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騰訊大股東減持是不是傳說的“割韭菜”? 來源:金融投資報

個人認爲,用“割韭菜”來形容第一大股東Prosus減持騰訊不符合實情。很多人喜歡將減持與“割韭菜”劃等號,但實際上,Prosus現在割的不是“韭菜”,而是鋸掉了一棵大樹。最關鍵的是,人家是從小樹苗起開始投資的,而且還有一大片林子等着收穫。

今天不去討論Prosus爲什麼要減持,賺了好多倍,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種子資金的投入。要知道,Prosus當初投資騰訊時,還有一種可能是血本無歸。

我們可以倒回去20年,看看當初Prosus是怎麼去投資騰訊的。2001年,騰訊遠沒有現在輝煌,這一年騰訊因燒錢太快,盈利模式不夠清晰,IDG與盈科對騰訊失去了信心而不願再追加投資。彼時,馬化騰找了國內的新浪、搜狐、聯想等當時牛得一塌糊塗的公司,全部都拒絕投資。“小馬哥”都要絕望的時候,MIH(Naspers(南非報業)的子公司)中國業務部的副總裁看上了騰訊,之後成立的Prosus是專門用來持有Naspers國際互聯網資產的公司。雙方實質性談判以後,Naspers投資了3400萬美元收購了騰訊的46.5%股份,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轉讓了全部的20%騰訊股權給Naspers,IDG當時也轉讓了12.8%的騰訊股權給Naspers。隨後,Prosus 2019年由Naspers分拆出來後在荷蘭上市,Naspers所持有的騰訊控股股權也由Prosus接手。

敲黑板劃重點,當初國內一衆互聯網大佬一分錢都不想投給騰訊,但Naspers 一下子就投了3400萬美元。你說當初Naspers是運氣好呢還是眼光好呢?現在可以以成敗論英雄,但當初誰也說不清楚。有意思的是,當初不願投資騰訊的這些大佬目前的日子和當初的騰訊也差不多了,這可真是世道輪迴。

類似的情況,其實和阿里巴巴當初找孫正義投資一樣。阿里巴巴創立初期,也有這樣傳奇的投資故事,“馬老師”在阿里巴巴剛成立時就去找過孫正義,雙方僅僅談了5分鐘,孫正義就投給了馬雲2000萬美元,之後又追投6000萬美元。這些投資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給孫正義帶來了上萬億的鉅額收益,即便他減持了不少阿里巴巴的股份,也還是馬雲的“貴人”。就像Prosus 一樣,即便它要天量減持,“小馬哥”可能也不會說什麼,畢竟人家當初是雪中送炭。其實從市場角度也可看出端倪,即便擬減持1.9億股,騰訊跌了連1%都不到,這一是說明騰訊的基本面還是相當過硬,二是說明市場對這種減持與很多國內公司大股東清倉式套現還是有很大區別。

最後站在普通投資者的角度說一說重點,那就是投資要有定力,要有眼光。孫正義也好,Prosus也罷,包括持有比亞迪13年的巴菲特,這些成功案例的背後都有很長的時間成本,如果成功就是玫瑰,如果失敗就是垃圾。所以,我們說投資絕對不是一兩個月的漲跌,也不是一兩年的收益率,而是看準方向以後的長線投資,最終的收穫纔可能是巨大的成功。也許有人說,上述投資成功者是個例,那就是選擇的標的是好公司,但要知道孫正義、Prosus和巴菲特當初也不知道現在這些公司會成功,最終的結果還是靠時間磨出來的。這至少給我們一個啓迪,那就是要長期堅持價值投資,就要避免中短期波動影響自己的投資情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