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貨從“愛國主義賣點”中受益?美媒酸了

(觀察者網訊)看到國貨受到更多中國消費者關注,“H&M們”眼不眼紅不知道,但《紐約時報》已經酸了,渲染起“愛國主義成爲賣點”。

中國人愛國是本能,但戴有色眼鏡的美媒“以己度人”,把這歪曲成了“生意經”。

4月6日,《紐約時報》發文稱,當愛國主義成爲“賣點”,西方品牌被置於競爭劣勢,中國本土品牌看到了機會。

它在介紹耐克等西方品牌遭中國市場抵制風波時,仍舊聲稱新疆有所謂“鎮壓運動”,意圖藉此把品牌塑造成一個“受害者”形象。很多人覺得,雖然以前對西方品牌的憤怒“很快就過去了”,但這次感覺有所不同。

而講到中國品牌,就成了它們“營銷手段精明”,顧客羣體是“越來越愛國”的年輕人。

期間,《紐約時報》注意到了“國潮”和“中國風”,認爲中國品牌產品質量高,以及“國潮風振興了李寧等中國老品牌”。而出生於1995年至2009年之間的中國Z世代,並不追逐外國品牌。

2019年,人民網研究院參與發佈的《國潮驕傲大數據》顯示,中國人搜索品牌時,超過三分之二搜索的是國產品牌,這在十年前只有大約三分之一。

還有一家中國品牌負責人透露,他們的產品設計更貼閤中國人需求和喜好,這就是品牌競爭優勢。

另一名33歲初創企業老闆表示,自己有很強的國貨和愛國意識,過去喜歡耐克,但現在很願意選擇其他優秀的國貨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美媒文中不忘強調可口可樂、耐克等西方大品牌的競爭能力。

而事實上,它酸的不僅是國貨,而是想渲染“中國年輕一代更加民族主義”,他們“正積極尋找符合自信中國人身份的品牌”。作者還把這定義成了中國的一場“消費品牌革命”。

但文中最該突出的,是一名普通中國消費者給出的忠告。

他提出,此次消費者抗議是“歷史性轉折點,從長遠來看將對中國消費者產生持續影響。”

“外國品牌原來的那套,中國消費者不想喫了。它們要像中國品牌一樣,尊重中國消費者。”

無論是需求,品味,還是情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