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蘇伊士運河堵船後遺症或持續數月,殃及中國電池和橡膠製造業

記者 | 肖恩

當地時間3月29日下午,蘇伊士運河岸邊爆發出一陣歡呼,擱淺了7天的“長賜” 號巨型貨輪終於脫淺。全球貿易的大動脈被打通,但堵塞事件對供應鏈的餘波未散,無論是供貨商、零售商還是航運公司,都不能開心得太早。

在“長賜” 號脫淺的第二天,蘇伊士運河已經恢復通航。據路透社報道,截至當地時間30日上午6時,共有約113艘船雙向通過運河,到當天傍晚還將有另外95艘船通行,遠超正常情況下一天約50艘的流量。蘇伊士運河規定的最大流量爲每天106艘船。

兩艘在“長賜” 號擱淺當天就抵達蘇伊士運河的油輪Almi Odyssey號和Navig8 Aronaldo號都已經順利通過運河,其中Navig8 Aronaldo號即將抵達目的地埃及紅海港口,Almi Odyssey號則繼續駛向新加坡。

運河管理局主席拉比耶(Osama Rabie)此前表示,預計能夠在3至4天內解決“長賜” 號擱淺造成的交通堵塞。埃及航運代理商Leth Agencies透露,至30日凌晨尚有306艘船仍在等待通行。載有牲畜的船將優先通行。

疏通航道只是全球供應鏈迴歸正軌的第一步,運河大堵塞帶來的連鎖反應可能在接下來幾個月裏逐步顯現。

總部位於瑞士的物流集團德迅(Kuehne+Nagel International AG)共有6萬個集裝箱運輸受影響,這些集裝箱裏裝着藥品和各種消費品。該公司海運物流執行副總裁沙克特(Otto Schacht)預計,需要5至8天才能完全清空滯留在運河的集裝箱,部分集裝箱的抵達時間可能比原定計劃晚18天。

沙克特表示,堵塞帶來的“後遺症”將持續至6月,直到所有船隻歸位。該公司正預定卡車,以保證在本公司的貨輪抵達港口後能得到優先處理。

有航運專家估算,運河清理及船隻排隊通行至少需要10天時間。由於蘇伊士運河的擁堵,很多貨船在各個港口停留,等待運河疏通。因此接下來將有大量貨船駛向蘇伊士運河,不排除出現二次擁堵的可能。

此前有不少船隻爲了避開擁堵航段,選擇繞行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航程因此延長10至15天。所以接下來港口還將同時湧進繞道船隻和集中通過運河的船隻,也有發生擁堵的風險。

截至29日,全球最大集裝箱貨運公司馬士基(Maersk)有15艘從亞洲出發的貨輪繞行好望角,還有另外32艘船被堵在蘇伊士運河。30日馬士基要求其中一艘正駛向好望角的貨輪返航回蘇伊士運河,他們認爲這一路線仍比繞行更快。

英國港口集團(UKMPG)首席執行官莫里斯(Tim Morris)預計,到下週纔會有大批船隻到港,屆時港口和託運商將就船隻卸貨安排展開“博弈”。目前抵達英國港口的還是在堵塞前就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船隻,港口基本平靜。

疫情帶來的集裝箱短缺現象可能繼續惡化。持續一週的航路封鎖使得大量集裝箱滯留在海上,集裝箱迴流延遲進一步提高了航運業的運輸壓力。

位於供應鏈下游的進口商和零售商還在焦急地等待產品送達。加州自行車品牌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製造商每年從亞洲工廠進口約100萬輛自行車,因爲有幾十個集裝箱被堵在蘇伊士運河,加劇了他們的供貨壓力。此前疫情已經導致全球自行車需求量大增。

運輸延遲導致的供應滯後和價格上漲最終難免波及消費者。巴西紙漿生產商Suzano此前表示,集裝箱短缺將引發供應中斷的風險。該公司佔全球紙漿供應量的三分之一,主要用於生產衛生紙。

蘇伊士運河是亞歐之間最繁忙的石油、精煉燃料、穀物和其他貿易通道之一。但分析師指出,亞太地區供應鏈的中上游部分大多位於亞洲本土,商品供應和價格受堵塞事件的影響不會太大。從北海、美國和非洲運往亞洲的石油則多選擇好望角航線,因此亞洲原油市場也得以避開衝擊。

以中國爲例,中國進口的原油只有不到10%需要經過蘇伊士運河,上週被困在海上的油輪中只有一艘將駛往天津港;而中國進口的液化石油氣基本不通過水路運輸。

堵塞事件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電池和橡膠製造等高度依賴歐洲產中間品的行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膠和鋰離子電池生產國,但用於製造合成橡膠的丁二烯和用於製造鋰電池的銅箔都需要從歐洲進口。

而從中國出口至歐洲的商品中包含大量易腐壞的食品,以及手機和電腦等消費品,因此歐洲市場上短期內可能出現該類產品供應不足的情況。中國生產的聚酯纖維有15%出口至歐洲,該產品價格也可能會上漲。

馬士基公司表示,現在評估堵塞事件對中國供應鏈的影響還爲時尚早。但預計事件不會對中國產生持久的影響。

對於歐洲來說,受衝擊最大的將汽車製造業。歐洲汽車行業均採取的是即時供應模式,幾乎沒有庫存,因此運輸延遲將迅速造成廠商零部件短缺。但過去一段時間制約汽車生產的芯片主要通過空運發貨,基本不會受到運河堵塞的影響。

歐洲咖啡供應也面臨短缺危機。歐洲市場上的羅布斯塔咖啡主要來自東南亞,其中越南佔歐盟咖啡豆進口量的四分之一。爲了彌補短期內的供應需求,部分進口商只能選擇用成本更高的空運運輸部分產品。

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施索仁(Soren Skou)表示,蘇伊士運河事件將加快全球供應鏈轉型,從“按時”供應鏈轉向“按需”供應鏈。按需而動的供應鏈促使企業提高庫存水平,在供應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具有更高的“抗震”能力。

這一趨勢從去年年底全球經濟漸趨復甦後就已經出現,企業爭相擴充庫存以應對強勁的商品需求。但對剛剛扛過疫情的企業來說,現金流壓力也隨之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