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聯數據折射消費新亮點(財經眼·走進數據中心 感受經濟脈動①)

數據來源:人民銀行、中國銀聯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都產生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累積沉澱下來,形成了一座座數據“寶藏”。目前,許多部門和行業都在建設大數據中心。如何獲得、整理、開發、利用數據?從這些數據中,能看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哪些新亮點、新趨勢?怎樣深入挖掘這些數據的價值,將其作爲生產要素進一步參與生產,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本版帶您走進一些部門和行業的大數據中心,一探究竟。 

——編 者

早晨通過地鐵閘機時,打開手機APP,輕輕一刷順利進站;傍晚在商場購物付款時,只需刷卡、刷碼或刷臉……便捷的支付體驗,離不開機構後臺對交易數據的處理。這些數據是如何彙集的?從中能看出什麼樣的消費趨勢?未來應如何進一步挖掘利用數據?帶着這些問題,記者日前走進了位於上海的中國銀聯。

做“信息收發員”,提高消費支付效率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銀行卡在用髮卡數量爲89.54億張;2020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交易3454.26億筆,其中消費業務1776.05億筆。爲了“解碼”銀聯網絡交易數據,我們來到了中國銀聯。

一邁入中國銀聯信息總中心的總控大廳,記者就被前方大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所吸引。“信息總中心是銀聯的‘大腦’,每天爲金融機構、合作方提供從運營服務、業務支持到入網測試、應用支持等各類服務,保障用戶交易的實時暢通。這塊大屏幕上呈現出的數據能反映出當前銀聯網絡交易的相關情況。”中國銀聯信息總中心數據分析師陳旭欣說。

數字在跳動!就在陳旭欣說話的工夫,大屏幕上的交易總金額、交易總筆數和每秒交易筆數三項數據就刷新了好多次。“每時每刻都在變。前兩項數據是截至咱們交流的這個時點,當日銀聯網絡交易的總金額和總筆數。最後一項數據是當前實時發生的銀行卡交易筆數。你看,現在1秒內大約有5000筆銀行卡交易正在進行。”陳旭欣說,數據變化有一定規律可循。比如,半夜轉賬、消費的人少了,很多數值會走低;節假日消費火爆,數值就會升高。

大屏幕上有一張中國地圖,圖上各省份的顏色深淺不一。“這呈現了各省份當日銀聯網絡交易的總金額。”陳旭欣說,相關省份的顏色越深,說明其交易總金額越高,反之則越低。“從當前地圖的顏色來看,上海、廣東和北京等地的交易總金額處於全國前列。”

消費數據是如何“彙集”的?

“銀聯網絡通過轉接功能,來實現銀行卡跨行跨地區聯網通用。”陳旭欣舉例說,消費者在商場使用工商銀行信用卡刷卡購買一件商品,這筆交易的信息會首先傳送到銀聯網絡轉接系統,系統識別信息後,會向工商銀行下達扣款指令,接到工商銀行扣款成功的通知後,系統再將這一信息傳回商場。完成這樣一筆交易,時間是毫秒級的,速度之快讓消費者幾乎感受不到。

“屏幕上那個‘100%’的數字,就是銀聯網絡轉接系統的成功率。”陳旭欣說,平時人們刷卡購物、進站乘車的流暢體驗,與這個系統的成功運行息息相關。確保這個“信息收發員”高效工作,維護用戶支付安全,是銀聯信息總中心的重要工作。

做“經濟瞭望塔”,洞察消費新趨勢

個人交易數據在這裏匯聚,搭起一座“瞭望塔”,幫助我們觀察消費趨勢,捕捉消費亮點。

“分析今年以來銀聯網絡交易的數據,尤其是消費的相關數據,我們總結出兩個關鍵詞:增長和優化。”中國銀聯執行副總裁塗曉軍說。

看增長——

今年一季度,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持續顯現,GDP同比增長18.3%。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爲63.4%,拉動GDP增長11.6個百分點,兩年平均拉動GDP增長2.5個百分點,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這一點在銀聯數據中得到了印證。塗曉軍介紹,一季度,銀聯網絡交易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0%,長三角地區同比增幅超過40%;3月份和清明節假期前一週,航空售票的消費筆數同比增幅分別爲70%和90%;“五一”假期期間,銀聯網絡交易金額達到1.9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5%。

看優化——

“近年來我國消費結構優化升級,消費領域出現的新看點、新趨勢也表現在銀聯網絡交易數據的變化中。”塗曉軍說。

——線上經濟拉動線上支付增長。疫情防控期間,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等線上經濟增長較快。銀聯交易數據顯示,線上交易佔比較以前增長兩倍以上,目前仍處於較高水平。

——服務消費受歡迎程度明顯增加。近年來,我國居民在休閒娛樂、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銀聯交易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休閒娛樂行業消費金額佔比較2019年同期增長20%,較2018年同期增長1倍以上。“旅遊市場尤其火爆。今年“五一”假期期間餐飲、住宿等消費分別同比增長30%、18.2%。

——新型消費發展不斷加快。“通過銀聯相關數據可以發現,近期一些銷售智能產品的商戶交易金額較快增長,部分無人超市的銷售額也有所增加,這些變化都說明我國消費出現了年輕化、品牌化、智能化的趨勢,新型消費發展不斷加快。”塗曉軍說。

“銀聯網絡交易數據呈現出的,是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結構不斷優化的特點。這說明中國經濟保持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態勢是有基礎有條件的。同時通過這些數據,也能分析、研判出未來進一步擴大消費的發力點。”塗曉軍說。

做“發展加速器”,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爲了讓記者對數據變化的規律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陳旭欣把記者拉到一臺電腦前。“這是最近一段時間居民購買火車票的情況。”她指着屏幕上一個明顯的數據波峯說,由於4月中旬開始預售“五一”假期的火車票,用戶使用銀行卡付款購買車票後,銀聯網絡的相關交易金額就會明顯增加。

“如果能進一步呈現每天購票人數,並且開放這一數據,就可以更好地提醒大家避峯出行,指導餐飲、娛樂、住宿等行業做出預案、提高經營效益。”記者感嘆。

在數字經濟時代,作爲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的價值受到社會廣泛重視。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8.6%。塗曉軍介紹,近年來銀聯積極推進自身數字化轉型,構建“支付清算+信息科技”雙輪驅動的服務網絡,更好地服務數字經濟發展。

比如,爲提高服務小微企業的質效,很多商業銀行都推出了小微企業卡,該卡充分利用中國銀聯整合數據的功能,通過追蹤、分析小微企業消費數據,服務小微企業綜合授信、融資增信,爲銀行識別客戶、管理風險、融資信貸等提供支撐。

塗曉軍說,爲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目前銀聯正在加快謀篇佈局,打通“消費—生產”數據鏈條,生成更多數據分析產品,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做“安全守護者”,強化消費者信息保護

數字經濟時代,如何平衡好數據應用和安全保護,已成爲一個重要課題。

——要確保數據自身的安全。

目前,越來越多企業通過深入開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探索,實現交易處理與風險防控等服務深度結合,爲數據的處理與安全使用打下堅實基礎。

——要維護好消費者數據權益。

“今年,有一家商業銀行因數據安全管理較粗放、存在數據泄露風險等問題而被監管部門處罰。”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金融業屬於數據密集型和科技驅動型行業,在逐步挖掘、釋放數據經濟價值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必須做守法的企業公民,擔當社會責任,平衡好數據應用和安全保護的問題,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