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联合出品了《“北京党史”慕课》系列专题片。该系列片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权威著作对标对表,从一件文物、一个细节切入,进行悬念性设计,通过权威专家讲述,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怀。

从3月22日起我们为您在市级网络平台、移动地铁公交平台、楼宇户外大屏、各大新媒体平台等陆续播出。

今日,为大家推送第22课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书记”。

这本书是大家都熟悉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斯诺到陕北根据地采访毛泽东,毛泽东对他说了这么一番话:“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从此以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一说,似乎已成定论,其实未必如此。

1918年8月,应恩师杨昌济的邀请,毛泽东和萧子升、罗章龙等25人离开湖南,来到了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

但是,毛泽东要想在京城生活,总得找个差事、赚点收入。后来经过杨昌济的介绍,校长蔡元培书面推荐,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图书馆为他找了个临时的差事。让毛泽东去管理北大图书馆的第二阅览室,也就是今天的报纸阅览室,主要负责15种中外文报纸的登记工作,月薪是8块大洋。

根据《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的记载,整个北京大学在当时都没有“助理员”这一职位。在《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中,除了图书馆主任外,工作人员共有四类——“助教、事务员、书记、杂务人员”,同样也没有“助理员”一职。在这四类工作人员中,助教和事务员都是从北大毕业生或资深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中聘任,“杂务人员”干的是装订、打字、誊写的活儿,只有“书记”一职和毛泽东的工作性质比较相近。

我们再来看看,北大教务长蒋梦麟的回忆录,其中是这样描述的:“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而毛泽东的同学萧子升在《毛泽东与我》中也有写到,当时蔡元培给李大钊的信中写道:“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

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是担任“书记”一职,那么,“助理员”一说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西行漫记》中的那段话,是由毛泽东口述、黄华翻译、斯诺用英文写成的。里面提到的英文单词,“assistant”的确有“助手、助理、助教”的意思,后来直译成中文,就成了“助理员”这一说法。

不过,毛泽东当年当的“书记”,和今天各级党组织“书记”意思大不一样。在过去,“书记”是指抄写公文工作的小吏。而工人阶级政党的负责人称为“书记”,最早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将组织的负责人称为“书记”。所以,在共产党组织中“书记”一职,含有“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的意思,这也包含了我们党创建时的初心。所以,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明白自己往哪里去。

  

(来源:北京长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