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記者在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見到母先才時,他正在記錄剛剛接到的批量訂單。“我們這裏生產的盬非常暢銷,只接受預訂,沒有現貨。這種容器用來燉雞、煲湯效果絕佳!”母先纔對自己的陶藝產品很有自信。

52歲的母先纔是花茂村的土陶技藝工匠,他家四代做陶,以陶謀生,是目前全村僅存的仍在做陶的手藝人。“上世紀90年代之前,花茂村的陶產品在周邊銷路不愁,土陶業興盛一時,全村超過60%的家庭將其作爲副業,後來隨着市場上的代替品增多,我們這裏的土陶容器銷量越來越慘淡,掌握這門技術的人紛紛放棄這門生意外出打工。我祖輩都是土陶匠,我不忍心丟棄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就一直堅持着,雖然收入較低,只能勉強夠孩子讀書。”

黨的十八大後,有了政策的支持,母先才申請到小微企業鼓勵資金,再加上貸款和借來的本錢,總共投資近百萬元,擴大了陶藝館的規模。母先才告訴記者:“當時我負債累累,壓力很大經常失眠。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花茂村後,對這裏的扶貧工作做了具體指導,地方黨委政府迅速貫徹落實,讓花茂村村民受益頗多。”如今,母先才家開起了陶藝館,還搞起了陶藝體驗吧,藉助農村電商平臺,他家的土陶遠銷全國各地,每年純收入超百萬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土陶文化也已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本人更是成爲土陶技藝的傳承人。

“總書記來視察時對我們說,一定要把這個手工藝傳承下去,並且要注重環保。我一直牢記囑託,如今我們陶藝館都用電器燒陶,沒有再使用木材和煤炭了。”講到這裏,母先才幸福地笑了。明年,他打算把大學畢業後在外工作的大兒子叫回來,一起把這門手藝傳承發揚下去。

母先才說,以前村裏人的願望是讓子女走出交通不便生活困難的花茂村。現在村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道路、環境都變得越來越好,隨着旅遊業的發展人流量越來越多。他希望在外地工作的兒子能夠儘快回來,把家裏的製陶技藝好好傳承下去。

母先才的陶藝體驗館裏,20多臺陶藝拉坯機分列排開,一年能接待上萬名遊客。母先才笑着說,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歡迎各地的朋友到花茂村尋找“鄉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