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大漲 “挖礦”導致顯卡“身價”居高不下

原標題:硬盤挖礦爆火的背後:真有價值 還是浪費資源?

近兩年來,隨着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各類數字貨幣的價格的持續上漲,推動了“礦工”們對於ASIC礦機及各類顯卡的巨大需求,現在市場上不僅專用的ASIC礦機一機難求,各類可以被用於“挖礦”的中高端顯卡也是價格大漲,且很多都賣斷了貨。

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英偉達的顯卡RTX 3060 Ti和RTX 3080漲價尤爲明顯,RTX 3060 Ti從2499元上漲到10099元、RTX 3080從5499元上漲到16499元,分別是原價的404%和300%。而AMD的RX 6800的價格也從5299元上漲到10500元,接近翻倍。甚至二手顯卡、以及幾年前的老式顯卡也是價格大漲。

與此同時,隨着IPFS分佈式存儲技術的興起,以及Chia(奇亞)幣的火爆,硬盤“挖礦”開始受到備受追捧,自4月上旬開始,大容量機械硬盤(HDD)被瘋狂搶購,價格暴漲,同時大容量固態硬盤(SSD)也開始了大幅漲價。

4月中旬,在京東和淘寶這兩個電商平臺中,希捷和西部數據8TB及以上的企業級機械硬盤開始全部缺貨。現貨渠道價格暴漲,8TB及以上的大容量硬盤價格很多都漲了一倍多,比如14TB硬盤從2000多直接漲到5000多,18TB的售價翻倍到上萬元。

△圖片來源:西部數據京東旗艦店(4月20日左右截圖)

在6TB及以上大容量的機械硬盤全面缺貨之後,不少人還將目前轉向了大容量的桌面移動硬盤。

4月中旬之時,芯智訊就曾通過某比價軟件就發現,京東上的西部數據8TB移動硬盤的價格,已經由3月初的1099元猛漲到了1796元,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漲了近700塊。

△ 京東商品價格變化曲線(圖片來源:某比價軟件,4月18日左右截圖)

另外,硬盤挖礦還需要大容量固態盤作爲緩存,這也使得大容量的固態盤價格大漲,4月中旬之時,京東上三星2TB的980Pro固態盤的價格已漲到了5999元,相比4月初的最低的3199元,上漲了2800元!這個漲勢真是讓人驚掉下巴!

△ 京東商品價格變化曲線(圖片來源:某比價軟件,4月19日左右截圖)

據此前時代財報爆料稱,中關村科貿電子城內有位原本賣電腦的商家,因爲提前得到硬盤漲價的消息,把電腦賣掉屯了一批硬盤,等到漲價時一天賺了300萬元。

不過,自4月下旬開始,隨着上游存儲廠商的加大供貨以及一些代理商渠道開始放貨,大容量硬盤價格開始大幅下跌,這也讓不少高位囤貨商家被套牢。比如一些渠道16TB的硬盤(非企業級)之前售價超過6000元,一度跌至3000多元。

目前西部數據在京東的旗艦店8TB及以上大容量的機械硬盤,已開始恢復供應,但仍有部分型號缺貨中(比如西部數據針對網絡存儲的部分8TB以上的硬盤仍在缺貨中)。而希捷在京東的旗艦店8TB以上容量的機械硬盤則仍處於大面積缺貨中。

△圖片來源:希捷京東旗艦店(5月6日截圖)

需要指出的是,在Chia代幣XCH尚未上市交易之前,自4月21日之後衆多交易所陸續上線了XCH期貨交易,比如某交易所XCH期貨開盤價格爲35USDT,近期最高報價超過9000USDT一枚,最高漲幅超250倍。

5月4日凌晨2點,XCH正式在全球第二大交易所(歐易OKEx)、及多家二線交易所發行上線。XCH最低報495USDT ,最高報2500USDT,一夜暴漲500% 。截5月6日止發文前,XCH價格穩定在500USDT左右。導致此次暴漲後又暴跌的原因應該是早期礦工拋售回本。

