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泽(化名),我们穿衣服出去玩喽!”

天气转暖,带儿子泽泽下楼玩耍是“妈妈”李月霞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之一。可就穿衣服这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常常急得她满头汗。“来,把小手捏成拳头,真棒,再伸胳膊......”李月霞一边引导着泽泽穿衣服,一边嘴里还说着话。

而此时,站在客厅的大女儿妞妞(化名)指着自己的鞋子咿咿呀呀说个不停,似乎想快点出门。

泽泽和妞妞是两个特殊的孩子。泽泽今年6岁,是一名脑瘫儿童,生活不能自理;妞妞今年12岁,是一名唐氏综合征儿童,吃饭穿衣都可以独立完成,但是理解和沟通能力很差。他们的“妈妈”李月霞是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惠丰村的一位寄养妈妈,包括妞妞和泽泽在内,她的家20年里先后寄养了4个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坚持下来的,就是喜欢孩子,感觉跟这些孩子有缘。”谈及此事,李月霞的眼中泛着泪花。

李月霞正在陪两个孩子玩玩具。人民网 高嘉蔚摄

因为患有先天疾病,妞妞和泽泽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被收养在宁夏儿童福利院。

“与福利院里的集中供养相比,家庭寄养的儿童更有安全感,回归家庭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宁夏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服务中心主任王津表示,家庭寄养是一种新型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由政府出资,将部分孤残儿童寄养在有条件的家庭。

受益于这种新模式,四个孩子先后来到了李月霞家中。

“一碗饭要吃一小时,一哭嘴唇就发紫。”李月霞回忆起泽泽刚来时的情景,抱着像火柴一样,孩子肌肉很僵硬,脖子很软,根本抬不起来。都说孩子能吃才能长,李月霞找中医推拿,照着食谱做营养餐。孩子吃不了肉,她就每天清晨起床熬骨头汤;孩子咬不动水果,她就把水果榨成汁,一勺一勺地喂。

201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泽泽旧疾复发,55岁的李月霞在ICU门口守了整整三天三夜。

虽非亲骨肉,但依然父母心。

“妞妞每天要接受特殊教育课程的学习,泽泽还要接受康复训练。”李月霞说,她不仅需要当孩子的母亲,还要当他们的陪读和康复训练师。

用20个春秋守护4个孩子的成长,李月霞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可爱的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她。

泽泽现在已经可以下地走路,手也能够张开抓东西,看着和普通孩子一样。“妞妞虽然不会说话,但她从学校带回一束花给我,还跳了她学会的舞蹈。”2021年母亲节的前一天,李月霞收到了妞妞的节日礼物,激动得她紧紧抱住了妞妞,泣不成声。

妞妞正在给李月霞跳新学的舞蹈。人民网 高嘉蔚摄

在银川市永宁县惠丰村,像这样的“寄养妈妈”还有很多。目前有84个孤残儿童生活在48户人家。在过去的20年中,共有334个孩子在102个家庭里生活过。

2001年,宁夏儿童福利院在永宁县开展家庭寄养工作,当时的惠丰村妇女主任王书敏带着王津在村子里走访,给村民们做普及宣传。“因为需要寄养的大都是孤残儿童,很多村民都不愿意。”王津说。

“说得再多,不如亲自来做。”王书敏见状,主动找到王津申请寄养,也成为了一名寄养妈妈。截至目前,她的家先后有过寄养儿童5名。现在,康康(化名)和丽丽(化名)还跟她生活在一起。相比其他孩子,康康和丽丽可以跟王书敏进行简单沟通,还经常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康康和丽丽正在认真地做游戏。人民网 高嘉蔚摄

正因为有了李月霞和王书敏这样的带头人,这份爱心被不断传递,越来越多的惠丰村村民加入了家庭寄养工作的行列,这里也渐渐成了宁夏远近闻名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第一村。

“根据家庭寄养规则,当这些孤残儿童年满18周岁后,就要回到社会福利院生活。”王津说,照顾孩子固然辛苦,但分别才像是要了命。

“送到福利院的两个孩子我每年都要去看看,我都不敢想泽泽走了我该怎么办,他们比我亲生的还要亲!”李月霞红着眼眶说道。

“相册里全是孩子们的照片,没事就拿出来看看。”王书敏的手机里早已存满照片,却一张也舍不得删除。

一面之缘

他们便成了母子

没有血脉关联

他们却胜似亲人

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莫过于母爱

而这超越血缘的母爱

更是人间大爱

相关文章