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千亿阵营的第二年,蓝光发展显然有点后劲不足。

在2020年财报中,蓝光发展房地产销售金额为1035.36亿元,较2019年的1015.37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不足2%,与冲刺千亿时的“黑马”身姿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微弱的增长,也是2020年业绩中为数不多的正增长,核心利润同比增长列表中,多为负数。

这家拥有30年历史的老牌房企,曾是地产圈公认的“四川一哥”,从高调迁总上海,到提前两年完成千亿目标,2019年成为蓝光发展的高光时刻,但自此之后,形势似乎开始急剧下转。

1

断崖式下跌

4月11日,蓝光发展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在业绩失速的质疑中,踩线稳住千亿销售规模。除此之外,财报中的数据都让人难言乐观。

以提前完成千亿销售目标的2019年为界,蓝光发展的业绩增速两极分化。自上市以来,公司2015年至2019年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82.72亿元、301.35亿元、581.52亿元、855.39亿元以及1015.38亿元,对应业绩增速分别为64.92%、92.97%、47.1%及18.7%,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3.54%。而2020年公司销售金额的同比增速仅1.97%,堪称断崖式下跌。

如果进一步对比历年销售业绩的含金量,蓝光发展2020年的权益销售金额已经出现负增长。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蓝光发展的权益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73.53%、70.46%及68.63%,下滑明显,低于百强房企平均水平。

利润方面,多项核心利润数据更是出现负增长。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2亿元,同比下降4.53%;净利率为8.56%,较去年减少2.05个百分点;毛利率为27.30%,较去年减少1个百分点。

公司资金的捉襟见肘,从分红方案中也能窥探一二。根据公告,预计公司2020年度合计现金分红占合并报表中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率的10.00%,而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34.89%和25.18%,又一次断崖式下跌。

但从拿地强度来看,过去一年中,业绩失速、利润下滑的蓝光发展并没有放弃拓展规模。

土储不足是制约蓝光发展规模增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克而瑞数据显示,在蓝光发展销售规模跻身千亿阵营的2019年,其土储货值排名位于TOP57,远低于同销售规模的其他房企。

财报显示,2020年,蓝光发展新增房地产项目60个,总建筑面积约962万平方米,八成位于新一二线及强三线城市。据克而瑞统计2020新增货值百强榜,蓝光发展的全口径新增货值已经进入TOP20,相比其TOP30的销售排名,呈现出相当积极的拿地态势。

为了补足弹药,蓝光发展多次高价拿地,年内拿下溢价率超过40%的土地不少于21块,最“贵”的一宗地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综合溢价率高达150.65%。去年6月,蓝光更是在宁波奉化区以12050元/平方米的高价拿地,同期该区域新房均价仅12112元/平方米,面粉贵过面包,刷新区域地价记录。

多年来持续高价拿地,造成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但蓝光发展想要弥补土储不足的劣势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截止2020年末,公司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达到2640万平方米,总货值约2800亿元,仅满足公司2-3年左右的销售需求。

“三道红线”方面,2020年,蓝光发展现金短债比达到1.06,净负债率为88.57%,扣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3.03%,实现两条红线快速优化,成为“黄档”房企。但穿透财务数据,蓝光发展的真实债务水平存在一定偏差。

安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蓝光发展的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高于TOP50中位,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均低于TOP50中位,存在表外不确定性。此外,虽然过去一年中,蓝光发展的永续债规模从39.68亿元降至21.51亿元,但仍处于高位。

尽管仍有规模野心,但对于眼下的蓝光发展,降负债显然比增业绩更重要。

据观点地产报道,在近期召开的投资者会上,蓝光发展CEO迟峰透露,公司未来两到三年的销售规模都将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计划将投资土地款支出控制在销售回款的三成占比,并列出诸多具体的目标,包括2021年预计销售1150亿元,回款率85%,项目货地比不低于2.5,项目净利率5%-8%、IRR不低于25%等。

也许是形势所迫,也许是主动调整,从蓝光发展第一季度的拿地情况来看,全面收缩已经成为新阶段的关键词。最新公告显示,公司2021年前三月新增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52.51万平方米,同比2020年同期新增89.53万平方米大幅下降41.3%。

