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苹果?三星?还是Verizon?

文/李俊慧

校对/陈莉

6亿美元。

折算成人民币大概40亿元,相当于高通2015年因构成垄断在国内领到巨额罚款(60亿元)的67%左右。

而当时高通反垄断罚款的计算依据是按照高通2013年度中国市场销售额的8%计算的。

简单说,6年之后,华为依靠专利许可从单一公司或企业处收取的专利许可费,已经达到了2013年高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5%左右。

而这仅是华为2021年第一季度收到的一笔专利许可费用。

2021年4月28日,华为发布的一季度经营业绩显示,华为销售收入为1522亿元,同比下降16.5%,利润率为11.1%。其中,有一笔6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用颇为吸引眼球。

如果这只是来自某一家厂商,考虑到全球销量排名靠前的智能手机厂商或品牌有将近10家,那么,华为依靠专利许可未来可实现的收入规模应能达到60亿美元左右。

在遭遇美国禁令,致使华为部分关键零部件被切断供应长达八个月之后,华为凭借过去十多年在技术创新中的持续投入,在另外一个战场开始步入“丰收季”。

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表现。

那么,这笔高达40亿元的专利许可收入,到底是哪家公司或企业支付的?这笔专利许可收入的许可费率达到了多少?华为的专利许可收入是否即将迎来倍增期?

1

付费的是谁:三星或苹果,还是Verizon?

2021年3月16日,华为对外发布了《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以下简称《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华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万余族(超10万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华为持有的专利主要集中在通信技术领域,包含大量的3G、4G和5G专利技术,其中,5G技术专利占比较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联想、中兴、小米、魅族、OPPO和vivo等在内的主要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或企业,都有可能成为需要向华为缴纳专利许可费用的主体。

不过,考虑到华为在2021年一季度报中采用的是“6亿美元”的提法,而非“40亿元人民币”。

因此,这笔专利许可费用的支付主体应该并非国内厂商,而是国外厂商。

如果把眼光聚焦到国外厂商来说,包括三星、诺基亚、苹果甚至LG等,理论上都有可能成为这笔专利许可费用的支付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LG在不久前已经对外宣布完全退出手机市场,应该可以排除在外。

由此可见,如果付费主体是一家手机厂商,只可能是三星或苹果等其中的一家。

当然,从与华为就专利许可发生纠纷的角度来看,三星和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威瑞信)都有可能成为该笔专利许可费的支付主体。

仅就三星而言,华为与三星之间曾在2016年至2019年发生长达数年、遍布全球多个国家近百件专利互诉案件,期间,华为曾在多次专利诉讼较量中占据优势地位。

2019年5月,华为与三星和解,并达成框架性的《专利许可协议》,就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必要专利交叉许可问题签署合作协议。

因此,理论上三星应该会为华为专利买单付费,但考虑到双方都在通信技术领域专利积累深厚,专利交叉许可的结果更多应该是“费用互抵”。

而就近期发生的专利诉讼而言,2020年2月6日,华为在深圳对外宣布,已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和西区法院提起了对美国通信运营商Verizon(威瑞森)的专利侵权诉讼,寻求让Verizon就侵犯华为在美的12项专利给出赔偿。

其背景是,早在2019年,华为就曾要求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支付总金额超10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用,因为后者使用了超过230项华为专利。

但双方经过多轮协商谈判未能达成一致,也才有了2020年2月的诉讼之战。

2021年2月2日,德克萨斯州Marshall提交的法庭文件显示,华为和Verizon同意就其电信专利许可费争议的一部分进行“私下调解”。

据此来看,华为和Verizon有可能达成了一揽子专利许可协议。

受禁令影响,华为的产品可能无法进入美国市场,但是,Verizon只要使用了华为的技术,就应该为此付费买单。

与三星等手机厂商不同的是,Verizon作为电信运营商,很难与华为达成交叉许可,因此,Verizon有很大可能是此笔专利费支付主体。

只不过,截至目前,尚未传出华为和Verizon全面撤诉的信息,因此,Verizon在与华为未达成全面和解前就付费的概率可能不大。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的付费主体就是苹果公司。

早在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当时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显示,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

简单说,由于苹果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积累一直相对较弱,苹果公司虽然与华为没有发生过直接的专利诉讼冲突,但是,双方此前有合作基础,不排除早在2015年苹果公司就已经开始给华为缴纳专利许可费用了。

考虑到一般专利许可协议的签署周期一般都是5年左右,因此,苹果公司与华为达成新一轮专利许可合作的时间点大概应该2020年末或2021年初。

因此,与三星或Verizon等相比,苹果公司应该更有可能支付6亿美元专利的公司。

2

许可费率预估:已按2.5美元/台收取?高不高?

