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發佈“五一”消費提示——理性看待“機票盲盒” 購物跟團需謹慎

原標題:OTA爭做“盲盒”生意 吹響“五一流量爭奪戰”號角? 來源:港股研究社

清明假期,同程旅行推出的“機票盲盒”活動,引爆各大社交平臺,一度衝上微博熱搜。

“一張98元的機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文案刷爆了朋友圈,同時也讓同程旅遊賺足了一波流量。

但這場“機票盲盒”風潮並沒有就此結束,隨着五一小長假的臨近,出遊預訂機票的人數不斷增多,各大OTA平臺紛紛蹭起了“盲盒經濟”的流量。

從4月19日開始,同程旅行、攜程旅行、去哪兒、飛豬旅行先後上線了“機票盲盒”等相關活動。由此,也將OTA“機票盲盒”活動推向了高潮。

如今,圍繞五一假期前的“機票盲盒”大戰即將來臨,OTA平臺們都試圖依託五一出行熱潮再次實現破圈引流。“機票盲盒”爲何會受到用戶青睞?OTA平臺又能否藉助這些營銷手段,在旅遊業迎來新一輪復甦之際順勢登高?

萬物皆可盲盒,OTA也做風潮生意

事實上,OTA平臺做起“機票盲盒”前,其他行業玩家已經搶先一步,紛紛踏足這一領域。在盲盒玩家的圈子裏,流傳着一句“萬物皆可盲”的戲言。

水果盲盒、蛋糕盲盒、化妝品盲盒先後出現在大衆視野,甚至針對中小學生的文具盲盒以及近期風靡的“城市盲盒”也都應聲出現。

近期,寵物行業也做起盲盒生意,一種“寵物活體盲盒”正悄然銷售。“烏龜盲盒”、“倉鼠盲盒”的商品鏈接以及貓、狗、鳥等動物出現電商平臺。

據Mob研究數據顯示,預計到2024年盲盒行業市場規模將翻2倍,達到300億元,也足以看出盲盒經濟火熱。

這股風潮同樣席捲了旅遊業,各大OTA平臺也都應聲做起了盲盒生意。前文中我們提到,各大OTA平臺先後上線了“盲盒”的相關活動,而各大OTA平臺的盲盒活動也是各不相同。

作爲最早接觸的“機票盲盒”的同程旅行,也是緊跟五一假期前的盲盒風潮。4月22日如期上線了第二波盲盒活動,並且此次的“機票盲盒”也與以往有所不同,去掉了邀請用戶才能參加活動的限制,大大增加了用戶的參與活躍度。

在“機票盲盒”中,花樣最多的要屬去哪兒、攜程以及飛豬。去哪兒旅遊則是在4月21日上線盲盒活動,不僅與同程旅行一樣上線了“機票盲盒”,更是根據不同出行場景上線了“火車票盲盒”,價格也有所降低。

攜程推出的盲盒活動,更像是專門爲這次五一假期做準備,同步推出了“酒店盲盒”,並且部門酒店使用時間包括五一假期。

飛豬旅行則上線了“雙人機票盲盒”,相應抽取到的機票也是同一航線的雙人機票,單張機票的價格僅要66元,在四家OTA平臺的價格中也是排在最低。

而“機票盲盒”的興起,說明的是同一個問題,OTA平臺在爲旅遊業復甦潮做準備。

“機票盲盒”吹響行業復甦號角,OTA玩家誰能拔得頭籌?

“盲盒經濟”的到來,讓各大OTA平臺做起“機票盲盒”成了順水推舟,也爲自身經濟復甦增添動力。

以同程旅行爲例,作爲參與兩期“盲盒活動”的老玩家,“機票盲盒”讓同程旅行確實賺足了流量。據同程旅行方面數據顯示,第一期盲盒活動總參與人數超過2000萬,在抖音上有關“機票盲盒”的播放量超過2億次,“機票盲盒”剛上線就被用戶搶購售空。

而OTA平臺上線“機票盲盒”的邏輯也不難理解,一方面借“五一”假期前出遊需求的激增,蹭一波流量。據《2021年“五一”假期居民出行預測報告》預測,4月30日至5月5日,全國鐵路、民航及道路的客流量將達到2.5億人次左右。

五一長假的到來,出行旅遊人數增多,這也導致機票價格暴漲。而機票盲盒的價格僅要98元,遠遠低於正常機票價格。並且無論有沒有搶購到都可以無責全額退款,也大大降低購票風險。

