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對大牌:微醫創始人董事長廖傑遠

作者 | 漆葉青

面對如今愈發白熱化的行業競爭格局,微醫能拿出手的競爭優勢幾乎沒有。

“微醫上市”的消息在行業裏流傳了幾年後終於坐實。4月1日晚間,成立十年有餘的微醫正式提交了招股書,分拆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控股”在港股上市。

隨着招股書公佈,一度被認爲佈局多且雜的微醫,終於揭開了“神祕面紗”。

相比已然登陸港股的互聯網醫療三巨頭——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微醫走的是一條全然不同的路徑:不靠“賣藥”,而是依託問診、慢病管理、專科護理等純醫療服務業務支撐起全部營收。

對此,有互聯網醫療從業人員向億歐EqualOcean指出,在線醫療服務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多年以來一直受困於支付環節的癥結遲遲未能打開,其中以醫保接通及納入統籌管理,商業保險的接入承保及支付兌現問題最爲關鍵。

在招股書中,微醫也花了極重的筆墨描述其在公共醫保結算方面的能力——27家互聯網醫院中有17家可直接醫保結算;2019年8月在山東省泰安市推出了首個市級數字慢病管理服務,獲得山東省泰安市醫保局認可……

作爲覆蓋中國95%以上人口醫療支出的支付方,醫保打通的確體現了微醫在政府端的能力。不過有醫療諮詢行業人士指出,即便如此“(微醫)整體還是比較難,它的核心主業可複製性不高且風險很大,其他沒有能夠真正做大的業務模式”。

內憂之餘還有外患。雖然另外三大巨頭主要依賴醫藥電商“營生”,但他們也一直沒有放棄在醫療服務上的探索。

阿里健康6年前就推出了“簽約家庭醫生”、“預約專家”等醫療服務,去年又將所有嚴肅醫療業務整合到醫鹿,並聯合支付寶打通了山東省的醫保體系;京東健康獨立前便在宿遷實現了“醫藥、醫療、醫保”閉環,而後又接連推出專科診療服務和“京東家醫”產品;而以在線診療爲大本營的平安好醫生,去年在實現1省4城公共醫保支付之餘,重點朝着商保和企業客戶探索發力。

面對如今愈發白熱化的行業競爭格局,微醫能拿出手的競爭優勢幾乎沒有。對於微醫接下來的發展,有行業人士直接評價:“可能‘死不了’,但大概率‘活不好’。”

微醫要講什麼樣的“數字醫療”故事?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幾家頭部公司主營的業務已經趨近同質化,都在線上掛號、在線問診、醫生服務、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保險等領域積極佈局。但如果回溯各家的發展歷史,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它們各自的探索路徑並不相同。

如丁香園最早就是一個醫生論壇,由當時還在讀腫瘤免疫專業研究生的李天天在2000年創辦;誕生於2006年的好大夫在線,主要圍繞醫生信息聚合做工作;而前身爲掛號網的微醫,在2010年切入醫療的起點是看起來“最沒技術含量”的掛號業務。

彼時,李天天做丁香園已經10年了,剛拿到來自DCM的2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好大夫在線也已經拿到過天使輪和A輪兩輪融資;而廖傑遠則剛剛宣告上一份創業項目——語音搜索服務平臺“中國綠線”的失敗,急於謀求轉型。

看到“掛號如春運,看病如打仗”的患者求醫體驗亟待改善,這位國家“863”智能計算機成果轉化基地的前負責人決心進入互聯網醫療行業,創辦了“掛號網”。

掛號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醫院的窗口外移”,即通過設計前置服務器打通醫院的內網和外網,將醫生的出診信息、病患的預約信息雙向同步。在拿下華東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獲得5%的號源後,掛號網有了與更多醫院合作的機會和可能性。

今日的微醫依舊可以看見昔日掛號網的影子,連接着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註冊醫生超過27萬,促成線上預約服務總計約9000萬次。

微醫在招股書中指出,其提供的預約號源主要來自兩方面:與醫院的HIS直接連接,以及與公共預約源池的網關連接。前者直連模式下,醫院同意將部分號源放至平臺,並提供實時信息更新;後者的公共預約源池則是由地方醫療機構運營,從每個預約平臺收集預約需求,並相應地分配預約號源。

掛號業務是微醫面向醫院的初次重要露臉,而後其發展過程中有另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2015年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成立。也正是這一年,掛號網正式更名爲微醫。

