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份合同出現一模一樣的電子簽名 借款人質疑名字遭複製

原標題:數字化時代,電子簽名玩家們如何突圍?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互聯網時代裏發展的必經之路,特別是在疫情的衝擊下,更是加速了企業數字化的進程。

隨着互聯網平臺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平臺交易量的不斷提升,業務處理時間碎片化、對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線下業務轉移到了移動互聯網上,那些原來認爲不可能或者被合同必須是紙質,簽名必須是手寫的傳統思維所禁錮的企業發展模式正在逐漸鬆動。

其中,電子簽名作爲企業數字化的一種形式,隨着電子簽名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簽名也逐漸成爲了一項備受關注的技術服務,它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升級傳統的業務模式,擺脫傳統紙質載體時空上的束縛,快速實現業務的無紙化,在線化。

在電子合同、電子保單、電子病歷、電子證照、電子公文、電子檔案這些革新應用的背後,電子簽名發揮着關鍵引擎的作用。

如今,隨着騰訊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等巨頭紛紛進入電子簽名行業,不管是戰略投資還是自推電子簽名平臺,都充分展示了電子簽名這一賽道正逐漸被全球資本市場所看好。

而在國內市場,發展至今,已逐漸形成了以e籤寶,法大大,上上籤爲代表的三足鼎立趨勢,根據市場可查的數據顯示,三家企業總融資金額已達39億人民幣。

但是從整體發展而言,電子簽名更像是被資本催熟的賽道,首先是市場的滲透率非常的低,其次就是還存在着許多的安全問題。發展了十幾年的電子簽名到底是資本催生的虛火,還是真的大有可爲呢?

“政策+市場”雙管齊下,電子簽名駛入快車道

電子簽名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21世紀,在互聯網信息碎片化下,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個名詞,但都沒有使用過。

首先什麼是電子簽名呢?

從概念來講,電子簽名是指數據電文中以電子形式所含、所附用於識別簽名人身份並表明簽名人認可其中內容的數據。通俗點說,電子簽名就是通過密碼技術對電子文檔的電子形式的簽名,並非是書面簽名的數字圖像化,它類似於手寫簽名或印章,也可以說它就是電子印章。

從傳統軟件向第三方SaaS服務轉變。早期的電子簽名採用傳統的軟件交付方式,2005年《電子簽名法》的正式施行爲電子簽名的使用提供了法律基礎。

而電子簽名的發展也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是1.0階段(2005年—2014年):在2014年以前,電子簽名平臺的產品定位是簽署工具,基於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開始響應“無紙化”辦公和信息化的號召的背景下,電子簽名開始有所增長,但受限於當時信息化的應用場景,電子簽名對於多數企業客戶而言並非是迫切需求,市場長期被各地的CA機構和服務於內網系統的電子簽章企業所佔據。

2.0階段(2014年—2018年):2015年起,互聯網金融逐漸興起,隨後出臺的一系列行業監管細則中明文規定,互聯網金融交易必須要實現線上簽約、數據存證。這給電子簽名行業帶來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隨着SaaS服務平臺的興起,爲電子簽名行業帶來新的圖景。電子簽名平臺也逐漸升級爲企業管理平臺,此時隨着衆多資本的進場,出現了近百家電子簽名平臺,而電子簽名行業開始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然而在這個階段,電子簽名能發展起來也是基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但是隨着互聯網金融暴雷不斷,衆多的小玩家也接連倒閉。

3.0階段(2018年—今):進入全行業全場景階段。不僅僅應用在互聯網+政務服務中,同時在“互聯網+”領域也同樣大有可爲,比如在金融交易,電子病歷等諸多場景中都可以應用。

一方面是互聯網巨頭的入場,帶動大量的企業擁抱電子簽名,電子合同;另一方面電子簽名是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底層基礎設施。

再加上電子簽名技術在支持身份真實性驗證、意願認證、信息不可篡改、全流程可回溯等方面優勢明顯,已然成爲企事業單位數字化轉型必不可少的科技手段。

電子簽名能夠快速發展,除了市場需求在不斷增加,還離不開政策背書。

目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改委、公安部等機構紛紛將“電子簽名、電子認證、電子合同”等關鍵詞寫入政策要求中,爲電子簽名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市場廣闊,玩家焦慮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以數字認證爲代表的電子簽名服務商,紛紛發揮自身技術和服務優勢,搶奪市場。但是在市場繁榮的背後,同時也夾雜着玩家們的焦慮。

雖然電子簽名也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 但是相比較國外電子簽名的發展,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而國內電子簽名能夠再次發展起來,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得益於美國電子簽名服務商DocuSign的上市,此時,國內電子簽名這個賽道再次被資本關注起來。

相比較國內市場,國外市場發展的比較早,而國外電子簽章服務商主要有DocuSign、eSignLive、SignNow、HelloSign等。其中,eSignLive成立於1992年,分別於2000年9月和2008年4月獲得兩輪融資,DocuSign成立於2003年,是世界上第1個提供電子簽名解決方案的電籤服務商,目前已爲超過37萬家企業和數以億計的用戶提供電子簽約服務。

