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營口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主題爲“以制度創新促進產業發展暨營口自貿區掛牌成立四週年”專場新聞發佈會。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營口片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營口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朱恆南圍繞“營口片區以制度創新推進產業發展”介紹了相關情況。

營口片區掛牌4年來,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以制度創新爲核心、以企業需求爲導向、以項目建設爲載體,立足本地特色,通過對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的深入研究,積極有效的開展針對性的制度創新工作,經過四年的改革創新,營口片區營商環境得到顯著的提升,產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產業定位進一步明晰,“兩中心、一樞紐、三基地”的戰略框架已經初步搭建,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亮點成果。

一、營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的大環境,破除“投資不過山海關”固有印象。

一方面,優化“企業全生命週期”營商環境。一般類企業2小時辦照,半個工作日開辦;創新審批模式,新增83項不見面審批事項,不見面審批事項達到388項;一般類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驗收”改革,40天內完成項目建設全鏈條審批流程;“易辦電”供電服務改革,將用電報裝與取得土地過程同步推進。實施不動產抵押注銷再登記無縫辦理,解決銀行開展無還本續貸業務的後顧之憂,累計幫助企業獲得銀行續貸資金5億多元。

另一方面,構建包容審慎、誠信公平的法治環境。從兩個方面定向發力:一是保護市場活力,全國首創“16+X”集成化綜合監管模式,實現了“多帽合一”。實行企業安全風險和信用等級“雙評估”分類監管,提升監管效能。建設綜合監管平臺和信用監管平臺,構建“審批+監管+執法+法制”的閉環管理體系。實施“多領域包容免罰清單監管模式”,用柔性監管代替剛性監管,給予了企業更大包容空間,最大限度的保護市場活力。二是提升投資信心,打造全域誠信體系,建設政策兌現誠信平臺,實現了按月不見面兌現,累計兌現企業政策資金約7億元。新官理舊賬,對106戶企業辦理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管委會墊資1.5億元,履行土地招拍掛,採取以規劃覈實意見代替規劃覈實合格證等創新舉措,辦理不動產登記55.7萬平,盤活企業固定資產10億餘元,解決了20年無法解決的問題。針對在以物抵債過程中,因原企業欠稅無法辦理不動產登記手續問題,管委會協調稅務部門和不動產登記部門,打通了瓶頸並規範了程序。

二、做好增量調結構、創新促升級工作,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營口片區實施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創新雙新聯動發展,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一方面,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吸引四新經濟入駐,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吸引了一批重大項目落地投產。另一方面,以國家級高新區科技創新促進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出臺一系列轉型升級政策,促進了以生物基降解材料、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智能安防裝備等爲代表的產業形成集聚效應。

通過四年多的制度創新,營口片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較成立之初以工業爲主要支撐的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爲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自貿區掛牌以來,新增註冊企業8200多戶,新增註冊企業累計實現稅收14.58億元,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能。營口片區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稅收、固定資產投資、開工項目數量分別是2016年(掛牌前)的2.4倍、7.1倍、3.8倍和4.6倍。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營口高新區由2016年排名倒數,到2020年位次提升32位,在全國169個國家級高新區排名134名。

朱恆南表示,下一步,營口片區將堅守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初心使命,以企業需求促進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促進產業發展,以高起點、高質量、高要求爲目標深化制度創新工作。

一是暢通要素循環,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投資、發展環境。以營商環境市場主體滿意度品牌建設爲重點,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一方面,繼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以“辦事方便、成本競爭力強”爲目標,探索出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准入前改革創新政策。另一方面,以“法治體系優良、信用監管規範”爲目標,通過審批賦權、管理鬆綁、信用規範等一系列創新,建設審管聯動閉環管理體系,以科學的監管標準、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降低企業准入後的制度交易成本。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是實施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雙新聯動,賦能產業提質增量。充分挖掘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高新區、綜保區“三區”政策潛力疊加優勢,推動構建適應“三區疊加”政策環境下,數字經濟、四新經濟等“風口行業”的發展環境及應用場景。加快推進東北跨境商品集散加工中心,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兩中心”、國際海鐵空聯運大通道的重要樞紐“一樞紐”、智能安全(應急)裝備製造基地,環保新材料產業基地,日韓創新合作產業基地“三基地”建設步伐。

一方面,通過制度創新引領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構建全鏈條協同創新體系,實現“產品、企業、產業、技術、平臺”五聚集,形成集衆智、匯衆力的全要素協同創新生態系統,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將科技創新優勢和制度創新優勢,轉化爲產業發展優勢。

三是爭取改革賦能,破解改革創新難點。繼續加強“15+15”創新團隊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在商事、投資、貿易、事中事後監管、行業管理制度等重點領域開展更爲深入的創新研究,爲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更全面的制度保障。吸收借鑑海南自由港、上海新片區的制度經驗,與國際規則高度銜接,開展政策賦能,在小切口改革的基礎上,繼續爭取國家賦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推動在經濟管理、營商環境、市場監管、知識產權等重點領域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分步驟、分階段的爭取國家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從定點突破到系統集成創新,打通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要素高效流動通道,力爭形成首創型創新。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