依託烏鎮互聯網醫院,微醫爲C端患者提供在線複診、遠程會診、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同時這也是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自此全國掀起大規模建設互聯網醫院的熱潮,至今微醫已創立並運營了27家互聯網醫院。

除了線上的拓展,2017年微醫還成立了首個互聯網醫院服務中心——杭州微醫全科中心,提供線下首診等業務,與線上服務進行協同。目前,微醫全科中心的數量已經增加到7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微醫收購了澳大利亞輔助生殖科技服務商Genea。Genea可提供各種輔助生殖技術服務,在澳大利亞和泰國經營9家ART診所。

從掛號業務、到互聯網醫院、再到服務中心,加上收購的Genea,構築了微醫在數字問診、綜合醫療、專科醫療方面的服務能力,也支撐起微醫的小部分營收。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2020年,微醫平臺提供的數字醫療問診量達4000萬次,醫療服務分別貢獻營收1.18億元、1.86億元、7.07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爲46.1%、36.8%、38.6%。

至於另外一半以上的營收,則全部由健康維護服務貢獻。這一塊的業務主要與慢病管理相關,具體囊括了綜合健康管理服務、流動醫院服務、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及雲檢服務。

2019年,中國慢病患者數量達到3億名。這些患者需要長期、持續的治療和疾病管理服務,佔據醫療機構大部分的資源。但許多地方醫院不足以或無法管理慢病,以致於各類併發症高發,進而對醫療系統和醫療開支帶來更沉重的負擔。

迫切的需求加之慢病管理的高粘性特徵,這一市場已經漸成爲互聯網醫療企業爭奪的下一個“金礦”。

微醫也沒有錯過。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醫累計慢性病會員超過14.5萬人,每個用戶帶來的年均收入約爲3600元。就營收看,2018-2020年,微醫健康維護收入分別爲1.37億元、3.2億元、11.25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爲53.9%、63.2%、61.4%。

很多人把微醫的慢病管理服務和美國慢病管理服務公司Livongo對標,但實際上兩者存在基因上的差別。

Livongo在2020年市值一度超過100億美元,最終於8月被另一家互聯網醫療巨頭Teladoc作價185億美元收購。當時其慢性病會員有40多萬,每位用戶帶來的年均收入約爲3700元人民幣。

Livongo模式與美國發達的商保體系相匹配,商業保險機構會出於控費考慮去採購慢病管理服務。但目前在中國,商業保險佔比還是一小塊,主導仍是政府醫保。

微醫也在招股書中明確,健康維護服務的客戶主要是會員、企業、醫療機構。如果無法保留和吸引客戶使用會員式服務,或者未能向更多城市擴張健康維護服務,尤其是數字慢病管理服務,那微醫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流量天然缺失,深陷盈利困局

從收入結構來看,不管是醫療服務還是健康維護服務,微醫一切營收均來自於服務領域。這與已然上市的幾大互聯網醫療企業有着顯著的區別。

阿里健康超過90%收入來源於醫藥銷售;京東健康86.5%的收入來自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在線醫療、消費醫療、健康管理加起來貢獻了30億收入的平安好醫生,另外超過50%(37.1億)的收入也源於包括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母嬰育兒、運動健身等在內的健康商城。

這樣的營收結構,可以追溯到幾家公司在基礎能力上的明顯區別。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源自背後阿里、京東所積累下來的“電商平臺優勢”,比如巨大的流量、成熟的商品服務體系等。

這樣的先天優勢,就連同樣脫胎於大平臺的平安好醫生也無法比擬。平安好醫生最大的優勢是背靠中國平安,在其成立之初,中國平安提供了很大的資源和流量支持,但是要繼續發展下去,光靠中國平安是不夠的。

隨着行業競爭日漸激烈,爲了補足流量的短板,平安好醫生只能不斷耗巨資購買。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的銷售及營銷費用達6.8億元,同比增長80.3%,遠超20.9%的總營收增長;2020年10月,平安好醫生配售了8000萬股新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的7%),募集了上百億資金。

即便如此努力,平安好醫生依舊無法和自帶流量優勢的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相比。而這樣的差距,也直接造就了幾家企業盈虧局面的差異。

京東健康2017-2020年的淨利潤分別爲2.1億元、2.5億元、3.4億元和7.5億元,盈利能力持續增長;阿里健康也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爲盈,經調整後淨利潤爲4.36億元。

