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易借難還?記者實測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董智薇

來源:遠川商業評論(ID:ycsypl

2021年4月1日愚人節,這對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

當天,怪獸充電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爲共享充電寶行業第一股;行業老三街電和行業老五搜電宣佈合併,進一步鞏固了“三電一獸一美團”(街電、小電、來電、怪獸)的寡頭格局。

自2016年共享單車打響“共享經濟”的第一槍,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共享按摩椅、共享KTV等各種冠以共享概念創業的項目層出不窮,一時間萬物皆可共享,人們關於共享經濟真需求與僞風口的爭論從未停止。

原本並不起眼的共享充電寶,用了4年時間,完成了從“僞風口”到“真需求”的共識反轉,不僅成了共享經濟時代的倖存者,甚至開始了坐地漲價。

相比於初期的0.5元/小時、1元/小時,目前共享充電寶收費標準爲一般區域1.5元/半小時-2元/半小時,影院、酒吧等區域爲2.5元/半小時,而在人流量較大的景區、高鐵站等區域價格爲4元/半小時。部分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地段的價格甚至達到了10元/小時。

在價格快速上漲的背景下,主流共享充電寶企業先後宣佈實現盈利。怪獸充電此次的招股書就顯示,其已經連續兩年實現盈利。

本文着重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 爲什麼共享充電寶能集體漲價?

2. 這種漲價能否持續?

據怪獸充電的招股書,截至2020年底,怪獸在全國超過66.4萬個點位的放置了500多萬個充電寶,有2.19億用戶用過怪獸的充電寶。

在2020年,怪獸營收做到了28億,換算下來,每個櫃機平均產生了4231元的收入,平攤到每個充電寶上就是524元。而單個充電寶的維護成本可能不到2元/月。

看上去幾乎是一本萬利的生意,讓怪獸已經連續2年盈利:2019年和2020年,怪獸充電經調整後的淨利潤分別爲2.07億和1.13億。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下半年,疫情影響減弱後,怪獸充電收入達18.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下半年的淨利潤爲2.05億,同比增長56%,簡直是量價齊升。

但是,看起來賺錢的生意其實淨利十分微薄。

共享充電寶不具有品牌效應,對線下場景的依賴性較強,消費者一般是就近取用、滿足應急性需求,因此共享充電寶玩家競爭的關鍵在於搶奪鋪設點位。特別是熱門商圈入駐成本高、與商家的分成更高,廠商只有通過充分讓利才能快速搶佔市場。

反映在財報上,就是銷售費用非常高。2020年,怪獸的銷售費用達21.2億,佔總營收的75.5%,相比2019年增長了55.7%。其中,支付給商家的分成就高達12億,同比增長45.5%。主要是因爲入駐高流量商家要提高入場費和分成比例。

根據披露和測算,2020年怪獸充電直營模式佔比爲61%,在直營模式下,怪獸要把充電寶產生的50%-70%的收入分給商家;加盟代理模式佔比爲39%,分給商家的比例更高,可以達到75%-90%。

再扣除約15%的購買成本、3%的管理費用,1.5%的利息支出等,雖然每個充電寶的年收入爲524元,但真正帶給怪獸充電的淨利潤才14元。

究其原因,在於充電寶的技術門檻低、維護成本低、不需要品牌,唯一的發展道路就是爭奪人流量高、停留時間長的地段/點位,像餐飲門店是佔比最多的,還有夜店、KTV,不僅用戶待得久,而且黑燈瞎火喝得迷迷糊糊,不管收費多貴都照樣埋單。

