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社

記者:王世博

近日,在某網絡交易平臺上,多款國產球鞋出現價格上漲、缺貨的情況,引發熱議。甚至出現一雙參考價1499元的限量款球鞋標價48889元,暴漲30多倍的情況。

鞋是怎麼被炒起來的?4月6日,專家向記者表示,炒鞋早已有之。此次雖從過去集中的國外品牌轉戰至國產球鞋,但其通過渲染情緒,利用市場行情來炒作商品價格的邏輯並沒有改變。

一雙球鞋價格暴漲30多倍,背後藏着怎樣的風險?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劉春生:

這個裏頭也不乏這些平臺也好,或者是二道販子也好,黃牛也好,它來去炒作的這樣的一個因素,因爲所有的炒鞋,其實都從根本上是背離了鞋子本身的價值的。來渲染這種情緒,或者是渲染這種焦慮也好。他們的目的也是爲了獲取更高的利潤。

專家表示,炒作出來的價格是一種虛假繁榮,背後隱藏巨大風險。普通消費者如果盲目入場,可能會面臨較大損失。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劉春生:

比如說你炒到一萬了以後,也許它就開始到了高點,就是要起泡沫的一個過程,迴歸到比如說三四千,成爲一個合理(價格),很多高位接盤的人肯定就是受損的。因爲這個鞋子它畢竟比如說我買來本身是個日用品,不具有更多收藏屬性,或者說是增值屬性。我覺得這個是價格的一種迴歸理性的一個過程。

專家分析,此次國產球鞋價格波動與近日新疆棉花遭部分國外品牌抹黑,支持國貨情緒高漲有直接關係。對於商家來說,應通過自身品質抓住消費者。過度消費情緒,反而有損品牌形象。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

某種情緒的過度的渲染,有些時候可能會反噬你的(品牌)。不要過度地煽動情緒,實際上是每一家企業都應該做的,還是應該去利用你的產品本身和服務本身來去吸引消費者,這才能夠走得長遠,走得平穩。

律師表示,短短几天內溢價數十倍,本身就不是市場運行的正常現象。在鞋被炒起來的過程中,可能涉嫌多項違法。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 韓驍:

我國《價格法》第14條也規定了不得有如下的不正當的價格行爲,比如相互串通操縱市場,損害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或者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進行交易,鞋販子和莊家以及大型交易平臺的相互勾結,哄擡物價,可能違反《價格法》的相關規定。從電商平臺來講的話,根據我國《刑法》的第174條,比如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也有可能,比如未經批准擅自設立商業銀行或者交易市場。同時電子商務平臺也可能違反《電子商務法》的相關規定,不得采取集中競價或者做市等這種相應的交易行爲進行交易。

4月6日,網絡交易平臺得物對20餘款價格波動較大球鞋進行了下架處理。

韓驍建議,一方面消費者要做好風險防範,理性消費。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此類行爲的監督。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 韓驍:

第一類風險是關於售價的一個風險,因爲部分的炒鞋平臺在提供鑑定服務的同時也進行銷售行爲,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把非限量款說成是限量款,這是一個風險。第二個風險有可能市場泡沫所帶來的一個風險。第三個是無法提現或者退出的一個風險。本身這個鞋子是用來穿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其實我們覺得風險很大,應該是理性進行一個消費。在此我們也建議相關的主管部門,對這種類似於炒鞋的行爲進行相應的監管,並出臺相應的一個法律法規,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