根據華爾街專業機構分析:按目前chia的共識和算力增長速度,9月之前都屬於頭礦期。到8月中旬,預計全網算力可達到6000P,按700元/T硬件與運維技術等成本價計算,砸進去的硬件總成本達42億人民幣,屆時總共挖出約140萬個XCH,每個XCH的成本約爲3000元。

按照目前約500USDT(約合人民幣3240元)的價格來算,目前Chia硬盤挖礦僅有微利可圖。而這或許也是目前硬盤價格趨於平穩的一個原因。不過後續如果XCH價格開始回升大漲,或將繼續刺激礦工對於硬盤資源的需求,推動硬盤價格上漲。

那麼,硬盤“挖礦”的背後有着什麼樣的邏輯?將會對存儲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硬盤“挖礦”是真有價值,還是浪費資源?

衆所周知,比特幣/ETH等衆多的虛擬幣均基於POW算法(工作量證明),來實現其共識機制,需要利用算力來進行“挖礦”,然後根據“挖礦”貢獻的有效工作量,來決定虛擬幣的分配。

但是被消耗掉的算力,除了產生了比特幣等虛擬幣之外,並沒有產生相對應的社會價值。並且比特幣等虛擬幣“挖礦”對於算力的巨大需求,不僅造成了顯卡價格的持續上漲和缺貨,影響到了PC市場的正常發展,更是對於全球能源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年2月公佈的一項數據顯示,目前比特幣“挖礦”每年耗電量已經達到了121.36TWh(太瓦時,1太瓦時=10億度電),如果將比特幣“挖礦”所耗電量按照國家來排名的話,已經可以排進全球前30。而且隨着比特幣的價格的持續上漲,比特幣“挖礦”的耗電量還將會持續增加。

另外,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地球系列科學系的專家團隊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中國境內的比特幣區塊鏈的能源消耗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峯值,約爲296.59太瓦時,也就是說,到2024年僅在中國境內,比特幣挖礦一年所消耗的電量將達到近3000億度,由此將產生1.3050億噸的碳排放。

可以說,目前絕大多數的虛擬幣除了空耗各種硬件資源和能源之外,並未創造實際的社會價值。一些所謂的區塊鏈項目的落地所帶來的價值,實際上與其對應的虛擬幣的價值是完全脫節的,很多虛擬幣更多是被用來“炒”了。

那麼硬盤“挖礦”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由於以比特幣爲代表的虛擬貨幣對於全球算力資源及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計算硬件價格的持續攀升,近年來一些虛擬貨幣項目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更爲廉價且對於能源消耗更低的硬件資源——硬盤。

比如例如BHD、Burst以及近期爆火的China等虛擬幣項目,他們主打的共識算法叫做容量證明POC(Proof Of Capacity)或者也叫空間證明POS(Proof of Space),只要證明你提供了硬盤容量,那你就有可能獲得出塊獎勵。

硬盤挖礦的原理是,普通用戶通過安裝軟件,即利用CPU或顯卡,通過相應的算法將硬盤寫滿哈希數據,以實現將硬盤上未使用的空間繪製(plots)出來,這個過程叫做“P盤”,這一過程需要利用到讀寫速度更快的SSD固態盤作爲臨時存儲盤,在完成一個plot文件後,P盤軟件會把它轉移到用來挖礦的硬盤當中去。注意,P盤過程沒有任何挖礦收益

當P盤結束後,挖礦程序纔會對硬盤上的哈希數據進行掃盤,然後提交到主網上進行驗證,然後挖礦程序在繪製好的P盤文件中尋找最優答案(farmer過程),並獲得獎勵。

有人形象的將POC硬盤“挖礦”的原理比喻爲“發彩票”。

“每個礦工不停地計算哈希,然後將這些哈希數據寫入硬盤,相當於向硬盤寫入彩票的號碼,硬盤越大則可以寫入的號碼就越多,中獎的概率就越大。每隔一段時間就公佈一次獲獎規則,誰擁有符合這個規則的號碼,誰將獲得出塊權和激勵。在這個機制下,誰的硬盤容量越大,誰中獎的幾率就越高。”

