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年我國科技合同額突破2.8萬億元 技術與市場的距離有多遠?

“80%的高科技企業失敗的原因並不在技術,而在技術外的軟平臺,軟平臺就是信息的交流以及科技人員思想的碰撞。”近日,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在上海舉行的高標準技術市場建設生態大會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科技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市場已超過1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邁過2萬億大關,已是2012年的3.5倍。顯而易見,技術交易已經發展成爲一個巨大的市場。同時,技術交易行業也面臨着問題。

這一領域不同於其他行業的交易,很難成爲標準化的多頻次簡單交易,且具有長期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從挖掘價值到技術不斷的成熟,再到能夠產生生產力,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與此同時,高校科研技術成果,向市場落地轉化也面臨一些障礙。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謝文瀾看來,科技創新本身就是要增強活力,提升動力,要更好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生改善。推動技術市場高質量發展,相關舉措包括夯實交易場所的功能、增強金融資本支撐、完善國際技術轉移網絡、完善技術合同登記政策等等。

2020年,我國技術合同額突破了2.8萬億,同比增長26.1%,已擁有龐大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交易市場。而在高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如何突破重圍?需要政府、企業、高校、技術交易所等多方共同探索答案。

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如何把科技成果轉換成核心技術、產品,推向市場?

1月3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

該方案提出,支持中國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機構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知識產權轉讓、許可等運營服務,加快推進技術交易服務發展。

2020年10月28日,上海技術交易所正式開市。截至2021年4月,上海技術交易所累計掛牌科技成果數1425項,累計成交金額8.47億元,意向進場科技成果數1740項,意向進場交易金額15.07億元。

同時,上海技術交易所還與22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共建成果轉化創新中心,聯動67家科研院所開展成果轉化服務合作,涉及8.70億交易金額。同時,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比如,技術轉移生態體系還不健全,服務機構和平臺的專業化能力不足,無法對企業、資本等各類要素髮揮高效的資源配置作用等。

謝文瀾認爲,技術要素市場建設任重道遠,體系建設還存在諸多的不足。比如在技術供給方面,高校院所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成果多但質量不高,與市場還是有距離。從需求側看,企業作爲創新主體,研發投入不夠,部分高端裝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依靠進口。“四新企業貢獻上海四分之一的GDP,但科技投入只有萬分之零點五。”

其中,企業體制的不靈活也會阻礙科技創新的落地。“某企業科技進步拿了一等獎,按照規定,要獎勵給科技成員或者主要的創造發明者,結果企業實行的是年薪制,科技工作者一分錢都不能再給獎勵。”謝文瀾舉例指出,一部分體制和用人機制,限制了創新。

在經歷了製造大國向“智造”大國的躍升之後,創新仍然是未來最重要的突破口。許田指出,如果一項技術要推向市場,一定需要市場引導,要看市場是不是認可。聯合攻關是要利益結合起來,只靠理想是不成的。

“產業界最大的困難,在於發現和認定可以轉化的科技成果,這其中首要的難題就是信息不暢通。把科技論文變成有核心技術的科技產品,裏面最關鍵的是兩撥人,一是科學家,二是投資和產業界的人。但這兩撥人實際上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只有把他們合力起來,才能真正把科學成果變成有核心技術的產品。”他進一步指出。

多方需形成合力

事實上,上海技術交易所早在1993年就已成立,但是沒有辦法去突破傳統的一些國資處置的方式,以及流通的環節。所以,選擇了引入外資的方式,也導致難以在技術上實現自我創新。

上海技術交易所總經理謝吉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交易所始終還是在中國整個經濟發展和規模做大的過程當中,起到輔助的功能,做一些技術的撮合服務功能,還沒有辦法形成一個真正市場。

據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披露,2020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26%。“十三五”期間,我國專利轉讓、許可、質押等運營次數達到138.6萬次,是“十二五”期間的2.5倍,年均增速達到23.7%。

“我們從孵化器到交易所的過程當中,已經形成了整個服務鏈,先有孵化器,再有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再有交易所,之後,我們要再反向形成更加專業化的園區,助推產業化。”謝吉華介紹道,上海技術交易所在未來將充分發揮立足上海的區位優勢,服務於長三角,形成共同的技術市場,與長三角共享上海諸如創新、資本、市場、國際化等優勢。

對此,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逖也認爲,技術和資本的協同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的前提。“創業投資在企業發展前期,一直到登陸資本市場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從美國的經驗來看,美國VC/PE行業發展非常快,它這些年投的最大的板塊還是計算機和生物醫藥,這兩個板塊也是他們投資最多的板塊。”

他透露,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的改革,將科創板建設成爲一個成熟的市場。未來,科創板會繼續做大做強並扶持一批高科技企業,與技術要素市場形成協同聯動,引導資本對核心科技企業進行支持。

目前,在267家已經上市的科創企業裏面,250家獲得PE投資,投資的總金額是2000多億,平均每家公司上市前獲得8億左右的創業投資,投資總輪次1000多次。

目前,中國經濟正面臨着從大到強的轉折點。而這個轉折需要靠技術創新實現,將高校科研成果真正地實現落地轉化,實現技術交易,通過打通成果轉化的路徑,實現技術從發明到產業化的過程,進而才能夠真正將科技變成第一生產力。

(作者:陶力,易佳穎 編輯:張偉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