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長城腳下,有一座被青山環抱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站。 4月25日,“發現最美鐵路·追尋百年初心”活動發現團一行走進青龍橋站,來到這片鑄造鐵路人精神豐碑的地方,一起聆聽中國鐵路自強不息的奮進故事,聆聽新時代鐵路人的最美心聲。

變革,百年之間看發展。20世紀初,面對重重困難挑戰,“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帶領第一批國內鐵路建設人員迎難而上,如期高質量完成了京張鐵路的建設,開啓了我國鐵路百年發展變革新章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鐵路建設,鐵路進入迅猛發展階段。從先後6次大提速,到“八縱八橫”規劃網的完善,再到智能京張的開通,中國鐵路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時代。回首過往,從走走停停、時速35公里的“慢火車”到350公里的“復興號”,速度的改變帶來了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從人工窗口排隊購票到計算機網絡售票,從硬紙板票到電子客票,服務方式的改變促進了日益完善的乘車體驗。百餘年間中國鐵路變革了速度,變革了質量,實實在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也改變了祖國的發展風貌。

堅守,百年之間重傳承。在中國鐵路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前,在其勢如破竹的發展背後,有一種堅忍不拔的鐵路精神,一種“人民鐵路爲人民”的鐵路信仰代代薪火相傳,成爲未曾動搖的強大力量。百餘年來,不管嚴寒酷暑,鐵路人始終堅持在運輸一線,有“建造師”線路修建人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解決各種線路開通難題;有“最強大腦”調度指揮,運用智慧與細緻做出行車計劃;有“飛檐走壁”的電務人員,日復一日排查電路安全;有“線路管家”工務人員不顧身上的泥土和汗水,用細緻與毅力全力確保線路通暢、安全;還有“擺渡人”運輸人員,用真誠和服務溫暖每一位乘客的出行路。

續力,在變與不變中繼往開來。100餘年來,青龍橋車站作爲伴隨京張鐵路一起鐫刻時間的百年老站,更像是一個閱卷老師,在見證一路走來的“變”與“不變”的同時也對未來發展提出新的期待。小小青龍站,旁邊有我國第一條自主修建的“人”字型鐵路,地下則呼嘯而過着世界首條智能高鐵——京張高鐵,兩條最具代表性的線路於此處實現地上與地下的立體交匯,一條連接了歷史,另一條指向了未來,而這兩條線路的交錯之間則是百餘年來百年京張的飛速發展,展示着百餘年來我國鐵路事業的變與不變。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相信新一代鐵路人會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在助力鐵路建設發展中繼續乘風破浪,逆風而上,爲實現爲中國鐵路的發展貢獻力量、續夢遠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