2020年,有关媒体的报道显示,华为历史上与全球主要ICT企业,包括诺基亚、爱立信、高通、北电、 西门子、阿尔卡特、BT、NTT Docomo、AT&T、苹果、三星等,通过友好谈判达成多轮、100份以上专利许可协议(包括单向许可和交叉许可)。

其中,华为与被许可对象签署的收费专利许可协议超过10份,这些协议的付费方涵盖美国、欧洲、亚洲公司,自2015 年以来华为获得的知识产权收入累计超过 14 亿美元。

据此测算,华为每年的专利许可收入大概3亿美元左右。

2021年3月16日,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公布了华为对5G多模手机的收费标准:华为对遵循5G标准的单台手机专利许可费上限为2.5美元,并提供适用于手机售价的百分比费率。

按照该标准测算,6亿美元专利许可费对应的手机销量下限应该为2.4亿台。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2月,三星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2.67亿台,同期苹果手机的出货量为2.06亿台。

如果以2020年手机销量作为参考基数,按照专利许可费用上限为6亿美元测算,那么,三星和苹果都有相当大的概率。

不过考虑到,与华为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并支付许可费的节点来看,据以测算的设备数量,可能还需要考虑到2021年一季度的销量以及类似智能手表等采用了通信技术的智能设备。

如果苹果是付费主体的假设成立,考虑除手机外还有其它如智能手表、平板等无线产品,按一年总量2.4-2.5亿台测算,6亿如果是一年的许可费,折合每台付费约2.4到2.5美元,这和华为公布的5G手机收费每台不超2.5美元高度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苹果公司基本就应该是这笔6亿美元专利许可费的支付主体了。

2017年11月,高通就对外公布了其5G专利许可费率标准,按照高通专利类型组合,区分标准必要专利组合许可费率和完整专利组合许可费率(即标准必要专利和非标准必要专利打包一起许可)。

按照高通对外公布的5G专利费率标准,其中:

1)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为:对品牌单模5G手机,实际许可费率为销售价的2.275%;对品牌多模(3G/4G/5G)手机,实际许可费率为销售价的3.25%。

2)完整专利组合许可(即3G/4G/5G标准必要专利+非标准必要专利)费率为:对品牌单模手机为销售价的4%,对品牌多模手机为销售价的5%。

参考高通的专利许可费率标准,售价为3000元的手机,单模5G的专利许可费为68.25元,多模5G的专利许可费为97.5元,完整组合的单模专利许可费为120元,多模专利许可费为150元。

而按照华为5G最高上限为2.5美元/台的许可费来测算的话,售价3000元的手机,许可费率约为0.55%。如果按售价2000元,许可费率约0.8%

由此可见,华为5G专利的许可费率标准总体并不算高,一方面,这对手机售价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这也更容易获得手机厂商认可和支持。

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手机销量总和约为12.96亿台。

如果未来华为有机会从每台手机中收取2.5美元的专利许可费,那么,其每年通过专利许可获得的回报可达到32.4亿美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华为自己生产、制造和销售手机的收入,尤其是利润每台收益低于2.5美元的话,那么,不排除华为也会步爱立信、诺基亚的后尘,未来逐步放弃自有手机业务。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希望长期关注华为的用户或粉丝们也不要觉得奇怪。

毕竟,这属于“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北京晚报:华为起诉Verizon,后者为美国第一大通信运营商,双方曾多次会晤(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777170910377814&wfr=spider&for=pc)

2.华为发布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链接:https://www.huawei.com/cn/news/2021/3/huawei-releases-whitepaper-innovation-intellectual-property-2020)

注:如果你刚刚打开本公众号,可点击以下链接关注“专利许可制度问题研究系列”,留言参与探讨。

观察四:在英国被诉,回国内反击,华为全球痛击NPE,国产手机厂商学点啥

观察五:解密康文森:打苹果、诉LG、战华为和逼中兴,它凭啥?

观察六:苹果又扳回一局!虽有诺基亚背后撑腰,但它还是接连吃败仗

观察七:《专利法修正案(草案)》:35年第4次修正,4大要点值得关注 | 立法评析

观察八:先输诺基亚,再输夏普,汽车巨头戴姆勒为谁敲响通信专利警钟?

李俊慧,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关注互联网、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作者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曾参编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材《电子商务法》,并就著作权、商标、专利、域名等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监管相关问题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电视及《****》、《21世纪经济报道》、《华夏时报》、《彭博新闻周刊》等报纸、杂志的采访。

在《法治周末》、百度百家、腾讯、新浪、搜狐、网易、钛媒体、donews、****等媒体开设有个人专栏。

同时,还是“2015年度腾讯科技***年度作者”、“搜狐科技精英***排行榜上榜作者”、“2015年、2016年度钛媒体十大作者”、“2017年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2017年新浪科技创事记年度作者”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