另一方面,各家OTA也可以通過活動來吸引年輕用戶。以同程旅行爲例,同程旅行“機票盲盒”用戶羣體,主要是以18-30歲的年輕人爲主,其中,18-24歲的用戶佔比超過了50%。同時OTA平臺抓住年輕用戶的獵奇心理,“機票盲盒”的隨機性很強剛好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

OTA平臺上線“盲盒活動”,其實也是在爲五一假期過後在旅遊業的表現做提速。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國內旅遊業造成巨大打擊。據Fastdata極數機構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28.79億人次,同比下降52.1%,國內旅遊收入2.23萬億元,下降61.1%。

從各家OTA平臺在2020年財報數據表現,也能印證這一點。作爲中國OTA市場份額佔據領先地位的攜程,2020年營收同比下降49%;虧損32.47億元。同程旅行雖然2020年實現了盈利,但營收和淨利均有下滑。

如今,五一黃金週即將到來,也是攜程等OTA平臺實現業績反轉的好機會。

隨着疫苗接種的逐漸鋪開,爲旅遊業的強勁復甦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於攜程而言,後疫情時期的OTA市場只剩頭部競爭,短期內不會出現新興玩家參與的局面。而圍繞五一假期的“機票盲盒”,或許只是攜程在旅遊業復甦的一個契機。

能夠預測到的是,隨着OTA行業的競爭逐漸向頭部靠攏,“馬太效應”逐漸明顯,作爲中國OTA市場最大的在線旅遊平臺,是有望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內獲得反轉機會的。

從同程的角度來看,亦是如此。同程近年來的主要目標在下沉市場,基於下沉市場受疫情影響更小的背景下,同程藝龍算得上還是OTA平臺中的一枝獨秀。能夠預測的是,本就盈利的同程,利用“盲盒經濟”等營銷手段,二季度或許也能在業績表現上獲得不錯的市場表現。

只是利用盲盒概念,也僅僅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加上旅遊業本就具有周期性,OTA平臺如何應對熱潮過後的平靜市場也尤爲關注。

“盲盒經濟”昔日高光不再,OTA平臺還有幾分餘熱?

隨着泡泡瑪特不斷面臨風波,市場對於盲盒經濟追捧和熱衷似乎也逐漸消退,盲盒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被打上一個問號。

據泡泡瑪特最新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其營收增速正在逐步放緩,2019年營收增速225.5%,而2020年僅有49.3%。

尤其是股價表現,在過去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裏,泡泡瑪特見證了大起大落。在2月17日,股價達到107.6港元/股的高點,而截止4月23日,泡泡瑪特股價僅爲68.4港元/股,股價暴跌,市值蒸發近40%。

OTA平臺之間的“機票盲盒”的熱度,事實上也在逐漸衰減。在抖音熱點話題中,第一波有關“機票盲盒”視頻量在1.5億;而第二次有關“機票盲盒”的視頻播放量維持在2億左右,但實際上,第二波“機票盲盒”風潮帶來的熱度只有五千萬左右的播放量。

這次活動也更像是OTA平臺的營銷手段,通過這種方式OTA平臺將“紅眼航班”或是“冷門航班”進行清倉,這對於旅遊圈來說,確實有一定新穎度。但長期來看,這種營銷手段,並不能持續帶動OTA平臺的熱度增長。

“線路冷門”、“退款繁瑣”也成爲OTA平臺的熱門字眼,不少網友和消費者在曬單時反饋,確認航班後不能修改、退票以及改簽。最主要的一點是,真正爲出行者“量身定做”的機票少之又少,購買用戶開出滿意機票的概率並不高,大大降低了用戶的購買體驗。

此外,相關監管部門也在逐漸加強對“機票盲盒”的監管。中消協發佈消費者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說走就走”的旅行不可取,一定要通盤考慮出行時間、用餐住宿、目的地情況、返程安排以及售後退換限制條件等因素後再做決定,這事實上也限制了OTA平臺的一些消費場景。

總的來看,“機票盲盒”成爲了OTA平臺賺取五一假期流量的利器,但“盲盒經濟”的熱度確實不如從前。隨着市場監管的加強,OTA平臺利用盲盒經濟蹭熱度的現象也將隨着消費者更加趨於理性化而遭受挑戰,但可以預測的是,一場假期黃金週的流量大戰早已打響。

注:文/港股研究社,文章來源:港股研究社,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