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搞“數字遊戲”也是種污染

■ 來論

鄉鎮尚未報送,縣裏就在直報平臺上報了所謂統計結果;號稱化肥使用量減少,但報送的數字卻連續幾年一模一樣;化肥使用量實際增加而統計稱減少……據報道,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湖南省洞庭湖區岳陽、常德、益陽三市調查發現,當地在“化肥減量”工作中隱瞞真實情況,“早產”數據、“美容”數據等奇葩頻出。

化肥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是洞庭湖重要污染排放來源。生態環境部等早於2018年即發文明確提出,到2020年洞庭湖周邊地區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10%以上。然而,相關地方的減量努力,似乎更多用在了對數據的“美容”上。如漢壽等地沒有監測到施用有機肥,但當地卻上報稱,通過有機肥替代實現了977.4噸的化肥減量。

這般“無中生有”的做法背後有多不“走心”,對於環保和統計嚴肅性的背離就有多嚴重。因此,對於這種“數字遊戲”,不能僅止於戳破數字泡沫,更要層層追責,嚴查其中的失職失責行爲。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督察組戳破相關數字假象的一個突破口,就是通過實地走訪、電話回訪當地的種植大戶發現的。這無疑給當前的環保統計數據覈查工作提供了示範。即對於治污效果的評估,不能從文件到文件、從數據到數據,而要更多打撈民衆的實際感受。當這樣“求真”“求實”的核查、督察路徑變得標準化,也自然能夠最大程度降低基層玩弄“數字遊戲”的僥倖心理。

數字造假現象其實並不止於環保領域,要改變這一現實積弊,就要通過優化和完善數據統計與上報程序,讓數據遠離“人爲”干預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這種“數字遊戲”所帶來的危害性比環境污染更甚。因爲這屬於作風“污染”、機制“污染”,具有源頭性影響,若得不到根治,很可能影響到多個領域的治理能效。

就以環保爲例,督察越下沉,越要警惕那些數字“美容術”。在嚴肅問責的同時,也要通過及時優化相關機制設計,徹底壓縮地方在數字上“動手腳”的空間。

□重舟(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