相比之下,平安好醫生是三家上市公司中唯一還在虧損的企業。數據顯示,平安好醫生2020全年營收68.66億元,同比增長35.5%;淨虧損9.485億元,較2019年同比增加27%。

而身爲“創一代”的微醫,沒有任何巨頭加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狀況顯然要更加糟糕。

與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和平安好醫生相比,微醫於在線售賣藥品和其他服務方面的基礎能力支撐度有限,需要與第三方合作,利潤被分走很大一部分。

2020年,微醫營收從上一年的5.06億元增加到18.32億元,增幅達262.1%。這主要是收購Genea、泰安藥房業績並表以及數字檢查設備投放帶來的增量,倘若去掉這些業務,其收入增幅顯然沒有這麼“美好”。

再回到微醫本身提供的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上,這類業務同質性較高、優勢並不突出,加之目前處於市場教育初期,不管是用戶、企業還是醫療機構,都很難爲此長期買單。

財務數據是最直接的體現。根據招股書,2018-2020年微醫年內虧損分別爲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爲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這麼算下來,微醫過去三年累計虧損79億元,經調整淨虧損累計達20.41億元。

緊抱醫保“大腿”,泰安模式難複製

沒有天然流量優勢的微醫,只好抱緊了另一條“大腿”——醫保。

覆蓋中國總人口95%以上的醫保,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最大的單一支付方,也很早就被互聯網醫療行業視爲大蛋糕,衆多企業對醫保開放政策望眼欲穿。

前述互聯網醫療從業人員向億歐EqualOcean表示,從在線診療和慢病管理業務模式的技術可行性而言,各家差別不大,基本都是在地方與核心醫院,就其資源和平臺對業務進行重新整合和對接,打通醫、患、藥、險通路。但不管哪家,業務成功落地都要找到足夠的支付意願。

最初幾年,互聯網醫療業態沒有國家政策作爲基本標準,醫保難以介入,僅有局部地區、個別醫院進行了醫保支付的有限探索。比如,2019年1月在劉強東老家上線的京東互聯網醫院宿遷分院,就與宿遷醫保體系實現了系統性打通。

直到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空間隔離造成了抗疫戰場外醫療系統的運轉低效,線上平臺在服務基層醫療需求方面發揮了極大作用,醫保也因此開始加快“上線”進度。

不過,由於我國主要的醫療資源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且公立醫院擁有多年的醫療安全、醫保基金安全監管經驗,醫保主要定點都在實體醫院尤其是公立實體醫院,僅僅只有少數幾家大平臺旗下的互聯網醫院接通了醫保支付。

在這一點上,微醫和平安好醫生都有相關突破。

2020年2月26日,武漢醫保局率先爲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了醫保支付,向武漢市10種門診重症(慢性)疾病的參保人員,提供線上診斷、處方外配、在線支付和線下藥品配送上門服務。

之後,濟南微醫互聯網醫院、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也陸續實現醫保支付。根據招股書數據,微醫共有17家互聯網醫院能夠通過當地公共醫療保險系統直接結算醫療費用。

平安好醫生走得比微醫慢些。到2020年底,平安好醫生有5個項目打通並接入醫保支付系統,分別爲湖北省、銀川市、暨南大學附屬順德醫院、東莞市中醫院和福州中醫院。

除了互聯網醫院本身的醫保接入,對於已經獲得山東省泰安市醫保局認可的市級慢病管理服務,微醫也在招股書中用了極重的筆墨描繪。

該模式下,微醫泰山互聯網醫院與當地的公立醫院合作,爲當地會員提供持續的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包括複診、慢病遠程監測、配藥和健康指導等。

具體是如何運轉的呢?一位去過泰安當地考察的業內人士爲億歐EqualOcean解了惑:“微醫把當地十幾家醫院的慢病醫保份額,拿到微醫泰山慢病互聯網醫院由其管理,而後在各醫院門口設立接診點,複診開藥續方均通過接診點,在泰山慢病互聯網醫院完成,統一由醫保支付。”

