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詞如其名,是個關鍵的命題。
業內對此一直不乏討論,一線的營銷人卻總有點諱莫如深:
『如何判斷品牌投入的效果』
『KPI是否要和銷售掛鉤』
『CPM和曝光量是通用的評判標準麼?』
『品效合一的指標如何達成』
『市場和銷售的ROI怎麼區分』
……
不過,話說回來,衡量市場營銷的指標確實並不容易設定,原因在於:
多元市場活動難以歸類
PR、廣告投放、創意病毒、明星代言、社交媒體運營、大促推廣……這些如何歸類,是用同一指標衡量還是各有各的尺度?
心智影響難以界定
相對而言,價格調整更容易激發當期行爲,而心智層面的的影響則難以直接觀察和量化;
決策過程難以歸因
從認知到決策的過程本身非常複雜,且個體差異大,無法設立統一的影響力歸因係數。
還有調節迴路和滯後效應的影響。
然而,無論從營銷本身的價值自證,還是從指導、評判和反思的意義上,都非常需要一個明確、清晰、真實的指標。
什麼纔是合理的KPI,我們認爲,需要具備至少三點:
1、方向指引性
2、實操性和可衡量性
3、和業務結果(企業經營指標)強掛鉤
滿足以上三點,KPI纔有實際的意義。
這個意義既在於對工作是否成功的客觀評判和反思,也代表了mkt工作的價值量化。
不一定適用在所有企業的任何模塊,但是儘量覆蓋主流的營銷活動;
不一定能得到所有行業人士的認同,但希望能更進一步的推動指標建立,不讓模糊性掩蓋市場工作的真正價值。
本文分爲五個部分,有點長,因爲包含了推導邏輯和實際應用。
建議全文食用,當然直接跳第三部分看結論也行~
一、大原則
二、一些常見的誤導指標
三、品牌和營銷應該具備什麼樣的KPI
四、根據目標定戰略
五、圍繞目標組團隊
好,開始吧:
一、大原則
其實,市場部通常不是沒有KPI,而是KPI太多:
一方面,我們總是認爲,一次市場活動能達成很多維度的目標,背後心理其實有點【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意思:
銷量不OK?但曝光不錯呀
口碑爭議大?但是熱度達到了呀
……
說得直白一點:這麼設定不夠坦誠,有點自欺欺人。
另一方面,站在不同業務職責和視角上,對KPI的理解和期望也不一樣。
因此,要獲得真實客觀的指標,需要擊破錶面的林林總總,深挖到最核心的層面,即第一個原則:
單一維度指標
即確定唯一的指標,而其他方面的效果即使達成,也只算溢出和補充,唯一指標沒有達成,就是沒有達成效果。
從邏輯思維角度看,即揮動【奧卡姆剃刀】大殺四方——把多餘毫不留情剔除,只留下最簡單的本質因素。
把奧卡姆剃刀用到極致,就意味只能用一個原因來解釋系統。
如果有人逼着你說出一堆因素下面的那個底層因素是什麼?
簡化4條?不行
簡化2條,也不行。
直到找到那個1,這件事才叫解決了。
同理,標準的唯一性,有助於我們看到最本質:
沒有模棱兩可,也沒有糊塗賬
一就是一
第二個原則在於同時設定北極星指標和顯性指標
這可不是兩個維度的指標,而是單一維度的鏡向指標
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是指戰略相關的絕對核心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一樣閃耀在空中,指引團隊向同一個方向邁進。
在市場營銷領域,北極星指標與用戶心智掛鉤,因爲營銷的本質是心智影響:
連接產品(服務)和目標人羣,讓產品(服務)滿足目標人羣的慾望和需求。
但只有北極星指標是不夠的,因爲心智指標往往藏在冰山深處,無法有效測量,也難以得認同:
你說客戶喜歡我們產品,喜歡如何衡量?能打開腦袋瞅一瞅?
因此我們還需要設定【顯性指標】,這類指標和企業經營指標(通常是生意指標)強掛鉤。也就是通過用戶行爲導致的結果,作爲反射心智變化的一面鏡子,以鏡爲鑑,作爲北極星指標顯性的可視化標尺。
以上是我們認爲最重要的兩個原則。
第三,指標要具備指導意義
往前走一步,一個好的指標的意義在於爲整體市場工作提供戰略視角和方向指導,而不僅是作爲一個衡量尺度。
最後,指標追求真實、客觀、可測,但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精確。
有時候過於追求精確,反而會讓視角變得狹隘。
總結一下:


二、一些常見的誤導指標
爲第三部分的結論更容易理解,先說幾個常見的誤導指標。
1、 CPM爲代表的CP*家族
很多傳播活動,通常會主要設置CPM指標,考覈曝光的投入產出比:
CPM(千人成本)指的是廣告投放過程中,聽到或者看到某廣告的每一人平 均分擔到多少廣告成本。
這個指標:
是用於衡量媒介到達而非營銷活動
是用於衡量媒介到達而非營銷活動
是用於衡量媒介到達而非營銷活動
重要的話說三遍
因爲很多傳播活動都簡單粗暴地採用CPM指標,或是把CPM當做核心關鍵指標——這個做法其實相當危險,大多數浪費的廣告費可能正在這裏:
觸達了就算大功告成,根本不看實際產生的影響和效果,從而造成營銷的膚淺和失敗。
同理,其他家庭成員,比如CPA、CPC和CPS,也屬於媒介購買和核驗標尺,無論單獨看,還是組合成CP,它們都無法成爲市場營銷的關鍵指標。
2、 ROI
CP家族說話不算數,那ROI衡量是否合理呢?
事實上,這個指標可用於衡量有效果閉環的推廣形式。
但侷限性非常高:
A、容易按投入成本分開獨立計算,但難以考覈營銷活動之間的化學反應和最終效果。
B、投入成本容易衡量,但產出難以明確考覈,即無法判斷最終達成GMV(或其他生意結果)的明確來源
比如,用ROI衡量主播帶貨直播,成本是給主播保底金+收入分成,頂多加上價格讓利。但提前透支直播前後的銷量如何計算?
C、容易造成短視和狹隘視角:
一般來說,越接近收口渠道,ROI表現會越高:
比如百度品牌專區,一羣非常有興趣的人,搜索產品關鍵詞之後,點擊廣告到最後轉化,效率當然非常之高;
或者店鋪內的電商直播,離下單隻差臨門一腳,roi也很高
然而,只投放收口渠道,無法創造出營銷勢能。就像捕魚或者摘果子,只逮眼前的魚或者只摘最低的果子,量又有多少?
3、互動、推薦或者被引用
這個指標通常用於創意、事件或PR。
曾幾何時,我也認爲相對於考覈曝光量,這個指標更加真實有力:
只有創意足夠好或者稿件質量足夠高,才能吸引主動的互動、推薦。
可事實上,採用這個指標,有個致命bug——容易造成目標的偏倚,因爲:
廣告不是電影
營銷不是話題
PR不是新聞
在市場營銷的範疇裏,前者必須與營銷的目標強掛鉤——如果只考核內容本身的受歡迎程度,以爲打造出有熱度的爆款,但實際上,並不就意味着成功,必須看對實際業務的正向貢獻度。(《小豬佩奇》預告片的刷屏和正片的慘淡票房)

三、品牌和營銷應該具備什麼樣的KPI
對於市場營銷活動,從戰略意圖上看,無外乎二:
建立品牌資產創造營銷勢能 沒錯,從目標和出發點看,品牌和營銷是兩件事,不可混淆一談。
1、建立品牌資產的KPI
什麼是品牌?
看過很多表述,其中最精煉的來自讓-諾艾爾:
品牌是能夠影響購買者的一個名稱。
而影響的來源,是在顧客和分銷商心中,隨時間的推移建立起來的心智聯想。
如何建立影響?核心在於在用戶心智中,增強品牌獨特性感知:包括突出性(知名度)、差異性和尊重度、企業信譽。
如果不建立品牌,消費者不可能知道品牌的內在品質和無形價值。
——《戰略品牌管理》
對企業而言,建立品牌資產的最終目標在於,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和品牌溢價:

擴大心智份額、提升溢價能力——這是以建立品牌資產爲目標的市場活動的北極星指標。然而,我們沒辦法在用戶和分銷商的腦袋裏放一個測量儀(maybe未來可以),所以,要找一個鏡子,從行爲達成的業務指標角度來反觀:
心智份額的鏡子是主力產品市場份額變化——更多人首選品牌 這裏的市場份額,不單純指銷量份額,針對互聯網產品或服務,有限市場容量的佔有率,如用戶時長、打開頻次等,甚至某種功能的使用情況。
溢價能力的鏡子是企業(相對)高利潤產品或服務的銷量變化——更多人認可品牌的高價值。考慮波動性影響,考覈的時間維度建議按照季度或半年度來。有人可能會說,品牌公關需要直接和市場份額、高價值掛鉤,這麼苛刻麼?
舉個例子說吧,最近五四青年節,大廠都在做青年人的各種策劃,初衷在於獲得目標人羣的認同和好感。如何看待這些策劃的效果呢?
理想的結果是青年們看了之後,更喜歡這個品牌,更熱愛品牌的價值主張,因此更願意使用品牌的產品,或者是爲產品和服務支付更多錢、時間等;如果只是被其中的一句話、一個情節打動,看了幾遍記下來,之後想不起來是哪家的策劃,肯定不算達到了目標。因此,我們通過【份額】或【溢價】來考量效果,可能對營銷人來說並不容易,但背後的思考是,品牌工作是否真正貢獻了價值,是否貢獻了真正的價值。
當然,一支片子無法達成這樣的指標,需要多次疊加影響,所以在這個維度考量,要看季度甚至半年度的變化。
說到這裏,可能你還有一個疑惑:
不是說單一指標麼,爲啥這裏變成了兩個指標?(市場份額和品牌溢價)
其實,這兩個指標,是需要做一個取捨的:現階段最核心的目標是擴大份額還是獲得溢價(經常彼此對立),這個取捨和企業定位、發展週期相關,也和產品的定價模式相關。

最後總結一下,建立品牌資產的KPI:

2、創造營銷勢能的KPI
營銷的本質是引導行動。
創造營銷勢能的意義在於,快速拉起目標用戶對核心產品的興趣意願,激發直接的行動,再通過連鎖反應和雪球效應形成更大勢能。
比較典型的如新品上市營銷、脈衝節點營銷等。
在當前人口紅利漸弱,存量市場競爭加劇的時期,如果營銷還是單兵、散點作戰,不整合起來創造營銷勢能,太容易被淹沒,本質上是浪費資源。
那我們應該用何種指標衡量呢?
還是回到元點。
創造營銷勢能,需要在特定時間內,對目標人羣進行重複觸達和有效影響,形成強興趣、強意願、從而觸發行動。
對產品(或服務)的強嘗試意願是創造營銷勢能的北極星指標;
反應在業務的投射指標上,高意願引發的行爲通常包括:
主動搜索(線上爲主)——主流電商、主流社區平臺主動進店問詢(線下實體爲主)雖然當前主動搜索的份額被個性化推送稀釋,但作爲主流電商和社區平臺的主流行爲,目前仍然是判斷意願興趣的關鍵指標;
這個指標的珍貴之處,在於:
1、數據實時可測,目前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搜索指數可在後臺實時查看;如果自家小程序、官網爲主陣地,更好操作了。
2、指標背後是心智路徑,而非行動閉環路徑。如果只看後者,很可能做出不倫不類的廣告(明明應該激發興趣,非要放一個大大二維碼,認爲這樣可以『閉環』)
3、時間顆粒度能做到很細,甚至可以切時間段,單看其中某一營銷行動或者投放效果:
比如,綜藝投放帶來的搜索指標高峯,一般在次日上午達到峯值
比如,話題或事件,一般在當天甚至半天內達到峯值
不過,這個指標往往會略低估實際效果:
真正引發行動的是強意願、強刺激,但一部分相對弱興趣被忽略不計(但並不是沒有價值)從刺激到行動,會受自我控制和延遲滿足的折損,效果可能滯後這個低估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因爲在商業環境裏普遍存在而非個案,也就是說,在一個參照系裏做衡量。根據第四原則,做到了真實、客觀、可測。
總結一下,創造營銷勢能的KPI:

四、根據目標定戰略
1、從分類看,當我們把所有市場活動分爲兩類:
建立品牌資產
創造營銷勢能
直觀的感受是:長、猛
資產,意味着建立週期長,要做時間的朋友
勢能,感覺很猛,通過相互作用產生巨大能力
這恰恰是當前市場營銷,極重要的思路和策略:
做品牌意味着長線、一致性和唯一的主線策略,而不是每個小團隊各做各的事;
做營銷意味着造勢,在一個有限時空內,讓大行動激發大的系列連鎖反應,使投入資源的效果最大化

