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H&M等国际服装品牌被曝“吃中国饭、砸中国锅”,在激起国人公愤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行业内的省思。有人直言,“我们是时尚最大的消费国、生产国,却没有什么时尚话语权”。

高效的物流体系、充足的材料供应、熟练的技术工人……中国的服装制造有着无可比拟的产业链优势。不夸张地说,正是中国一万多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奠定了全球快消服装品牌正常经营的坚实基础。然而,服装产业链也是一条“微笑曲线”——中国服装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处于曲线“底部”的加工费,而大部分利润则被品牌和零售两个渠道拿走。同时,头部品牌还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服装加工厂之间只能互相压价。品牌体系的缺失是中国服装产业最大的短板,限制了我们自己的产业优势,还给了一些外国品牌藐视中国消费者的猖狂。

一个品牌能否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品牌能否成为时尚风向标。无论是百年奢侈品牌,还是潮流运动新贵,共同的立身之本就是由设计、代言和故事所构成的时尚内涵。如果说,中国拥有的是先进的服装制造链,那么很多发达国家拥有的则是时尚制造链。或是以“皇室认证”包装历史,或是以“手工打造”标榜品质,或是以“联名限量”创造噱头,不一而足。在不断生产时尚符号的同时,这些国家也将时尚定义权牢牢捏在自己手中,反哺西方服装品牌销售,也极大挤压了本土品牌的宣传优势。

显然,中国的服装品牌也一度面临这样的困境,但如今,我们已经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时尚话语权。从短期来看,一些国外品牌确实价高质次,暴敛品牌溢价的方式越来越不得人心,许多消费者开始重新认识“国货”的质量。从长期看,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大大提升,在消费上不再盲目从众、唯“洋”是举,“汉服热”悄然勃兴,“故宫IP”备受追捧,“老国货”东山再起。中国的服装企业应当顺势而为,让更多人热爱“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材料”,形成一种与中国经济实力匹配的文化输出,打破欧美对于时尚定义的垄断。

流程编辑:郭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