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最新民調:過半中國青年“西方觀”因疫情改變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曹思琦 陳青青]編者的話:新冠肺炎疫情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治理的有效性,以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制度弊端。與此同時,這場疫情暴露出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中的“白人至上主義”——近一年來,針對華裔的仇恨犯罪在美國頻發。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看來,這兩件事令中國年輕人對西方最根本的社會和政治理念“越來越不屑”。的確,抗疫成果折射出的國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國年輕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但《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近日以“中國年輕人‘西方觀’變化”爲主題進行的民調發現,中國年輕人望向西方的目光之所以改變,背後有着更復雜的成因。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國學者表示,這是一個“漸進和突變並存”的過程。經歷並見證了一系列事情後,中國民衆進入了對西方“再審視的時代”。

“平視”和“俯視”西方的中國年輕人均超過四成

此次調查通過在線樣本庫會員在線填答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調查時間爲2021年4月9日至12日,共回收有效問卷1281份,受訪者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100多座城市,年齡在15歲至35歲之間。調查顯示,中國年輕人在5年時間裏“平視”西方國家的比例上升6個百分點,“仰視”西方比例下降約三成。

對於“5年前提到西方國家,您心裏是什麼感覺”這一問題,選擇“羨慕、崇拜、尊重、自嘆不如”等“仰視”態度的受訪者佔37.2%;選擇“對等、平視、沒什麼感覺”等“平視”態度的受訪者佔42.1%;而選擇“沒什麼了不起、鄙視、討厭”等“俯視”態度的受訪者佔18.4%。

而在回答“今天提到西方國家,您心裏是什麼感覺”這一問題時,選擇“仰視”的受訪者僅佔8.1%;選擇“平視”的受訪者有48.3%;回答“俯視”的受訪者則上升至41.7%。

“上述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民衆對西方的認識正隨着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較大調整,日趨理性和務實。”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西方國家在經濟、科技、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展現出較明顯優勢,但在過去數年裏,西方國家在這些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失敗,中國民衆因此整體進入了一個對西方“再審視的時代”。而年輕人成長在中國飛速崛起的時代,國家的繁榮給了他們更強的自信,因此在與西方的交往中,年輕人底氣更足,也更容易採取“平視”的視角。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3月刊文稱,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中國年輕人一直敦促本國領導人向西方學習,但如今,他們不僅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感到憤怒,而且對西方最基本的社會和政治理念表現出了越來越蔑視的態度,“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文章說,許多中國人認爲,西方國家抗疫不力顯示其制度“無力解決大問題”。

此次調查結果確實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年輕人對西方態度轉變的主要因素。針對哪些是中國“平視”西方國家的標誌性事件,選擇“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防控成效全球矚目”的受訪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國與衆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40.5%)。另外,選擇“世界經濟遭重創,中國成唯一正增長主要經濟體”和“中國脫貧攻堅戰收官”的受訪者分別是37.6%和30.3%,選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聯合國決議”和“中國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受訪者分別是27.4%和25.4%。值得一提的是,在5年時間裏從“仰視西方”轉變爲“平視西方”的受訪者羣體中,超八成將中國在防控疫情中的表現列爲中國“平視”西方的代表性事件。

另外,在有關對西方國家好感度的問題上,逾四成受訪者回答“變差”,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炒作新疆、香港、臺灣等問題,以及西方國家種族歧視、種族騷亂不斷等。

中國復旦大學教授沈逸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組數據反映出中國年輕人已經更具備國際視野,對西方有基於事實的公正、公允評價,也折射出中國不斷崛起的客觀現實。他說:“從仰視西方到平視西方,這是漸進和突變並存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人對西方形象的認知從1840年起逐漸積累起來,仰視西方的記憶不斷得到繼承,同時也隨着中國自身的發展不停得到校正。”

沈逸認爲,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質變”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在疫情中,中國人看到西方着力塑造的自由和人權形象崩塌,特朗普更戳破了西方政治制度的神話。中國人看到美國這座燈塔或許有先發優勢,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中國超越西方國家的兩大方面:社會治安和人權

對於“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您最想去西方國家做什麼”這一問題,54.6%的受訪者回答“旅遊”,10.9%的受訪者想去“留學”,25.9%的人表示“不想去西方國家”。在最想去“旅遊”和“留學”的受訪者中,分別有53.8%和38.1%的人表示“意願比以前下降了”。

在中國年輕人心中,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當被問及“您認爲中國在哪些領域的影響力已超越西方國家”時,60.3%的受訪者認爲是“社會治安”,57.1%的受訪者回答“對人權的尊重”,選擇“歷史文化”的受訪者佔53%。這三個領域同樣也是中國年輕人認爲西方可借鑑中國經驗的排名最靠前的領域。

進一步按年齡段劃分,在15-24歲的受訪者中,有63.2%的人認爲中國在“對人權的尊重”上超越西方國家,選擇比例高於其他選項;而25-35歲的受訪者最認同中國的“社會治安”超過西方,選擇比例爲60.9%,排名第二的是“對人權的尊重”,選擇此項的受訪者佔52.6%。