回到國內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第三方電子簽名產品的市場格局主要分爲兩個個陣營,一類是老牌電子簽章或數據保全企業推出的電子簽名產品/服務,比如e籤寶;一類是出身於CA機構、律師事務所、數據安全等企業的創業者創立的專注於電子簽名領域的企業,比如法大大;

如今,中國互聯網電子簽名市場有着典型的“倒三角”格局:e籤寶、法大大和上上籤組成的第一梯隊分別佔據33.85%、20.50%、15.20%的市場份額。

再從融資來說,國內的電子簽名企業的第一輪融資大都是在2015年左右,不僅如此,相較市場滲透率爲10%、複合增長率爲30%的美國電子簽名市場,中國電子簽名市場雖然滲透率不到1%,卻有着200%的複合增長率。

從這個數據來看,國內的電子簽名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相比較國外市場還有很大的差距。就拿DocuSign來說,DocuSign提供的服務主要是在線審批、協議簽署及在線交易,與國內電籤平臺主要服務於依託互聯網的行業不同,DocuSign除在製造業、金融、互聯網等領域積極拓展,在會計稅務、醫療保健、高等教育、生命科學和非盈利機構等行業中都有所耕耘。

與DocuSign相反的是,中國電子簽名企業都在進行本地化部署,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企業都在和政府合作。根據Sootoo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電子簽名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政務、金融、物流、醫療、製造業,其中政務應用比例最大,約爲79.7%;其次是物流,約爲53.7%。

但是,電子簽名行業完全不適合本地化部署。

爲什麼這麼說呢?本地化部署,簡單來說就像是一個局域網,一旦走出了這個圈子,就無法實現外聯,而一家企業的合同往來不可能只是侷限在自己內部網絡,隨着自身業務的發展,總會和其他大型企業發生關聯。

也就是說,電子簽名的發展更多的依賴裂變模式,一個企業使用就會帶動另一個企業使用,以此形成裂變。長期以往,電子簽名的馬太效應只會越來越強,出現贏者通喫的局面。

在國內,很多電子簽名平臺都會將和DocuSigncn爲對標企業,以此來完成對服務行業的拓展和在各行業中大客戶市場佔有率的提升。

但是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還是電子簽章服務在國內的認知度和市場接受度不高,整個市場亟待培育。

然而伴隨着電子簽章的高速發展,面臨的問題也多了起來。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電子簽名市場規模約爲0.2億元,到2018年電子簽名市場規模已達8.7億元。到2020年,有望達到100億以上。儘管如此,盈利難仍是玩家們的一大難題,而這對於國外的上市企業DocuSigncn來說,也不例外。

對於國內電子簽名玩家而言,主要收入包括合同簽署費用、認證服務費、接口集成費用(如API接入費)、服務器存儲空間費等。

如今,隨着數字化經濟的深入發展,電子簽名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得以應用,但是對玩家來說,新的盈利模式是建立在巨大的用戶量上的,目前,市場還處於教育階段,在沒有爆發之前,佔得大企業客羣先機最爲重要。

首先,大企業客羣的付費意願與付費能力較強,其次基於大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主導作用,能夠有效帶動更多的上下游中小企業客羣,同時由於簽名和合同等會在平臺上沉澱下來,客戶黏性較高。

當然,除去頭部客戶,還存在相當數量的利基市場。電子簽名和一般的企業級SaaS服務還是有些不一樣,它是一個互聯網基礎設施,有公衆屬性,是企業和個人都會用到的服務,所以也有另外的路徑讓公衆更快的接受電子簽名,就是找到真正的具有社會化應用基礎的電子簽名場景。

而玩家們不能只針對B端頭部客戶,在C斷市場,也同樣有廣闊的空間。目前電子簽名的場景實現越來越豐富,使得C端用戶接觸點增加。在未來發展趨勢下,C端用戶將會產生對電子簽名便捷與高效性的依賴,形成自上而下的鏈式反應互補,反向倒逼B端企業客戶使用電子簽名。

電子簽章行業發展的另外一個突出問題是在行業發展初期“渾水摸魚”的企業較多。電子簽名最核心是基於 CA 證書,電子簽名本身只是一種加密技術,並不存在什麼技術難度,這就使得行業門檻較低,這就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57.4%用戶希望電子簽名能夠提升信息安全性,47.9%用戶期待未來電子簽名能夠升級智能化管理系統,其次45.6%用戶認爲未來需提高電子簽名平臺的運營及服務水平,而23.1%的用戶則希望平臺能夠拓展服務範圍。

由此可見,用戶對電子簽名的安全性還是非常重視的。

如今,在技術和市場的推動下,電子簽名的產業地位逐漸被肯定。對於企業而言,除了解決在管理,服務商的問題,仍需不斷提高技術的安全度,提高行業門檻,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在數字化大勢所趨下,電子簽名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