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CBA票选,都是腥风血雨。

从2005年的CBA十年贡献奖,到每一年的MVP又或者FMVP、最佳阵容等奖项评选,都会引起球迷、媒体争论。

2021年CBA奖项评选,其实与之前没什么不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不管是篮协通过百来位匿名媒体评选出来的奖项,还是《体坛周报》实名制的27人评选名单,分歧最大的是MVP与最佳防守球员。篮协以独特的、带有国情的评选方式,将MVP给了吴前,而《体坛周报》邀请的媒体人实名投票,压倒性优势给了郭艾伦。

吴前,场均19.0分、3.6个篮板、7.6次助攻,浙江41胜11负,联赛第三;

郭艾伦,场均23.1分、4.0个篮板、8.0次助攻,辽宁45胜9负,联赛第二;

《体坛周报》的评选更标准吗?

周琦,场均20.8分、11.9个篮板、2.7次助攻,新疆34胜20负联赛第四。另一个数据,从3月26日到4月8日,郭艾伦缺席7场,辽宁6胜1负;而在整个赛季,周琦缺席11场,新疆4胜11负。如果从对球队胜负的影响来看,周琦远超郭艾伦。

你看,只要给出一个合理的逻辑,我将第一票选投给周琦,难道不可以吗?所以我们是不是同样可以给《体坛周报》的实名投票提出质疑呢?

匿名和实名,从来不是投票真正的问题所在。

在NBA过去很多年的评选中,都是匿名,直到2013年,詹姆斯拿到了121第一选票中的120张,无缘全票当选,直到最后,波士顿的一位记者承认他将第一选票给了安东尼,理由不能服众,在网上遭到群嘲。NBA于是改变了投票模式,从匿名变成实名,2016年,库里全票当选MVP,创造历史。

然后呢?

2017年MVP给了韦少而不是哈登,直到现在,仍然有媒体和球迷对此不满。

篮协这一次票选的问题,不在于匿名,也不来自"VORP(累计贡献值)",而是在VOPR之前的队内厮杀,按照篮协的规则,每队只能有一名球员参与MVP候选,与数据或者公平无关。你首先要击败的不是联盟中的其他球员,而是你的队友,何等讽刺?

奖项对于球员而言,是证明,是荣耀,是商业价值;对于篮协而言,是大锅饭,是分蛋糕。

这就是CBA奖项的本质,也是篮协主导之下CBA公司的本质,媒体、球迷甚至包括球员和CBA公司的思维都不在一个平面,哪能凑出一个完美的结果。

本质上,这是篮协"洋务运动"的失败,从联赛的运作努力效仿NBA,但实际上呢?正如历史的"洋务运动"一样,一开始是旗帜,后来是遮羞布,然后一场痛苦的失利,将遮羞布也扯了下来。

正所谓"我大清自有国情在",套用"VORP"这层数据的皮,摆出高姿态,然而用候选制度,排除了最强项。讽刺的是,正是这样的操作,最终暴露了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本质,如果这一次郭艾伦VOPR真的是辽宁队第一,他拿到了MVP,又有多少人会为连投票资格都没有的赵继伟喊冤呢?

MVP是荣誉,排名前三乃至前五,就不是荣誉了吗?

未来篮协把规则定得更全面一点,除了数据再加入其他因素,投票人全部实名,评选也必然会出现其他问题,因为奖项的本质,球迷媒体与篮协有着意识上的不同认知。

不是有一层皮,就自然而然有了血肉。

又比如工资帽。这与NBA的工资帽同样是天差地别,一边是从上往下的行政操作,而另一边是劳资谈判的最终结局。这样的"洋务运动"除了自嗨,对联赛的发展又有何用处?

从上任到现在,姚明带给CBA的只是一层"洋务运动"的皮,在各种矛盾中,这层皮不堪一击,一捅就破。

他努力了,但在这个时代,他是、也只能是一个裱糊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