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小並進”的呷哺呷哺:故事精彩但攻守兩難

已經過去的2020年,對於火鍋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寒冬。

海底撈宣佈2020年淨利潤預計同比下滑九成之後,3月31日,呷哺呷哺發佈的2020年度財報顯示,其營收爲54.55億元,較2019年減少9.5%,經調整純利爲1.3億元,較2019年減少67.1%。

與海底撈的“增收不增利”相比,呷哺呷哺的營收和淨利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疫情重壓過後,呷哺呷哺“小火鍋打江山,大火鍋穩江山”的策略,似乎正在走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窘境。

一、邊擴張邊升級,呷哺呷哺有點忙

“螳螂財經”在財報中看到,呷哺呷哺超40%的門店都位於河北、北京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因而,儘管三月份開始,呷哺呷哺就逐漸恢復了營業,但直到下半年,纔開始慢慢從疫情陰霾之中走出來。

從營收來看,在呷哺呷哺的三大板塊“呷哺呷哺、湊湊以及調味品銷售”中,只有呷哺呷哺的收入出現了下滑。

財報顯示,在2020年,呷哺呷哺的收入爲35.01億元,較2019年的47.27億元減少了25.9%;湊湊的收入爲16.9億元,較2019年的12.04億元增加了40.4%;調味品的銷售額爲1.48億元,較2019年的0.9億元增長了64.4%。

當然,即便收入出現下滑,但呷哺呷哺餐廳仍舊是整個呷哺呷哺集團收入的主要來源,佔比高達64.2%。這與當前呷哺呷哺門店數遠高於湊湊有很大關係。

2020年,呷哺呷哺新開門店91家,湊湊則僅爲38家。截至2020年12月31日,呷哺呷哺門店總數爲1061家,湊湊門店總數爲140家。對比十分明顯。

不過,將去年的開店數據與前年相比較,就會發現,呷哺呷哺集團對於湊湊品牌的重視程度明顯在上升。據2019年年報,呷哺呷哺新開門店爲189家,是2020年新開門店的一倍多,而湊湊新開門店爲54家,只比2020年多了不到三分之一。

2015年,湊湊作爲呷哺呷哺“進攻”中高端市場的重心,正式面市。現在看來,它也確實很爭氣。不僅在疫情嚴重的去年,完成了營收逆勢上漲,在呷哺呷哺總營收中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2019年,湊湊佔總營收比重爲19.9%,而在2020年,這一比重已升至31%。

這意味着,湊湊正在逐漸扛起整個呷哺呷哺的營收“大旗”,對中高端市場持續發力,也將成爲呷哺呷哺接下去的重要目標。

當然,呷哺呷哺餐廳作爲目前的主營收“擔當”,自然不會被忽視。在湊湊餐廳擴張之餘,呷哺呷哺對這些“老店”也進行了升級。

2020年下半年,呷哺呷哺正式推出“LIGHT-POT”新模型店。

儘管還是以前的“一人一鍋”模式,但呷哺呷哺通過INS裝修風格、設計感十足的吧檯、吊燈等元素,營造了與傳統呷哺呷哺餐廳不同的輕奢儀式感,並且喊出了“涮涮鍋、喫喫肉、呷呷茶”新口號,進一步提升了對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

而從“呷呷茶”也不難發現,呷哺呷哺有意將在湊湊餐廳身上已經檢驗成功的“火鍋+奶茶”模式,往呷哺呷哺餐廳上繼續嘗試,幫助其完成品牌升級。

最後說說線上業務。受疫情影響,呷哺呷哺在去年也加入了“火鍋外賣”戰場,整個2020年的外賣收入達到3.44億元,較2019年增長了22%。

不過,和走在前面海底撈相比,呷哺呷哺的線上業務仍需繼續發力,畢竟,海底撈去年的外賣收入已經達到7.18億元,是呷哺呷哺的兩倍多。

總體來看,呷哺呷哺餐廳由於成立已久,營收能力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升級版“呷哺呷哺”的出現,能否填補這一空缺,還有待時間驗證。

而湊湊餐廳作爲新的“寵兒”,將成爲呷哺呷哺接下去的重要發力點,不僅要加速一線城市的擴張,也會逐步往二三線城市下沉。

二、“大小並進”背後,呷哺呷哺隱憂漸顯

儘管火鍋市場向來競爭激烈,但從戰略佈局來看,呷哺呷哺“大火鍋+小火鍋”的這套打法,其實是十分聰明的。

先用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單人小火鍋,打開大衆消費的市場。接着推出偏中高端的大火鍋,去搶佔傳統火鍋市場的份額。最後利用“奶茶”“烤串”這些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美食單品,快速完成了差異化塑造,在同行之中脫穎而出。