近期爆火的Chia也採用的是同樣的原理,只不過是在採用“空間證明”的同時加入了“時間證明”(Proof of Space and Time)作爲共識方法,空間證明必須與時間證明聯繫在一起。PoT確保了區塊時間之間的一致性,提高了區塊鏈的整體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POC硬盤挖礦在P盤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讀寫操作。以Chia的P盤爲例,100GB的P盤文件對應2TB的SSD讀寫量,對於SSD的損耗非常的大。當然,在P盤結束後的掃盤就非常簡單了,對於硬件要求很低。

△硬盤挖礦(圖片來源:網絡)

顯然,相對於算力成本更高、能耗更高的POW“挖礦”來說,POC硬盤“挖礦”由於可以利用閒置的機械硬盤,成本更低,同時硬盤在讀寫過程也比POW挖礦能耗也更低(一臺比特幣礦機功耗可達上千瓦,硬盤挖礦只有幾瓦到幾十瓦)。因此,硬盤挖礦的項目大都宣稱自己比POW挖礦更節省資源,更環保。Chia更是把它們的硬盤P盤過程描述成“播種”,把礦工改叫“農民”。

△Chia幣挖礦界面(圖片來源:ZOL)

然而,POC硬盤“挖礦”其實並不比POW算力“挖礦”高明多少,其本質上依然是利用現有的硬件資源在空耗,只不過比特幣消耗的是實時算力資源,而這類硬盤挖礦消耗的是硬盤資源,裏面寫入的數據其實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數據。

雖然硬盤“挖礦”美其名曰可以利用閒置的硬盤資源,但是在大量的礦工湧入之下,整個存儲市場已經開始掀起了波瀾。大量的礦工開始在現貨市場掃貨,正如前面所提及的,4月中旬市場上大容量的機械硬盤出現大面積缺貨、價格暴漲,大容量的SSD固態盤也開始大幅漲價。這也使得要購買大容量硬盤自用的普通消費者遭了殃。

那麼,未來硬盤“挖礦”市場能否成功複製算力“挖礦”市場的走勢呢?

對此,各大存儲廠商對於硬盤挖礦都比較“敏感”,都不太願對此進行相應的回應和評價。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硬盤挖礦能夠持續興起,那麼存儲廠商無疑將成爲最大的受益者。

另外,由於機械硬盤及SSD固態盤在硬盤挖礦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讀寫,這將極大影響機械硬盤及SSD固態盤的工作壽命以及數據存儲的穩定性,未來這些二手的機械硬盤及SSD固態盤如果進入市場,將會危及用戶的數據安全。目前衆多的存儲廠商已經對外表示,挖礦盤將不能享受品牌的售後服務。

總結來說,算力挖礦會加速對於GPU顯卡等資源的消耗,這將不利於PC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而硬盤挖礦則將加速存儲資源的消耗,且不利於各行各業有效數據的存儲。這些資源都沒有被真正應用於生產力,且將會加重依賴於這些資源來釋放生產力的企業及個人用戶的綜合成本,加重普通消費者獲取這些資源的成本,特別是的在當前全球芯片大缺貨的背景之下。

試想一下,如果未來各種基於算力資源或存儲資源虛擬幣持續火熱,那麼熱錢將會更多的湧入,屆時可能還會有“內存挖礦”、“顯示器挖礦”、“聲卡挖礦”、“電池挖礦”等各種奇葩的挖礦,有限的硬件資源將會越來越多的被消耗在各種無意義的虛擬幣的生產當中,而這無疑將形成一個“本末倒置的怪圈”。

衆所周知,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總量實際上應該是由該國的生產力水平來決定的。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這將使得貨幣出現貶值。而如果各類原本應該被用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資源,被越來越多的消耗在虛擬幣的生產當中,恐將危及全社會實體經濟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