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17.4億出售虧損化學纖維資產,澳洋健康聚焦大健康業務,或仍繼續虧損

原創 吳鳴洲

持續多年虧損後,澳洋健康將剝離化學纖維業務。

5月6日晚間,澳洋健康發佈公告稱,公司擬出售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製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獲取現金,標的資產的交易對價爲17.4億元。

本次交易對方爲賽得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纖維素纖維生產商,本次交易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受此消息影響,5月7日,澳洋健康的股價漲停,收盤價爲5.75元。

剝離虧損資產

據悉,澳洋健康當前的主營業務包括化學纖維、醫療健康兩大核心業務。化學纖維業務主要爲粘膠短纖的生產銷售,最終銷售產品爲粘膠短纖及高白、阻燃等差變化品種,屬於紡織原料。醫療健康業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和醫藥物流業務。

但在最初上市之際,還名爲“澳洋科技”的公司主營業務爲粘膠短纖的生產銷售。2015年,澳洋科技完成了澳洋健投100%股權的收購,公司形成了化學纖維及醫療健康兩大主業,並於2018年9月更名爲“澳洋健康”。

然而近年來,粘膠短纖的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公司粘膠纖維業務出現嚴重困難,整體發生嚴重虧損。直至2020年四季度開始,粘膠短纖需求回暖,價格出現回升,進入2021年後持續上升,使得公司2021年一季度虧損得以停止。

根據未經審計的模擬財務數據,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3個月,公司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製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本次交易標的資產)的淨利潤分別爲-45348.78萬元、-42070.86萬元以及1361.63萬元。

歷年財務數據顯示,2015年-2020年,公司來自化纖行業的收入分別爲22.94億元、32.19億元、36.42億元、29.51億元、11.85億元、12.14億元,佔據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爲60.23%、66.02%、67.87%、62.64%、39.74%、39.38%。

可以看出,從2019年起,公司來自化纖行業的收入持續下滑,收入佔比也顯著下降,並且持續處於虧損狀態。

由於化纖業務虧損嚴重,公司的整體業績也難免收到影響。2019年-2020年,公司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7939.89萬元、-59963.51萬元。2021年1-3月,公司未經審計的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爲36.92萬元。

公司也坦言,如果粘膠纖維的市場需求又出現不利變化,公司粘膠纖維業務可能又會出現虧損。

對於本次交易的目的,澳洋健康表示,公司將剝離過去三年持續嚴重虧損的粘膠短纖業務,不再受到粘膠短纖行業價格波動因素的影響,避免了進一步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同時,公司將實現公司的業務戰略調整,剝離化學纖維業務,全力投入醫療健康業務,實現業務轉型和產業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3月末,標的資產未經審計的淨資產爲5.94億元,而標的資產的交易對價爲17.4億元。

雖然標的資產的審計、評估工作還未完成,如以未經審計的數據來計算,本次交易的溢價率爲192.93%。在標的資產常年虧損的情況下,這一定價是否合理?

業績承諾完成後變臉

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剝離化學纖維業務,以現有的大健康業務爲主營業務,在大健康產業領域內從事醫療服務業務和醫藥流通業務。

那麼,公司近年來的醫療服務業務和醫藥流通業務表現如何?

據悉,2015年,公司收購了澳洋健投100%股權,後者當時承諾2015年、2016年、2017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5000萬元、6000萬元、7200萬元。從澳洋健康2015年至2017年的年報來看,上述業績承諾全部完成。

但完成業績承諾後,澳洋健投的業績表現也很快發生了變化。

2018年-2019年,澳洋健投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爲70603.10萬元、84697.26萬元,淨利潤分別爲7911.80萬元、3016.64萬元。

2019年,澳洋健投的收入明明同比增長19.96%,但是淨利潤卻下滑61.87%,原因何在?

此外,澳洋健康的重要全資子公司江蘇澳洋醫藥物流有限公司近兩年也一直虧損。2018年-2019年,該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爲-353.85萬元、-2517.73萬元。

根據未經審計的模擬財務數據,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3個月,公司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製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本次交易標的資產)的淨利潤分別爲-45348.78萬元、-42070.86萬元以及1361.63萬元。

而同期,澳洋健康的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爲-47939.89萬元、-59963.51萬元、36.92萬元。

IPO日報簡單計算發現,剝離虧損的化纖業務後,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3個月,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爲-2591.11萬元、-17892.65萬元、-1324.71萬元。

這或許意味着,不考慮非經常性損益,進軍大健康行業多年,公司的相關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

那麼,公司未來又將如何扭轉這一局面?

對此,IPO日報多次致電公司董祕辦,但截至發稿一直無人接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