2

失守大本营

作为拥有30年历史的老牌房企,蓝光发展享受过高光时刻,亦有不小的资本野心。

早在2008年,蓝光发展便以竞拍入股方式进入迪康药业,但受限于政策等因素,直至2015年才成功借壳登陆A股,耗时近7年。上市进程的缓慢,直接影响了蓝光的全国化布局节奏。同样是2008年,蓝光发展首次在省外开盘,迈出全国化第一步,但直至2015年年底,公司进驻城市仅20个,远低于同期开启全国化布局的碧桂园雅居乐等企业。

不过,在上市融资渠道拓宽后,蓝光发展的销售规模增长迅猛,从2015年的过百亿,到2019年的破千亿,仅用了4年时间,比计划提前了整整两年,但同时,以质换量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方面,为了推进全国化布局,蓝光发展频频高价拿地,财务杠杆长期处于80%左右,高于A股上市房企的行业中位数。2018年,公司永续债规模一度达到55亿元高位,成为A股房企中永续债占净资产比例最高的公司。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蓝光负债总规模从1627亿元上升至2115亿元,同比增加29.95%。

另一方面,在大步迈向全国的同时,其大本营成都区域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下降。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成都区域的销售金额仅153.92亿元,仅占当年总销售金额的14.8%,对比2019年销售金额189.26亿元、占比达18.6%,销售金额同比减少18.67%,占比下滑3.8个百分比,成为下滑最严重的区域。

反观同样成功完成全国化布局的龙湖、金辉等川渝房企,仍紧紧抓住大本营的区域深耕优势。在“管理红利”时期,通过区域深耕达到低成本、高确定性拿地成为提升利润空间的一大策略,但蓝光发展显然正在失去该项优势。

此外,在规模竞争中,蓝光发展不断增加合作开发的比例,业绩含金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品牌口碑也面临考验。

为了“活下去”,蓝光发展选择 “卖子求生”。2020年7月28日,蓝光发展以9亿元的低价转让迪康药业100%股权。作为曾经的“双引擎”之一,迪康药业曾被寄予厚望。2018年8月,蓝光发展曾审议通过迪康药业港交所上市议案,但该方案在2019年蓝光嘉宝成功上市后被终止。财报显示,迪康药业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0.69亿元,净利润1.36亿元,2020年前5月的净利润亏损279万元。

半年后,成功上市的蓝光嘉宝也被摆上交易桌。今年3月22日,蓝光发展公告,拟以49.64亿元转让蓝光嘉宝服务65.04%股权予碧桂园服务。4月13日晚间,碧桂园服务公告披露,第一批完成已落实,成功收购蓝光嘉宝全部股权约52.83%的权益。据媒体报道,在当天举办的业绩推介会上,迟锋对迪康药业的出售价格表示满意,并强调了诸多转让蓝光嘉宝服务的好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财务稳健性。”

事实上,蓝光发展对“稳”的渴望,不仅停留在守住千亿阵营、实现财务稳健以及稳住盈利水平等方面,也应当包含公司管理运营方面。

过去一年中,蓝光嘉宝首席财务官张强、副总裁陈振华及董事孟宏伟陆续离职,而2021年,高管离职潮继续汹涌,1月,在蓝光驻守12年的老臣余驰辞任蓝光嘉宝非执行董事,由95后“二代”杨武正接任;3月,接任首席财务官仅一年的邹昊提出离职。

九年前,刚刚突破百亿的蓝光发展,第一次提出千亿目标,满怀壮志;九年后,提前完成目标,站在千亿阵营的蓝光发展,处境却难言乐观。在房地产行业的大洗牌中,不进则退,未来的考验显然只会更加残酷。失去了号称“双引擎”的医药板块、行情正热的物业公司以及陪伴多年的老臣,千亿蓝光发展,可能也只剩“千亿”这一张单薄的标签。

END

锋面News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撰文 / 陈湘婷

图片 / 图虫创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