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上海雙年展 用文藝style爲假期收尾

五一小長假接近尾聲,不少市民選擇遊覽滬上文化藝術場所,爲假期畫上圓滿的句號。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迎來了不少觀衆,展覽以“水體”爲主題,邀請市民一同感受和想象上海這座水鄉城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挑高的展館大廳裏,一艘高懸的木船佔據顯眼位置,構成對於展覽主題的一個鮮活註解。這是曹明浩、陳建軍合作的《水系博物館》。木船原爲都江堰下游一條閒置的擺渡船,藝術家邀請兩岸居住者使用當地的廢棄木料持續參與船的重新設計、建造,並在船上寫滿與水有關的記憶。木船由此成爲了一座濃縮的水系博物館,呈現水系演變,亦折射出當地居民與水系相處的諸多故事與智慧。

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水體”,着眼於人類、超人類和後人類的液態性,着眼於他們之間互滲互生的流動方式。

藝術作品、生成物、意見、想象、回應等,通過雕塑、裝置、手稿、繪畫、表演、宣言等形式出現在第十三屆上海雙年展之中。

這些作品和藝術化的姿態相互補充、豐富、反駁、修訂,拓展了“水體”概念的維度。

參與但不贅言,介入但不唯諾,這是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們在本次展覽中呈現的驅動力。

氣候危機和人類在疫情面前的脆弱,使我們所處的星球限於重建狀態之中,上海雙年展卻奏響了漸強音。

本次展覽有64位(組)藝術家、團體參展,共有76件(組)作品,其中33件是本屆雙年展新委約創作。

展覽分佈在兩個場所,主展場爲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另一個展場爲孫科別墅。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前身爲燃煤電廠,曾將經長江運輸而來的煤礦資源轉化爲電能,爲城市工業發展提供動力。

爲了擴容本屆主題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淵源,本屆雙年展向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借展了與上海這座城市有關的水域文物文獻。一對母子正在欣賞清代設計的利用水力自行疏浚河流泥沙的機具“驅泥引河龍”。

由於本屆雙年展處於疫情期間,海外藝術家難以親自將作品帶到展覽。對於海外委約作品在展覽現場的實現,很多時候是以隔着屏幕的“雲調試”“雲布展”方式進行的。

上海因水而興,地名中常見的浦、浜、塘、涇等不少字眼都與水有關,因而本屆雙年展還特別策劃了以“水”爲線索遍佈全城的一系列活動。

創立於1996年的上海雙年展,不僅是每兩年一次的展覽或是國際藝術事件,更已成爲上海城市更新和文化生產的重要源泉。

收藏

舉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