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9個世界讀書日。

朋友發信息來問我:有沒有什麼書單推薦?我回答說沒有。這兩年看的書都比較雜,很少能有耐心讀完一整本。 

如果真要說持續關注的,那就是幾本關於心理學和營銷科學的書了。其實,我對要推薦書單這種事,挺反感。 

爲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我以前也喜歡向別人索要書單,最後發現根本不會去看那些書,根本沒時間看。 

第二,每個人認知水平都不同。別人推薦書單裏,那些難懂的課題往往直接勸退。如果推薦的書單不夠深奧,又覺得沒有閱讀的必要。 

因此,推薦書單這件事,和買書、送書邏輯一樣。

你得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知道目前想要學什麼,然後,去彌補這方面的知識空白;這樣,學習效率反而會更高。如果一個人根本就沒興趣,即使送他一本書,它最終也只會被放在房間的某個角落裏。

01

關於閱讀的方法,網上有很多種。例如:

有人會建議你 ,一個領域裏選出十幾本、二十幾本暢銷書,鋪開來快速看一圈,決定哪些適合用作入門讀物,哪些值得慢慢品味。 

或者,建議先讀目錄、自序,瞭解作者想表達什麼,接着多做標記,利用電子筆記和書評。最重要的是,瞭解作者背後的意圖。 

這些方法有效嗎?確實有效。主要適合時間充足,願意花時間深入研究的人。你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沒有這麼做過?

只有少數人這樣做,畢竟,大多數人注意力都被工作佔據了。即使有空閒時間,也想刷會兒短視頻放鬆下。所以,看似正確,卻有一定悖論所在。 

作爲一名創作者,我自譽認爲有權、也有能力來談談閱讀,主要有兩個: 

我輸出的內容很多

我看的內容也很多

你會好奇了,輸出內容多和閱讀多有什麼關係? 輸出不是指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強嗎?當然不只這些。要徹底理解某件事,必須保證大量閱讀。

我自稱「閱讀很多」,並非「閱書無數」,而是,每天每時每刻都在閱讀各種內容,要快速分清哪些可以爲我所用,哪些是干擾的。這逼我快速閱讀,快速壓榨出事實、觀點。 

所以,輸出和閱讀之間的確存在一定微妙的關係。那麼,我的閱讀方法是什麼呢? 

首先,我採用搜讀法。

比如:當在工作中遇到一個問題,我會先記錄下來。有空時,打開搜索軟件,輸入相關關鍵詞。這樣,所有答案就會顯示出來。通過查看這些答案,可以判斷哪些內容值得一看。 

我也用這種方法來搜索書中的內容。怎麼搜索呢? 

很多電子書平臺,如得到、微信讀書、京東閱讀等,都具有透視能力,如果想了解「多巴胺」,就會在電子書的APP裏搜索這個詞。 

一個關鍵詞能穿透許多書籍,讓所有與詞的內容一目瞭然。 看過書名、及目錄後,就能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讀,以及應該讀哪些部分。當下沒有時間,就先把它加入書架。 

這個方法很考驗搜索源的能力,搜之前,先想想我要的東西,在哪個貨架上,不僅限於百度、頭條這樣的平臺。 

問題導向的作用,就在這裏:它像一個過濾器,讓大腦聚焦關注某個內容的權重變高,非關注點變低,那麼,很多內容就成了背景,前者凸顯出來,進入我們的思維中。 

其次,只有一個法則。

黃金圈思維(Golden Circle Thinking)。西蒙·西內克(Simon Sinek)在他的著作《Start with Why》中提出的概念。喬布斯在世時每年演講都會用到。 

我之所以推薦這種思維方式,因爲它可以把一個人的想法閉環化。 簡單來說,它涉及三個方面:做了什麼(What)、怎麼做的(How)以及爲什麼(Why)要做。 

以營銷爲例: 

