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黨史的重要論述講話精神,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學習熱潮,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和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誌辦聯合出品了《“北京黨史”慕課》系列專題片。該系列片以《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爲準繩,與《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黨史權威著作對標對錶,從一件文物、一個細節切入,進行懸念性設計,通過權威專家講述,還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懷。

從3月22日起我們爲您在市級網絡平臺、移動地鐵公交平臺、樓宇戶外大屏、各大新媒體平臺等陸續播出。

今日,爲大家推送第30課 起來 天下飢寒的奴隸

《國際歌》的旋律大家耳熟能詳,《國際歌》是由法國詩人歐仁·鮑狄埃創作,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譜曲,歌頌了巴黎公社中工人英勇鬥爭的壯舉,被譽爲詩歌形式的《共產黨宣言》。

《國際歌》在中國廣爲傳唱,這要得益於“紅色翻譯家”瞿秋白。

1920年10月16日,21歲的瞿秋白應北京晨報館和上海時事新報館的聘請,以特派員身份由北京啓程去蘇俄考察。途經哈爾濱時,正趕上當地舉辦慶祝十月革命三週年盛會,在那,瞿秋白第一次聽到了《國際歌》。到蘇聯後,無論是在採訪過程中,還是在工人集會上,到處都可以聽到《國際歌》,當時蘇俄的代國歌就是《國際歌》,瞿秋白被它氣勢磅礴、雄偉莊嚴的旋律深深吸引,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國際歌》傳回中國去。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回到北京,住在他的堂兄瞿純白的家裏,開始譯配《國際歌》。他利用堂兄家的一架小風琴,一邊彈琴,一邊試唱,一邊譯詞,譯詞不準確不順口,他就再三修改。法文歌詞中有一個單詞意思是“國際”,有5個音節,與漢語的音節對不上。瞿秋白反覆斟酌,決定採用音譯法將“國際”譯成“英特納雄納爾”。

音譯後的“英特納雄納爾”,不僅唱詞更加鏗鏘,而且讓中國的無產者和全世界無產者能夠同聲相應,實現了萬口同聲、情感交融的效果。一番努力後,《國際歌》終於譯配成功,發表在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上。從此,《國際歌》的旋律開始在神州大地迴盪。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中山公園吟唱着《國際歌》英勇就義。

1962年,中央廣播電臺和中國音樂家協會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的譯詞進行了修改,其中“英特納雄納爾人類方重興”被修改爲“英特納雄納爾就一定要實現”。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爲我從天落”,《國際歌》作爲無產階級戰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爲“英特納雄納爾”不懈奮鬥。

  

(來源:北京長城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