更絕的是,不僅用的時候收費貴,如果把充電寶弄丟了,還不得不花89塊或99塊買下不知道算幾手的充電特別慢的充電寶。

都是共享經濟,只有充電寶能把損耗做成利潤:單車丟了算折舊,充電寶丟了算你買。

用戶只是需要充電寶,唯有商家對充電寶纔可能是真愛。

在很多行業的激烈競爭階段,都可以看到競相降價的場景,例如曾經的幾塊錢就可以打車、喫外賣等等,但在充電寶這裏,卻看到了先集體降價、後集體漲價的現象。

在早期,商家對於共享充電寶的入駐通常是免費開放的,既給消費者提供便利又能給商家自己帶來流量。

但由於各家充電寶沒有什麼差異化優勢,在搶奪商家方面,各家都沒有足夠的話語權,而只有在使用頻率高的場景纔有機會盈利,各家都覬覦優質點位,行業競爭對手間不斷抬高入場費和商家分成以求入駐,這就使得銷售費用水漲船高。

入場費先是幾千,後來躍升到幾萬至幾十萬不等,還需要帶給商家一定程度的分成,有的熱門場景入駐,商家的分成能達到九成之多。

在擴張最激烈的時期,很多的共享充電寶大區經理都會經常遇到設備出故障的情況,其實往往是競品公司在搞鬼。Tech星球就曾經在《共享充電寶倖存者遊戲》中報道過一些“競爭方式”,比如拔共享充電櫃的電源線、塗花充電寶的二維碼等,甚至有的經理親眼目睹對手,扛了一整麻袋自家產品跑了。

但競爭到後期,充電寶企業發現,商家其實不是收割自己的鐮刀,反而是自己最好的銷售。

因此,它們不約而同地停止了價格戰。2019年下半年,共享充電寶開始集體漲價,市面上的共享充電寶每小時租借費用多爲3元-4元,24小時封頂價格從20元到40元不等。極端情況下,在一些景區、車站、酒吧,租用共享充電寶一天的封頂價格最高甚至達到了99元。

這背後,是充電寶公司給了商家“自由定價權”,在充電寶公司擬定的收費區間,商家可以隨心所欲、自行定價。

像人流量最大的景區、封閉場所和中心商圈,商家直接就可以把租金提到最高檔,用來補貼高昂的地段租金。

但漲價可能是有上限的。5000毫安、10W輸出規格的小米充電寶才49元,如果共享充電寶在目前半小時3元的價格上繼續漲價,消費者棄用共享充電寶嗎?

2017年共享充電寶項目異軍突起,成爲資本寵兒,行業近50%的融資事件集中爆發於這一階段,聚美優品、小米科技、美團等巨頭紛紛入局共享充電寶項目,曾經在40天時間內,完成了11筆融資,近35家機構先後湧入,融資金額累計達12億元。

幾輪資本高潮之後,行業漸趨冷靜,共享充電寶公司“樂電”宣佈停止運營,PP充電、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河馬充電等也先後進入項目清算階段,行業融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在充電寶行業,成功的要素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鋪點位、管團隊、和商家去談分成等。

但技術簡單,並意味着運營也簡單。一旦利用率稍微低一些,對盈利會產生很大的波動。管理百萬量級的充電寶網絡需要精細的運營能力,確保每一個點能盈利,整體也能盈利,是不低的門檻。

比如,假設合作的商戶倒閉了,能不能及時地把機櫃拿回來、保全資產;假設某些城市的運營狀態不是很好,是否有必要投放這麼多的充電寶、或者說換小一點的機櫃;平臺跟商家之間有固定的合同約定分成、固定入場費等。

這時候,不同公司、不同團隊在運營效率上的差別就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直到今天,行業洗牌之後,“一獸三電”的格局才逐漸形成。

這也意味着,充電寶已經是寡佔市場,以後漲價也不會惡化競爭結構,而且說不定之後還會繼續合併、龍頭繼續提高份額、然後繼續漲價。

充電寶能成爲共享經濟裏最靚的仔,主要原因是外部性最低。它不像整合閒餘產能的打車、自建產能的單車,城市管理、道路交通和公共安全帶來的成本、費用、負債、政策環境、稅收是不能確定的。所以規模即使有優勢,存續時間也未知。

同樣是被資本催熟,共享充電寶無疑是幸運的,它在最瘋狂的時候,沒有殺死自己。

不那麼幸運的就是這屆年輕人了,不僅需要擔心還不起花唄,以後還要擔心借不起充電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