“也就是說,微醫把慢病醫保拿到手,而後再統一管理這些患者,其盈利點就來自於慢病藥品量的積累,從而向藥廠集中採購二次議價。”他具體說道。

據公開報道,這種泰安模式已被寫入山東省十四五規劃,並在山東全省逐地市推廣落地中。除此之外,微醫目前還正加速承接更多城市的數字慢病管理服務,如天津。

不過,上述去過泰安當地考察的業內人士認爲,泰安模式的主要壁壘在於當地政府關係的打通。儘管在泰安當地做得很好,但要在整個山東複製起來比較困難,可能會受到一些醫院的反對。

而且醫保支付政策有極強的地緣屬性,不同地方之間醫保政策差異極大,必須有專門的方案以適應當地的實際情況。因此,即便是已經在某個城市驗證成功的模式,也很難說可以複製到其他地方。

醫保局必須考慮兩個核心職責:醫保基金的合規使用與風險控制,以及醫保控費問題。“這個風險就很大,而且如果國家醫保局不認可這個模式,(微醫)可能連泰安都會失去。”前述醫療諮詢行業人士指出。

醫療服務與商業保險結合,微醫會更有想象力嗎?

公共醫保之外,微醫也在積極拓展與商業保險的合作,以搭建多元化的支付體系。

實際上,商保一直被認爲是互聯網醫療的下個突破點。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2020年前7個月,人身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4488億元,同比增長16.2%。這一增速不僅大幅超過保險行業規模保費增速,也超過壽險、意外險、投連險等幾大險種,更是遠超萬能險。未來3-5年,健康險市場還將迎來一波需求爆發,繼續保持相對高速的增長。

早在2017年,微醫就與衆安保險聯合發佈了一款互聯網醫療健康險,即面向家庭用戶的微醫家庭守護-互聯網醫院門診保險產品,可對患者的在線診療和藥品費用進行賠付。同時微醫還與友邦保險合作,共同開發了針對乳腺癌、白血病等專科醫療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對於2020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國大面積鋪開的現象級網紅產品“惠民保”,微醫亦有涉獵。通過與當地保險公司的合作,微醫在山東省推出了“齊魯保”,從推出的10月份到當年底,8.7%參保公共醫療保險的當地居民投購了該產品。

另外,健康保險服務也是微醫健康管理服務的主要部分,微醫正在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創新健康保險產品。例如,爲重疾險提供重大疾病服務包,包括第二診療意見、住院和手術安排、專家問診、心理諮詢和康復指導等。

實際上,“醫療健康+保險”生態圈的打造一直是平安好醫生的佈局重點。背靠中國平安這棵大樹,以及平安健康險在支付、服務、風控等幾方面的創新,平安好醫生在商業保險端的優勢不言而喻。

2017年,平安好醫生推出了第一款爲重疾險保單定製的會員醫療服務產品——就醫360,2020年該產品升級爲“健康守護360”。據悉,2020年報告期內,平安好醫生會員產品收入達9.25億元,同比增長124.5%。

今年以來,平安好醫生更是加深了與平安健康險的業務合作。3月初,在公佈業績的同時,平安好醫生宣佈成立保險事業部。“這個部門成立之後,我們會加深和平安健康險的合作,共同研發新產品。”平安好醫生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方蔚豪如是表示。

據悉,該事業部將通過聯合開發定製化的醫療健康+保險服務組合產品等方式,實現醫療健康服務與保險服務的相互賦能,爲用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流程的線上醫療健康+保險服務。

如此看來,圍繞商業保險與醫療服務的結合,不管是業務拓展的深度,還是業務和產品探索的便捷度,微醫似乎都難以與平安好醫生抗衡。

虧損率降低,但前景難言明朗

微醫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呢?

多位受訪對象均向億歐EqualOcean表示出悲觀的態度。在前述醫療諮詢行業人士看來,就數字健康賽道而言,“這個市場要麼有流量,可以賣藥或賣保險,要麼就做線下,否則真沒其他能做起來的”。

另有行業人士指出,從醫療行業的角色拆分來看,囊括普通大衆、患者、醫生等專業人員、公立醫院、私立醫療機構、藥企、醫療器械和生物製劑等。

縱觀這些角色,最能夠帶來利益的應該是後幾個,其次可能是患者、大衆,中間的醫療機構基本是不太可能賺錢的。醫護機構和公立醫院可能是現在少有的競爭壁壘極高但賺錢難的領域,而微醫切入的恰恰就是這個最難的領域。

從招股書的數據來看,這三年來微醫的虧損率在快速下降,看到了盈利的希望。但隨着對手也在變強,微醫“錢景”難言明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