當要分析一個出圈案例,不僅關注案例本身,我會習慣瞭解活動策略、採用哪些創新方法、技術,以及動機是什麼,通過這種方式,有利於洞察更深度。 

大部分社交媒體上的表達,經不起推敲,有的純觀點,有的純情緒發泄,用搜讀法、黃金圈思維結合,剛好帶着具體問題看透作者動機。

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高信息效率,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個是我壓箱底的閱讀法,也可以用在日常工作的思維方式中,你可以試試看。

02‍

我怎麼得出的方法?源於背後遇到的兩個問題。

先講過故事: 

你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誰提出的嗎?不出意外,你會想到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並且會幻想出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場景。 

部分人知道故事是編造的,但關鍵細節常常被忽視。 

事實上,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前,他研究很多開普勒關於行星運動的理論,這些理論基於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觀測數據。 

開普勒提出三條行星運動定律,加上牛頓自己的數學分析,纔有了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的萬有引力定律。 

他自己也曾說過,在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後,開始思考爲什麼蘋果會落向地面,而不是向上,或者掉到旁邊去。 

所以,故事是結論的簡化,顯得浪漫但所掩藏的複雜性是不容忽視。 看似正確的內容,背後存在大量「知識的錯覺」,一不小心會被表面內容干擾。

來看看我的第二個問題。 

讀書能賺錢嗎? 很多人閱讀賺錢的書籍後,很沮喪,沒有通過讀書賺到錢,並且開始質疑閱讀的價值,這種現象在某種草平臺很多。 

爲什麼會這樣?我以前在筆記本里寫過一句話: 

以前不讀書無法理解人生,後來意識到不了解人生,一件事沒弄明白,是讀的不夠多;寫作亦是如此,真正瞭解某件事,可以清楚表達它,如果不理解,怎麼說都像縫合怪。 

讀書訓練營解決讀書的需求,沒解決「讀書賺錢」的需求,這是他賺你錢的關鍵。

明白這些,也就理解了,生活中大多數事遵循因果關係。你努力學習肯定能得高分,喫飽飯就覺得不餓。賺錢不直接與讀多少書無關,是一個人如何滿足市場需求有關。 

但是,世界也不是單線程的。

一件事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有的我們能控制,有的控制不了,甚至有的完全是隨機發生的;特別是,往往只能看到能控制的那部分因素,就容易讓我們陷入“簡單歸因”的錯誤。 

如果讀錯書,也會讓你產生錯誤的歸因。 

比如:他成功是因爲運氣、他失敗是不夠努力,我不行是沒有天賦,我做不成,主要大環境不好。 

這種說法過於簡化複雜的真相,要麼有其他目的。你發現不了,會變成被宰的羔羊,一次又一次地受損,還誤認爲別人做法是好的,自己卻拿不到想要的結果。

因此,大量閱讀卻找不到想要的答案時,先停下來思考: 

讀的書是不是選對了,獲取知識後,有沒有歸屬到技能上,轉化成應用?他爲什麼這麼說,依據是什麼? 

所以,不是說讀書沒用,是讀的不夠多,纔看不到根本面貌;知識存在錯覺,表面上看似正確的答案,實際上,可能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03

那麼,問題來了,書怎麼讀對?暢銷書能讀嗎?

答案:當然能。 

先說一個經歷。在我出版《複利思維》這本書的三年前,我對思維方式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查理·芒格是誰。 

但是,我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了一篇關於“刻意練習”的文章。作者提到,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再加上時間的積累,一個人就有可能成爲某個領域的大師。後來,我才明白,刻意練習是一個概念。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不可自拔地學習各種思維模型。截至目前,筆記軟件裏已經收錄了涵蓋生物學、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的500多種思維方式。 

學習同時還爲我的思考、寫作、工作帶來個各種各樣的視角。 所以,我想說的是:閱讀的關鍵在於吸收知識點(knowledge point)。

那麼,何爲知識點? 

