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養老社區到底虧不虧錢?

原創 喬木 保契 今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立一個行業的生態,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探索和努力。而基於企業責任和商業利益雙軌並行之下的源動力,或許才能夠塑造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當老齡化社會邁進,長壽時代之下,如何解決我們的養老問題?當代中年如何解決父母的養老問題?已是時代之問,迫切之問。

近年來,養老問題所受矚目程度之深,推進解決的力度之大,可以說前所未有。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首次上升爲國家戰略。

在今年3月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着重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明確了“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加強老年健康服務,深入推進醫養康養結合……”

這是歷次“五年規劃”中第一次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保險業,作爲與健康養老密切相關的金融子行業,對於探索推進養老事業、發展養老產業,則有着當仁不讓的使命,與深化行業價值的源動力。

作爲保險行業的監管部門,銀保監會第一時間發聲,引領着行業的發展方向。

銀保監會表示,將做好工作,穩妥有序推進養老金融試點,發揮商業養老保險在第三支柱建設中的作用,配合相關部門開展第三支柱相關制度建設。

其實,在此之前,銀保監會等13部門已聯合發佈《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表示積極參與多層次醫療、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探索在社會服務領域創新產品,提升保障水平;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健康、養老等社會服務領域。從保險保障和險資投資兩個維度,深入擴大養老金融和養老服務的供給。

從我國當下的養老模式來看,包括機構養老(傳統養老院)、居家與社會服務相結合養老、醫養結合機構(醫療背景的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傳統模式)、旅居式養老、抱團式養老等等。

縱觀社會實踐,機構養老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業態,從機構養老的參與主體來看比較多元,除了社會福利性養老院外,商業養老主要爲房地產系、保險系、上市公司投資的養老社區。機構養老從經營屬性來看,包括福利性(非營利性)機構和商業性(營利性)機構。福利性機構能夠獲得國家相關的政策補貼,而商業性機構則按照市場規則進行操作。

然而,目前的社會現實是,一方面福利養老一牀難求,另一方面盈利性機構的入住率不高。其中,商業性養老機構由於投資週期長,前期投入大,運營專業複雜等問題,導致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常常陷入虧損的旋渦。與此同時,從整個行業來看,我國養老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並未出現養老服務的龍頭企業,也沒有成功的養老盈利模式可供複製。

一份關於老齡產業的發展研究報告估算,一個佔地面積爲1000平方米的養老機構,能夠容納的牀位100張,前期建設成本就需要450萬元,每年的運營成本需要186萬元。在實際運營中,養老產業人力成本佔比約爲50%,入住率達到80%才能與成本持平。綜上,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的養老機構,能夠實現盈利的不足10%。

商業養老機構不能夠實現盈利,核心原因是什麼?源於養老支付端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目前商業性質的養老社區,一線城市裏一張牀位每月需要支付的費用動輒上萬元,而一些養老城市的費用也突破了5000元,與當下我國人均養老支出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對比日本的養老產業,他們的養老投入約佔GDP的1%,其以介護保險體系爲支撐的養老模式約可支付機構養老費用的80%。而我國的長護險試點纔剛剛起步,依靠長護險解決解決部分人口的養老問題還道路漫長。

保險系養老機構如何破題?如何在普遍虧損的養老業態中找準自身的契合點?保險如何以戰略協同創造反哺養老的盈利模式?保險業用延長保險上下游產業鏈條,以資金的規模和時間置換收益,進行了實踐。

具體來看,頭部保險機構斥重金建設運營高端養老社區,與高淨值客戶的大額保單形成資源協同,爲保險消費者或其長輩鎖定一個高端養老社區的入住權。養老產業、養老服務、養老社區,成爲了保險康養醫療產業鏈條中體現價值的重要一環。

泰康保險集團是保險佈局社區養老的先行者。泰康保險將全球新型養老方式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全國候鳥式連鎖養老社區,把養老社區打造成一種可持續的老齡生活的結合體,打造活力、健康、文化、藝術和智慧的養老新模式。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在全國22城佈局,7城開園運營,入住居民超4000人。

大家保險集團成立一年多來,先後推出“城心養老”“海外養老”“旅居養老”三條產品線。其中,“城心養老”通過“高品質持續護理養老社區+社區嵌入式護理站”模式,提供從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到專業護理的一站式養老服務。目前北京3家高品質養老社區、2個護理站已完成佈局。

在正在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上,平安集團面對國家巨大的養老缺口表示:一方面,積極介入前端健康管理,建立互聯網醫院;另一方面,平安積極探索“高端康養+居家養老”一體化模式,搭建養老服務生態。目前,平安集團已開始佈局機構養老,即將推出首個高端康養項目。

養老社區的投資回收期長達10-20年,在踐行國家戰略和企業責任之外,保險公司投身商業養老產業的根源如何?

保險機構在保險產品的設計中,嵌入了商業養老社區的入住權益,對於使用了此項權益的保險消費者,經合同約定,其養老型年金的收益率水平可以下浮1%-1.5%。以一份預期收益爲4%的普通年金爲例,在兌現養老社區的入住權之後,消費者自願下調收益,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爲可觀的利差。

假設一家保險集團養老社區的投資規模達到300億元,可以撬動嵌入養老社區入住權發行的保險年金產品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1500億元規模的保險資金,一方面根據合同約定下浮1%-1.5%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通過保險資金運用工具進行投資,實現保險資金投資的行業平均收益水平5.4%,所能夠形成的正向利差是可觀的。

保險行業與養老產業的戰略協同反哺了養老社區,並塑造了一個穩定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長期來看,當我國進入平穩發展週期,養老社區的投資價值將更加明顯。作爲一個與生命週期爲伴的行業,保險業可運用資金的長期優勢、規模優勢和保障投資協同優勢,都在投身養老社區中得以凸顯。

目前,除頭部險企外,一些中小險企運用保險資金的長期槓桿,正在尋找長期規模資金與社會養老服務結合的切入點,撬動着更爲豐富的社會資源投入養老事業。

解決養老問題,實非一個行業,幾家機構能夠企及。

目前既有的商業養老模式,主要集中在建立高端養老社區,滿足高端養老需求,提供有品質養老服務的維度內。

而更廣泛地解決全社會的養老問題,則需要政府層面增加養老投入、推動養老創新,探尋能夠全面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之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