2、從指標看,品牌和營銷,分別對應的北極星指標和業務顯性指標,爲我們的行動提供了方向和策略,參考戰略槓桿模型,可以用下圖來概括:

仔細看這個模型,右上角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選擇切入點:品牌或用戶
品牌還是用戶或是兩者都要?我建議還是採取【取一】法則,更能聚焦資源。前者例如Chanel等奢侈品牌、網紅品牌如喜茶、鍾薛高之類,強調品牌與衆不同的價值。後者比如蘋果——thinkdifferent;Nike——致敬每一個運動者、Neiwai讚美不被世俗審美定義的女性,更關注用戶。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杜蕾斯自從換了agency之後,風格突變,從嬉笑怒罵的壞男孩,變成一位充滿愛與永恆的紳士。

爲啥要換?
背後的原因在於指標換了,從【心智份額】到【品牌溢價】——開始大推它的001系列(對標岡本,最貴的一款),因此對應的營銷行動也從【建立品類第一聯想】到【尋求價值和身份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單一維度原則下,指標的戰略指導意義才能夠凸現出來:做和不做,如何分配資源、如何規劃板塊。有時候,方向沒有好壞優劣之分,我們要做的,是錨定現階段最正確的事。

同理,創造營銷勢能的指標也能指引行動的方向。
如何激發意願?
產品端,強化賣點,只有賣點還不行,需要加上行動的召喚(提供線索)媒介端,有效匹配產品+重複觸達用戶端,有效引發行動包括刺激需求、有意製造衝突或缺口、引發嚮往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三個維度中,也要根據自身優勢做取捨,聚焦核心資源:
產品有大突破、大優勢,側重賣點包裝媒介有窪地、有大流量池,緊貼媒介用戶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挖掘,重點刺激用戶

五、圍繞目標組團隊
現代市場營銷團隊的組織架構,應該打破傳統的職能分工,而是圍繞着當期目標來更高效靈活地組織。
我自己的團隊,就是根據目標來做架構:
品牌團隊:長線建立品牌資產(品牌建設、用戶溝通、公關關係)
營銷團隊:針對不同產品線,創造營銷勢能
這樣的好處在於:每個團隊的核心目標都指向最終目標,而不是每個人只管一段:策略管策略、創意只對創意、媒介負責投放……
可能會有人疑問:那更細分的板塊和個人目標如何設定,如果都設立大目標,是否會有大鍋飯或者濫竽充數的行爲?
其實,每個團隊成員的目標,應該是大目標+大目標的微縮版。彼此各佔一定比例。
什麼叫微縮版?
並不是大目標拆分的小目標(拆分過程中很有可能扭曲變形),而是把大目標平移到細分板塊的微縮版。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考覈新媒體官方陣地運營,不重點看粉絲,也不太看閱讀量。而是看一個指標叫做:
品牌高相關內容的用戶參與度
背後的原因在於是平移了大目標,大目標在於獲得心智份額,平移到社交平臺,就是獲取社交平臺的用戶心智份額,如何衡量呢?有一個可測標尺:
對品牌高相關內容(刨除抽獎、段子、熱點),用戶的感興趣程度(互動量)
這個指標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意義:不做無意義漲粉,不隨便寫段子、不做日常抽獎,而是專注品牌內容吸引力的打造。


最後,再說一點背後的思考:
市場部KPI設定背後的導向是:
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從判斷的標準來看
先看值不值得做,再看做不做的好
而我們常見的KPI,反而更多關注過程指標(CPM、ROI等)
值不值得做,我們可以從北極星指標得出判斷:
有沒有建構從品類到品類的優先聯想
有沒有賦予超過使用價值的品牌認同
有沒有刺激對商品和服務的內在興趣
而做不做得好,存在一個客觀且可測的真實標準:
從市場份額看是否獲得提升(在品類裏獲得心智份額)
從高利潤銷量看是否獲得溢價(認同品牌價值願意爲此買單)
從主動搜索和訪問看是否產生動機(有效刺激觸發行爲)
作者:嵐嵐、聶軍 芋艿和貓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