更正式一點說法是:它們是學習材料中的基本構建塊,能幫助學習者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復雜的理解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明確知識點,老師就能更有效地傳達信息。 

我覺得,太複雜了。 

想象一個場景:你坐在飛機上,起初,能看到機場跑道上忙碌的工作人員、車輛以及周邊建築,但隨着飛機起飛,細節開始消失,取而代之的一座座城市,更廣闊的地域,連綿起伏的地形。 

這種局部到整體視角的變化,正是知識點。 

每一個知識點像地上小點,當你逐漸升高,點與點進行串聯,形成完整知識體系,就能看到它們相互作用構建出來的意義和圖景。

書怎麼讀對?內容怎麼讀對? 就在:知識點。

能從一本書,一篇文章中取出幾個知識點,就能把視野拔高多少。知識點具備前因後果,爲什麼、是什麼、怎麼做;好的作者,會考慮到這些情況,把每個概念給你解釋清楚,但沒辦法指望所有作者都這樣。 

而信息(Information),給人呈現的東西是零散化。 

何爲零散化?簡單講:你從飛機窗戶看到地面,每個細節都具備意義和作用,但它們卻是孤立的,沒有形成連貫的故事或者體系, 就像散落在地面的碎片,缺乏統一的視角來串聯它們。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看到的內容都處在信息階段,我們以爲懂得、知道了,實際上只是認識而已。

即使一本書、一個創作者真的提供了深刻的見解、方法論,能通過它,去刻意練習,並衍生出自己東西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所以,信息提供事情的局部視圖,知識構建最小化框架;當我們閱讀書籍、文章時,正確的方法在於抓住知識點。

04‍

明白這些,你也就理解了: 爲什麼要閱讀?閱讀要解決什麼問題?

放在初中上學時,我一定抬頭挺胸大聲朗讀華麗辭藻。比如:閱讀讓我填滿腦中的空白,它像一扇窗,讓我看到更大的世界。閱讀是一艘船,帶我們穿越知識的海洋,探索未知的岸邊。 

現在,我會這樣回答:老師,閱讀有四層: 

我不知道到有所啓發

有所啓發到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我要弄懂

弄懂了我要爲我所用

這裏最關鍵是第2、3、4層。 提到有所啓發,突然想到一句話:“哎呀,這個東西很簡單,只要123步就能搞定”。但你有沒有想過,真的那麼簡單嗎? 

被簡化的東西,並非不好,它能幫你打開一扇窗,但如果要用到工作中,就壞事兒了。 想想看,如果領導問你:“小王,你知道那個項目結案怎麼做嗎?” 

你說:“太簡單了,搭個框架,把數據結論塞進去就行。”但當你真正投入項目時,會發現,“哇,這比我想的難多了。” 

內部還算小問題。如果放在客戶眼裏,他們會覺得,你總空談理論,缺乏實際操作,不太靠譜,不信的話,你把我當成說空話的人,感覺一下。 

所以,有所啓發要弄懂的過程,不僅限於表面理解,而是,追求對原理的徹底掌握。 這一階段,得深入挖掘,問更深的問題,尋找更根本的答案;就像科學家不僅滿足發現現象,還要探索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樣。 

而到最後一層,纔是最高境界。 

在我看來,知識應該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能是通識、也可以成爲方案,如果無法以知促行,就失去了固有價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話,正着反着說都有理,職場多年,一個重要感悟: 

立場不同,看問題角度也會不同,慢慢學會「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對我有利的就接受;對我無用的,也沒必要去反駁,你能提升很快。

這是我閱讀的方法。有三點:搜讀、黃金圈思維、學知識點,如某些問題有工作的需要,再深一層研究,最後指導行動。

總結而言

讀,是人的原子習慣。 

可以作爲一種消遣娛樂,可以不用追求目標,但想實現成長,總要付出點什麼。沒有人能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豐富的知識。 

你是爲什麼要閱讀?如何閱讀的?有自己的方法嗎? 世界讀書日,祝你找到方法論,讀到符合自己的書。

————

我開通一個新專欄叫 「智遠的商業寫作專欄」。

如果,你在寫作方面有一些困惑想要改進,可以點進去訂閱,爲了減少付費成本,你可以單篇購買。

對了,每篇文章對應解決一個問題,訂閱後,直接在微信訂閱裏永久查看,歡迎找我聊聊你在寫作中遇到的困擾,我也樂意,把經驗分享出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