能對它有着合理的期待。基於此,才能互相啓發、高效高質地合作。

“飛鶴作爲行業頭部企業,阿里雲和飛鶴的合作模式是全產業鏈的。中小企業的需求,更多是要滿足當前的業務增長,其實這種模式不太適合他們。下一步,我們要把雙方探索出的經驗沉澱下來,標準化和小型化後再給中小企業做規模化的複製。”李小強很誠懇地談到了現狀。

各家業務、經營方向、資源優勢不同,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數字化模式及最佳升級時間。飛鶴的數字化升級之路,以及與阿里雲的合作模式也是如此。

但是,他們的方法論是可借鑑的。人人都知道數字化是未來,在奔向未來之前,飛鶴的案例告訴我們,不妨多做一些邏輯和戰略上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