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支持金融機構綠色轉型?怎樣激勵金融機構爲碳減排提供更多資金?“綠”或“不綠”應如何鑑別?

4月2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金融支持碳中和”圓桌會議上,來自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專業智庫的大咖們給出了專業的看法,還分享了最新的政策動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人民銀行將更好地動員資金支持低碳轉型,同時管理好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金融風險。他表示,鼓勵金融機構早做準備,積極應對氣候挑戰。正研究在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系統性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同時還在研究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的業績評價體系。

易綱:管理好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金融風險

本報記者 昝秀麗攝

易綱說,近年來,人民銀行聯合相關部門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

在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方面,易綱介紹,首先是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人民銀行在2015年、2018年分別制定了針對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的標準,即將完成修訂《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刪除化石能源相關內容。其次是強化信息報告和披露。金融機構目前需要披露銀行間市場綠色金融債、報告綠色信貸的資金使用情況和投向,未來還將分步建立強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統一披露標準。三是構建激勵機制。人民銀行已將綠色債券和綠色貸款納入貸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範圍,並將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激勵金融機構爲碳減排提供資金支持。人民銀行還將通過商業銀行評級、存款保險費率、宏觀審慎評估等渠道加大對綠色金融和碳減排的支持力度。

在促進跨境綠色資金流動方面,易綱透露,一方面,將盡快制定綠色金融共同分類標準。“目前,我們正與歐盟共同推動綠色分類標準的國際趨同,爭取年內出臺一套共同的分類標準,供國際投資者參考,促進國際綠色金融協同發展。”

另一方面,將繼續擴大金融業開放,便利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我們將在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增強中國綠色金融市場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

談及如何管理好因氣候變化引起的金融風險,易綱介紹,在央行層面,將及時評估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影響。正研究在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中,系統性地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還將在外匯儲備中繼續增加對綠色債券的配置,控制投資高碳資產,在投資風險管理框架中納入氣候因素。

在金融機構層面,將鼓勵金融機構早做準備,積極應對氣候挑戰。人民銀行已經指導試點金融機構測算項目的碳排放量,評估項目的氣候、環境風險,正在探索建立全國性的碳覈算體系,已按季評價銀行綠色信貸情況,正在研究對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的業績評價體系。

“當然,我們目前的綠色金融發展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資產的價格未充分體現環境的負外部性,這一方面是由於一些企業的環境信息還沒有有效披露,另一方面是許多行業還沒有納入碳定價。我們將要求金融機構做好有序、漸進綠色轉軌。在轉型過程中,安全第一,節能優先,在充分考慮現有基礎設施設計使用壽命和折舊的前提下,加快綠色轉型。”易綱稱。

周小川:碳交易要能產生足夠激勵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建設碳市場的一項主要考慮因素是如何引導投資助力減排目標。

周小川稱,碳交易要能產生足夠激勵,碳價格應相對比較穩定,能夠對長期投資科技創新起到引導作用。他強調,要考慮碳達峯、碳中和過渡性的減排經濟活動能否得到補償,能否在交易中得到激勵。

此外,周小川表示,“多排放的人要購買碳配額,碳配額的收費應該100%用於減排的經濟活動。”

馬駿:“綠”或“不綠”應有明確標準

對於綠色金融向中小企業延伸的問題,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主任馬駿表示,當下最大的困難是小微企業還沒有綠色的界定標準,因此大量小微企業無法享受各種綠色金融的優惠。未來應對衡量小微企業“綠”或“不綠”有一套明確的標準。

提及綠色產業引來大量投資是否會造成浪費的問題,馬駿認爲,在某些領域中可能會出現浪費,但關鍵在於引導方式。如果用行政性手段引導,可能會出現一窩蜂扎堆的現象,導致產能過剩,而市場機制往往可以更有效避免短期內過度投資的風險。即使政府要進行引導,也要通過市場化機制來引導。比如通過碳市場、碳稅,通過綠色金融的貼息、擔保、再貸款、風險權重調整等,調節企業投資成本,通過成本變化影響預期收益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