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上海双年展 用文艺style为假期收尾

五一小长假接近尾声,不少市民选择游览沪上文化艺术场所,为假期画上圆满的句号。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迎来了不少观众,展览以“水体”为主题,邀请市民一同感受和想象上海这座水乡城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挑高的展馆大厅里,一艘高悬的木船占据显眼位置,构成对于展览主题的一个鲜活注解。这是曹明浩、陈建军合作的《水系博物馆》。木船原为都江堰下游一条闲置的摆渡船,艺术家邀请两岸居住者使用当地的废弃木料持续参与船的重新设计、建造,并在船上写满与水有关的记忆。木船由此成为了一座浓缩的水系博物馆,呈现水系演变,亦折射出当地居民与水系相处的诸多故事与智慧。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着眼于人类、超人类和后人类的液态性,着眼于他们之间互渗互生的流动方式。

艺术作品、生成物、意见、想象、回应等,通过雕塑、装置、手稿、绘画、表演、宣言等形式出现在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之中。

这些作品和艺术化的姿态相互补充、丰富、反驳、修订,拓展了“水体”概念的维度。

参与但不赘言,介入但不唯诺,这是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们在本次展览中呈现的驱动力。

气候危机和人类在疫情面前的脆弱,使我们所处的星球限于重建状态之中,上海双年展却奏响了渐强音。

本次展览有64位(组)艺术家、团体参展,共有76件(组)作品,其中33件是本届双年展新委约创作。

展览分布在两个场所,主展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另一个展场为孙科别墅。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为燃煤电厂,曾将经长江运输而来的煤矿资源转化为电能,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动力。

为了扩容本届主题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本届双年展向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借展了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水域文物文献。一对母子正在欣赏清代设计的利用水力自行疏浚河流泥沙的机具“驱泥引河龙”。

由于本届双年展处于疫情期间,海外艺术家难以亲自将作品带到展览。对于海外委约作品在展览现场的实现,很多时候是以隔着屏幕的“云调试”“云布展”方式进行的。

上海因水而兴,地名中常见的浦、浜、塘、泾等不少字眼都与水有关,因而本届双年展还特别策划了以“水”为线索遍布全城的一系列活动。

创立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不仅是每两年一次的展览或是国际艺术事件,更已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生产的重要源泉。

收藏

举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