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水在人們心中,是一種高境界的品性,它不僅孕育了生命,也表達了對人生的態度。

崇水之情——親近而又崇敬的特殊情感

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的影響下,古人將水視爲師法自然的一種重要元素,並創造出大量的理水的智慧,以達到人與水的和諧共生。

孔子曾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道家創始人老子對水可謂推崇倍至,他以其哲學的眼光看到了水的至善,因此有了“上善若水”。

無論是歐陽修《浣溪沙》裏“細雨輕煙籠草樹,斜陽曲水繞樓臺”。

杜牧《江南春》裏“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亦或是杜甫《絕句》裏“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裏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凡此種種,都透露着古人對水的熱愛,也正是水爲他們帶來了吟詩頌詞的靈感。

擇水而居——城市選址的重要原則

世界的四大文明都與水有關——發源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印度河及恆河流域的古印度,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國。水不僅帶來了文明,人類的逐水而遷、傍水而居,也造就了後來一座座生機勃勃的城市。

我國曆代古都名城,西安、洛陽、杭州、南京等,多依水而建,或帶江河,或濱湖泊。

水系是城市的命脈,是城市文明的源泉。臨水建城是古代城市選址的重要原則之一。

“得水而興,廢水而衰”。

傍水而生——古都北京的“江南想象”

“運河般寬闊的護城河,是這幅風景畫的主體,岸坡下有幼童在蘆葦中像青蛙一樣玩耍,水面上浮游着羣羣白鴨,濺着水花,發出嘎嘎的聲音回答着主人的呼喚。提着洋鐵桶下到岸邊打水的人往往要蹲上一會兒,靜靜地欣賞這幅田園般的景緻……”這是瑞典人奧斯伍爾德•喜仁龍的遊記《北京的城門與城牆》中描述的20世紀初的前三門護城河。

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裏,雙飛白鳥似江南”這是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北京生活的一段真實感受,在他眼裏,北京彷彿擁有似江南的家鄉美景。

由張恨水審定的《老北京旅行指南》(原名《北平旅行指南》)中則對清末民初的二閘有這樣的描繪:“水清翠,深丈許,淺者約六尺餘,闊愈十丈。夏季有遊船可資代步。兩岸蘆葦掩映,垂楊疏柳,夾河森蔭。岸旁村舍三五,點綴其間,風景絕佳。夕陽西下,漁舟唱晚,尤其林壑景象。

《水鄉北京》作者王同禎如此寫到:古都北京一直與水有着不解之緣。積水潭展示過“舳艫蔽水”美麗景觀,通惠河畔縈繞着縴夫牽挽的號聲,高梁橋邊迴響着詩人騷客的吟哦,長河兩岸留下了無數踏青者的萍蹤履印。

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也形成了豐富的水文化。跨越千年,流淌於北京城中的河湖水道它們還好嗎,出現在視野中的將是怎樣的水畔新生?敬請關注即將播出的《我是規劃師》第十一集《水畔新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