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水在人们心中,是一种高境界的品性,它不仅孕育了生命,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态度。

崇水之情——亲近而又崇敬的特殊情感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的影响下,古人将水视为师法自然的一种重要元素,并创造出大量的理水的智慧,以达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

孔子曾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道家创始人老子对水可谓推崇倍至,他以其哲学的眼光看到了水的至善,因此有了“上善若水”。

无论是欧阳修《浣溪沙》里“细雨轻烟笼草树,斜阳曲水绕楼台”。

杜牧《江南春》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亦或是杜甫《绝句》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里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凡此种种,都透露着古人对水的热爱,也正是水为他们带来了吟诗颂词的灵感。

择水而居——城市选址的重要原则

世界的四大文明都与水有关——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国。水不仅带来了文明,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也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我国历代古都名城,西安、洛阳、杭州、南京等,多依水而建,或带江河,或滨湖泊。

水系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文明的源泉。临水建城是古代城市选址的重要原则之一。

“得水而兴,废水而衰”。

傍水而生——古都北京的“江南想象”

“运河般宽阔的护城河,是这幅风景画的主体,岸坡下有幼童在芦苇中像青蛙一样玩耍,水面上浮游着群群白鸭,溅着水花,发出嘎嘎的声音回答着主人的呼唤。提着洋铁桶下到岸边打水的人往往要蹲上一会儿,静静地欣赏这幅田园般的景致……”这是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游记《北京的城门与城墙》中描述的20世纪初的前三门护城河。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这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在北京生活的一段真实感受,在他眼里,北京仿佛拥有似江南的家乡美景。

由张恨水审定的《老北京旅行指南》(原名《北平旅行指南》)中则对清末民初的二闸有这样的描绘:“水清翠,深丈许,浅者约六尺余,阔愈十丈。夏季有游船可资代步。两岸芦苇掩映,垂杨疏柳,夹河森荫。岸旁村舍三五,点缀其间,风景绝佳。夕阳西下,渔舟唱晚,尤其林壑景象。

《水乡北京》作者王同祯如此写到:古都北京一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积水潭展示过“舳舻蔽水”美丽景观,通惠河畔萦绕着纤夫牵挽的号声,高梁桥边回响着诗人骚客的吟哦,长河两岸留下了无数踏青者的萍踪履印。

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人,也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跨越千年,流淌于北京城中的河湖水道它们还好吗,出现在视野中的将是怎样的水畔新生?敬请关注即将播出的《我是规划师》第十一集《水畔新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