而且,就目前來看,“大小並進”這一戰略,確實有利於呷哺呷哺在新時代下,進一步擴張市場。

譬如恰好趕上單身經濟新風口的小火鍋。從近一年的數據看,在天貓平臺上像一斤大米,小瓶的酒這樣的一人食的商品同比增長已經高達30%。而這對於主打小火鍋,並重新升級了門店的呷哺呷哺而言,無疑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遇。

然而,“大小並進”雖好,卻仍舊難以改變呷哺呷哺當前面臨的“攻守兩難”局面。

從外部市場來看,呷哺呷哺短時間難超作爲主要競爭對手的海底撈。

最近幾年,唱衰海底撈的聲音確實不少。淨利潤下跌、翻檯率下降、以巴奴爲代表的競爭對手們的快速崛起等。

但不可否認的是,深耕行業多年的海底撈,實力仍舊不容小覷。這一點,從2020年海底撈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仍舊靠逆勢擴張穩住了營收,就可見一斑。

而從市場佔有率來看,海底撈也有着較大優勢。數據顯示,2019年,海底撈在中國餐飲市場佔有份額位列前五,並且依然在火鍋品牌裏穩坐第一。

更何況,呷哺呷哺所謂“火鍋+茶憩”的新模式,對於海底撈而言,複製難度並不高。譬如,今年海底撈也推出了自助奶茶,甚至還可以在奶茶或果茶的基礎上不限量地加奶蓋、西柚粒、奧利奧碎等。這對於愛好奶茶的消費者來說,同樣極具吸引力。

此外,從整個火鍋市場來看,競爭格局其實仍舊相對分散。以市場體量規模爲例,即便是市場份額最大的海底撈,佔比也僅爲2.2%左右。因而,呷哺呷哺即便是超過了海底撈,也很難在整個火鍋市場處於絕對壟斷地位。

“螳螂財經”認爲,回到呷哺呷哺本身,“大小並進”模式之下,也暴露出了不少潛在問題。

譬如,老顧客在流失,新顧客卻還在觀望。

衆所周知,呷哺呷哺是做單人小火鍋起家的,“一人一鍋”的簡約模式加上不算昂貴的價格,曾讓呷哺呷哺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大量用戶。但“成名”以後的呷哺呷哺,與門店“逼格”一同提升的,還有客單價,這就讓呷哺呷哺流失了很大一批老粉絲。

而作爲新業態的“LIGHT-POT”,從定位上看其實也十分尷尬。既失去了過去小火鍋的經濟實惠,又做不到湊湊這種大火鍋的高端精美。

換句話說,原本消費者喫呷哺呷哺就是爲了省錢,但現在的呷哺呷哺已經不再有價格優勢了。而如果要喫“高端精美”的大火鍋,呷哺呷哺面臨的是像海底撈、巴奴這樣實力強勁的對手,很難培養出像以前那樣的“忠實用戶”。

再譬如,服務需要升級,但人員儲備卻投入不足。

呷哺呷哺餐廳由於是“一人一鍋”,顧客更多是“自助式用餐”,對於服務員的要求可能並不高。但湊湊餐廳對標的是海底撈,以更優質的服務打動顧客,才能對得起“中高端”這個稱號。

但目前呷哺呷哺在人員儲備的投入上,力度顯然還不夠。

根據財報顯示,呷哺呷哺2020年的員工成本爲14.8億元,較2019年的15.44億元,下降了4.3%。

反觀以服務“出圈”的海底撈,2020年的員工成本爲96.77億元,較2019年的79.93億元,上漲了21.1%。同時,海底撈管理層還於2020年第三季度起,全面提高中國大陸門店一線員工基礎工資的標準,每月增加200元-1600元不等。

在最注重服務的餐飲行業,呷哺呷哺在升級了門店的同時,更需要通過員工激勵等手段,進一步升級服務,才更有利於接下去的擴張。

還有,擴張計劃雖好,卻面臨供應鏈過於集中的問題。

去年遭受疫情重創,對於呷哺呷哺而言,喫的最大的虧就是門店過於集中在北方,因而在2021年,呷哺呷哺勢必會將門店逐步擴張至其他區域。根據呷哺呷哺的計劃,未來三年,華東、華南將是呷哺呷哺擴張的重點地區。

但“螳螂財經”看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是,呷哺呷哺供應鏈多集中在北方,包括中央廚房也位於北京。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制約呷哺呷哺的擴張速度。

“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在一展宏圖之前,儘快修煉好“內功”,或許纔是當下的呷哺呷哺最需要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