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苗接種,疾控專家說的“10億以上”意味着什麼? | 人民銳見

多少人接種才能建立免疫屏障?接種疫苗能不能再等等?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表示,我國要建立免疫屏障,可能需要10億以上的人接種新冠疫苗。在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的背景下,讀懂這個數字的意義,意味着疫苗接種沒有觀望、猶豫的空間。

戰勝新冠,要靠疫苗。對羣體來說,最大羣體接種疫苗,才能最大程度形成免疫屏障。目前,我國正在應接盡接,按梯次對重點地區、重點人羣、重點城市加快推進新冠疫苗接種。截至2021年4月10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16447.1萬劑次。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疫苗保護,令人欣喜。只是在龐大人口基數面前,對比“10億以上”這個數字,目前的接種速度、接種比例,距離形成免疫屏障尚有差距。

接種率越高,免疫屏障就越牢固。道理不難懂,但踐行起來需要每個符合接種條件者能積極自覺行動。正如專家所言,如果大家都把接種疫苗往後拖,那麼免疫屏障就永遠建立不起來,我們想摘掉口罩的願望可能就不會實現。猶記當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科研人員爭分奪秒研發疫苗,拼全力與病毒賽跑;如今,我國已有多款疫苗獲批使用,符合條件的人員應接盡接,可說是我們每個人在爲戰勝病毒出“一臂之力”。這份力不僅要出,而且要儘快出。

應接盡接,不能搞“一刀切”。有的地方爲了讓接種率“看上去好看”,在疫苗接種工作中出現了簡單化現象:有的無視個人身體特殊情況,有的將疫苗接種與員工利益掛鉤,有地方將企業接種率與生產經營關聯……凡此種種,無論是強制還是變相強制接種,都違背了自願自主接種的初衷。對此,國家衛健委明確指出,強制要求全員接種必須堅決予以糾正。疫苗接種是好事,需要在科學認識、全民共識的基礎上,形成自覺行動。組織疫苗接種工作,鼓勵倡導接種疫苗,還需工作更精細、宣介更用心,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事。

其實,在疫苗接種工作中,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已經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比如,國家衛健委發佈《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技術指南(第一版)》,就疫苗種類、推薦免疫程序、有關事項、特定人羣接種建議等相關事宜作出說明;又如,“我們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等橫幅標語,上口走心,說到了羣衆心裏;再如,有的地方在疫苗接種完成後,給人們手上印一個帶有“好”字和小紅花的紅戳,可愛又暖心……這些做法,儘量把科學知識普及到位、把關愛體現於細節、把倡導傳遞到內心,有效提高了羣衆接種的積極性。

當然,要正面、正確引導,更要強力、科學闢謠。不少人之所以對接種疫苗有顧慮,就是被一些斷章取義的謠言、偏見“帶歪了節奏”。近日,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關於“提高疫苗保護率的科學思考”的演講,就被某自媒體誤讀,進而以訛傳訛,後經及時闢謠才以正視聽。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做好疫苗接種工作、瞭解羣衆所思所想,權威信息、科學知識必須及時跟上、持續跟進,不給謠言留下空間,讓大家更安心放心地打疫苗。

86歲的殷鴻福院士說:“打疫苗是個好事情,我很放心”;66歲的夏軍院士說:“前一天聽說可以打,第二天就來了”;聞玉梅院士說:“疫苗不是萬能,但萬萬不可缺失”;寧光院士呼籲:“保護自己,保護家人,從自身做起”;鍾南山院士告誡:“不抓緊打疫苗有風險”……這波院士天團的“最強代言”,相信會讓不少患有疫苗猶豫症的人喫下定心丸。讓我們捲起袖子,單手叉腰,爲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一臂之力。

責任編輯:賈楠 SN2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