這一數據或許會令一些聲稱 “中國人權狀況糟糕”的西方人士感到驚訝。李海東認爲,中國和西方的普通民衆對於人權都有非常樸實的價值判斷,它包括一系列關係到大家實際生活水準的議題,比如健康、就業、福利等。但近年來,西方一些精英在人權敘事上日益脫離實際,不僅和中國民衆的真實需求有着極大的差距,甚至愈發脫離本國民衆,變得越來越“枯燥、偏頗、不接地氣”,美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分裂和對立就是一個明證。

“民調結果顯示,中國民衆對我們國家的社會穩定和人權狀況有相當高的信心。在這兩個關鍵議題上,中國民衆與西方輿論評價的截然不同更加說明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的觀點是隔靴搔癢,既不反映中國的真實情況,也非常不得體。”李海東表示。

另一方面,中國可以在哪些領域借鑑西方的發展經驗?調查顯示,中國年輕人最認可西方國家的科技、影視作品、經濟和教育,選擇比例分別是64.6%、50%、48.8%和48.1%。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社會福利”這一選項上,15-24歲與25-35歲羣體之間有着比較明顯的差異:前者中有46%的受訪者認爲西方國家可以在該領域學習中國經驗,後者中則有47.8%的受訪者認爲中國可以在社會福利方面借鑑西方國家的經驗。

“平視西方並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意味着和西方對着幹。”沈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西方仍有長處,中國要邊鬥爭邊團結,更重要的是走好自己的路。他進一步分析說,在西方對華產生誤解的問題上,中國需要解釋、應對,另一方面,各國也要朝着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繼續展開合作。“西方總是將中國人的自信與民族主義氾濫畫等號,這其實仍然是帶着居高臨下的態度在俯視中國,”沈逸說,“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等西方國家是時候要開始面對事實,尊重中國,平視中國了。”

在本次調查中,對於“近十年內,您認爲中國對世界的顯著貢獻有哪些”的問題,超七成受訪者選擇“推動抗疫國際合作”,68%的受訪者認爲是“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當中國平視這個世界之後,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刊文評論說,這意味着中國已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從而有能力平衡與制約強權國家的帝國主義與霸權,有能力爲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參與並促成構建一套更完善的國際秩序。當中國基於更強實力可以平視並主導國際社會後,人們可以期待一個更爲理性、運作更爲公平的全球化時代到來。

超八成受訪者認爲西方社會普遍存在對華偏見

針對“近年來,您對西方媒體涉華新聞報道的信任度有怎樣的變化”這一問題,約36%的受訪者表示“信任度下降”,近三成受訪者回答“和以前一樣不信任西方媒體”,另有超兩成受訪者表示“我不關注西方媒體”。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高志凱以BBC爲例來解釋爲何中國年輕人越來越不信任西方媒體。他表示,BBC近年來的涉華報道立場愈發偏頗,並多次出現歪曲事實的情況,其背後的主要原因是該媒體變得過度政治化。“BBC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輝煌經歷的國際主流媒體,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力很大,這一點我們並不否認。但作爲中國人,我們更瞭解身邊到底發生了什麼,更清楚中國的真實狀況。當看到BBC等西方媒體涉華報道中出現錯誤、歪曲,中國人自然會感到憤怒,對它的信任度也因此下降。”

調查顯示,超八成中國年輕人認爲西方社會當前普遍存在對中國的偏見,僅8.4%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另外,近七成受訪者認爲西方對中國發展“有明顯的遏制行爲”,逾兩成受訪者表示西方“有意圖,但無明顯遏制行爲”。

《聯合早報》今年初的一篇報道稱,出於對自身的信心和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反感,一些中國年輕人不再被謙虛、客氣和隱忍的價值觀所束縛,而是更積極地去反擊西方。這種情緒也存在於赴美中國留學生之中,“他們接觸的外國文化和語言,並沒有讓他們更願意接受所謂西方思想,反而更認同中國的制度”。文章說,在中國年輕人看來,他們所謂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是被美國對華糟糕的、嚴重缺乏尊重的態度所激發出來的。美國政府近年來在香港、新疆、疫情等問題上對中國的指責,在很多中國年輕人眼中“完全沒有道理”。

此次調查顯示,對於美國等國近年來不斷在涉疆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炒作所謂“強迫勞動”等議題,逾七成受訪者認爲,西方國家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只是西方遏制中國的藉口”。   

前段時間,由於一些國際時尚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中國出現高漲的支持國貨的聲浪。此次調查也涉及相關問題。在“在您使用的下列各類產品中,中國品牌可否替代西方品牌”這一問題下,問卷列出9大品類,在這些選項中,均有超過3/4的受訪者認爲中國品牌幾乎可以替代或多數可以替代西方品牌。具體來看,中國年輕人認爲西方產品中最可被替代的是食品飲料、服裝、箱包、家用電器等;在“中國品牌幾乎可以替代西方品牌”的品類中,選擇汽車的最少(3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