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营口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主题为“以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暨营口自贸区挂牌成立四周年”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营口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恒南围绕“营口片区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发展”介绍了相关情况。

营口片区挂牌4年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立足本地特色,通过对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深入研究,积极有效的开展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工作,经过四年的改革创新,营口片区营商环境得到显著的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两中心、一枢纽、三基地”的战略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亮点成果。

一、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的大环境,破除“投资不过山海关”固有印象。

一方面,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营商环境。一般类企业2小时办照,半个工作日开办;创新审批模式,新增83项不见面审批事项,不见面审批事项达到388项;一般类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验收”改革,40天内完成项目建设全链条审批流程;“易办电”供电服务改革,将用电报装与取得土地过程同步推进。实施不动产抵押注销再登记无缝办理,解决银行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的后顾之忧,累计帮助企业获得银行续贷资金5亿多元。

另一方面,构建包容审慎、诚信公平的法治环境。从两个方面定向发力:一是保护市场活力,全国首创“16+X”集成化综合监管模式,实现了“多帽合一”。实行企业安全风险和信用等级“双评估”分类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建设综合监管平台和信用监管平台,构建“审批+监管+执法+法制”的闭环管理体系。实施“多领域包容免罚清单监管模式”,用柔性监管代替刚性监管,给予了企业更大包容空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市场活力。二是提升投资信心,打造全域诚信体系,建设政策兑现诚信平台,实现了按月不见面兑现,累计兑现企业政策资金约7亿元。新官理旧账,对106户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管委会垫资1.5亿元,履行土地招拍挂,采取以规划核实意见代替规划核实合格证等创新举措,办理不动产登记55.7万平,盘活企业固定资产10亿余元,解决了20年无法解决的问题。针对在以物抵债过程中,因原企业欠税无法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问题,管委会协调税务部门和不动产登记部门,打通了瓶颈并规范了程序。

二、做好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工作,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营口片区实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双新联动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吸引四新经济入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另一方面,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出台一系列转型升级政策,促进了以生物基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智能安防装备等为代表的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四年多的制度创新,营口片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较成立之初以工业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变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自贸区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8200多户,新增注册企业累计实现税收14.58亿元,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营口片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开工项目数量分别是2016年(挂牌前)的2.4倍、7.1倍、3.8倍和4.6倍。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营口高新区由2016年排名倒数,到2020年位次提升32位,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134名。

朱恒南表示,下一步,营口片区将坚守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初心使命,以企业需求促进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高起点、高质量、高要求为目标深化制度创新工作。

一是畅通要素循环,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投资、发展环境。以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满意度品牌建设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一方面,继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以“办事方便、成本竞争力强”为目标,探索出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准入前改革创新政策。另一方面,以“法治体系优良、信用监管规范”为目标,通过审批赋权、管理松绑、信用规范等一系列创新,建设审管联动闭环管理体系,以科学的监管标准、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降低企业准入后的制度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是实施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新联动,赋能产业提质增量。充分挖掘自贸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综保区“三区”政策潜力叠加优势,推动构建适应“三区叠加”政策环境下,数字经济、四新经济等“风口行业”的发展环境及应用场景。加快推进东北跨境商品集散加工中心,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两中心”、国际海铁空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一枢纽”、智能安全(应急)装备制造基地,环保新材料产业基地,日韩创新合作产业基地“三基地”建设步伐。

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引领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产品、企业、产业、技术、平台”五聚集,形成集众智、汇众力的全要素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将科技创新优势和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是争取改革赋能,破解改革创新难点。继续加强“15+15”创新团队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商事、投资、贸易、事中事后监管、行业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创新研究,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更全面的制度保障。吸收借鉴海南自由港、上海新片区的制度经验,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开展政策赋能,在小切口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争取国家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动在经济管理、营商环境、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分步骤、分阶段的争取国家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从定点突破到系统集成创新,打通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要素高效流动通道,力争形成首创型创新。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