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現代金融學會2021年度學術年會在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出席並演講。吳曉求認爲,中國金融結構性變革背後存在三種力量,市場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和國際化趨勢。

具體來看,在市場的力量方面,金融管制壓力、經濟體制市場化、居民收入增長三個因素共同推動金融的脫媒。“金融脫媒後,金融功能、秩序、結構都會發生變化,在中國,財富管理、風險管理這些市場行爲比重會迅速提升,同時中國資產結構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金融脫媒趨勢一定時期內受到政策規則的約束,但金融自由化、市場化是金融脫媒的基礎力量,導致近些年金融脫媒速度在加快,市場的力量是現代金融體系形成的基礎。”吳曉求稱。

在談及科技的力量時,吳曉求表示,一方面科技的介入會有效改善信息不對稱性,有效提升市場透明度,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另一方面科技對金融進行重構,試圖找到有利於傳統金融的信用風險增信機制。

在國際化趨勢方面,吳曉求認爲,國際化會帶來很多好處。

其一,中國貨幣政策貨幣空間會無限擴大。在封閉體系下,貨幣數量增加必然會引起通貨膨脹,在開放體系下,如果金融市場足夠寬,貨幣擴張不一定帶來通貨膨脹,因爲既有離岸市場作用,更有金融市場深化的貨幣數量消化的作用。

其二,改善國家金融資源配置能力。中國金融的國際化主要從金融機構的國際化開始,但是大國的國際化一定是從本幣的國際化開始,如果不實現本幣的可自由交易,國際化是走不遠的。

吳曉求進一步指出,當前重要任務是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完成人民幣信用的可交易,之後才能實現定價功能、支付清算、國際儲備功能,最終要開放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吳曉求表示。

責任編輯:楊希 19041832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